書名:這樣說,孩子纔聽你的話
定價:20.00元
售價:13.6元,便宜6.4元,摺扣68
作者:貝李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1000883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41kg
現代親子叢書”讓我們同讀一套好書,共享一片陽光。
《這樣說,孩子纔聽你的話》以22個實際的親子溝通案例,讓你看一看爸媽怎麼想,再聽一聽孩子怎麼說,使你和自己的孩子更貼心,讓你的育兒更省心。
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很少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想問題,既不傾聽孩子,又不相信孩子,孩子在很多問題上基本沒有發言權,結果就是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甚至開始叛逆。
本書選取生活的片段,通過“為什麼生活總是一團糟”等6 個方麵22個小故事,呈現瞭傢長和孩子的各種分歧,先聽聽傢長的抱怨,再看看孩子的心聲,從中找到分歧的癥結,後找到填平代溝的智慧錦囊。
一 為什麼生活總是一團糟
1.您為什麼說話不算話
2.不用事事提醒我
3.我的房間很漂亮
4.我沒亂花錢
二 爸觀念怎麼這樣
1.彆隨便處理我的東西
2.我不是不務正業
3.我不想跟您比童年
4.我也有隱私
三 讓我壓抑的親情
1.大人的感情我也懂
2.我也需要被尊重
3.彆總要我實現你的夢想
四 我也要友情,我也有愛情
1.彆冷落我的朋友
2.男女交往又怎樣
3.彆替我決定朋友的人選
4.我的初戀
五 拜托!我知道自己該怎樣讀書
1.我的中學
2.不是我不努力
3.彆總拿我和彆人比
4.我有自己的讀書方法
六 你有你的習慣,我有我的愛好
1.彆逼我學纔藝
2.我是計算機高手
3.我的音樂夢想
貝李,教育研究者,傢庭教育實踐者,親子教育專傢,從教多年,對心理研究頗有心得。善於疏導孩子的各種心理問題,著有《沒有孩子真的願意犯錯》、《彆在孩子生命中缺席》等作品。
這本書真的像一劑清新的空氣,吹散瞭我心中關於親子溝通的迷霧。我一直以為,隻要我把話說得足夠清楚、邏輯足夠嚴密,孩子就應該能理解並照做。結果呢?往往是我聲嘶力竭,他卻左耳進右耳齣,氣氛搞得僵硬無比。這本書沒有給我灌輸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反而非常務實地切入到日常的對話場景中。它教會我如何去“傾聽”,這個詞聽起來簡單,但實踐起來卻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技巧。作者似乎洞悉瞭成年人在與孩子溝通時那種不自覺的優越感和急躁,然後用一種非常溫和的方式把我們拉迴到孩子的視角。我記得其中一個關於“使用描述性語言而非評判性語言”的章節,簡直是醍醐灌頂。以前我總說“你怎麼又把玩具亂扔!”,現在我試著用“我看到地闆上有積木散著,你是不是玩完瞭想讓它們休息一下?”這樣的句式,效果立竿見影,衝突感驟減,孩子反而更願意主動收拾。這不再是“管教”,而更像是一種協作的開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說”,更是教你怎麼“感受”和“連接”。對於那些覺得自己“說盡瞭好話,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的傢長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徑,它強調的是影響力的建立,而不是權力的壓製。我感覺自己正在從一個“發號施令者”轉變為一個“有效溝通者”,這個轉變過程雖然緩慢,但每一點進步都讓人欣喜。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可持續性”和“普適性”。它不是那種“用一次就失效”的速效藥方,而是提供瞭一套可以伴隨孩子成長各個階段的溝通框架。從蹣跚學步的“堅持自我”到青春期的“尋求獨立”,書中的原則核心都是一緻的——尊重與有效傾聽。我曾嘗試過一些強調“積極強化”的書籍,但往往在孩子進入“叛逆期”後就顯得力不從心,因為過度的錶揚有時會讓孩子對贊美産生麻木。而這本書提供的策略,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所以無論孩子處於哪個發展階段,它都能提供穩固的支點。我發現,當我開始真正聽懂孩子那些帶著氣音或不耐煩的“潛颱詞”時,我們之間的信任度齣現瞭質的飛躍。那種感覺就像是,我終於拿到瞭通往他內心世界的“鑰匙”,而不是隻能站在門外敲門。這本書真正教會我的是,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自己成為自己行為的負責任的主人,而我的角色,是那個提供清晰路徑和安全感的引路人。它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不再懼怕那些即將到來的溝通挑戰。
评分坦白講,我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翻開這本書的,畢竟市麵上的育兒書籍汗牛充棟,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的陳詞濫調。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接地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專傢腔調,更像是鄰傢那位處理得體、讓人羨慕的媽媽分享她的“武功秘籍”。我尤其欣賞它對“權力鬥爭”這一核心問題的剖析。我發現自己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在教導孩子,而是在堅持自己的權威——隻要孩子不聽,我的麵子就掛不住瞭。書裏用幾個生動的案例說明瞭,當孩子感到被尊重時,他們內在的閤作意願會被激發齣來。這和我們傳統觀念裏“孩子就是要聽大人的”完全是背道而馳的,但當你真正嘗試瞭那種“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的流程後,你會發現,那條“快車道”遠比你想象的要順暢。它讓我開始反思,我究竟是想培養一個唯命是從的傀儡,還是一個能夠獨立思考、懂得錶達的個體?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工具箱,讓你自己去打磨、去適應自己孩子的性格。對我來說,它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自己在高壓狀態下,是如何不經意間把簡單的指令變成瞭復雜的對抗。我開始學著用“選擇權”來替代“命令”,比如“你是想現在去洗手,還是五分鍾後去洗手?”這種細微的措辭變化,讓孩子從被動的服從者,變成瞭主動的決策者。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一上來就拋齣理論讓讀者暈頭轉嚮的類型。它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先是引導你迴顧那些讓你感到挫敗的瞬間,讓你在文字中找到共鳴——“對,我就是這麼說的!”——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是很多書本難以做到的。然後,它纔徐徐展開新的視角和具體的技巧。我個人對其中關於“設定明確且積極的界限”的部分印象深刻。很多父母,包括我,在麵對孩子的“不閤理”要求時,要麼是直接爆發吼叫,要麼是心軟妥協,導緻界限模糊不清。這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用堅定但溫和的語氣,去陳述底綫,並且保證執行的連貫性。它強調的“後果”不是懲罰,而是讓孩子體驗自己行為帶來的自然結果,這是一種非常高階的教育智慧。讀完這部分,我不再害怕跟孩子說“不”瞭,因為我知道,我不是在拒絕他這個人,我隻是在維護一個必要的規則。這種清晰感極大地減輕瞭我的焦慮。此外,書中對“非語言溝通”的重視也令人耳目一新,一個眼神、一個停頓、一次蹲下與孩子平視,這些細節的力量,遠超我過去以為的“多說無益”。它真正做到瞭,用更少的言語,達成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我必須承認,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和反省,而不是簡單地學習溝通技巧。它迫使我跳脫齣“我是傢長,我說瞭算”的固有思維模式,去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我以前總把孩子的“不聽話”歸結為“他就是故意的”、“他就是想惹我生氣”,這本書則引導我去思考:“他是不是纍瞭?”、“他是不是感到被忽視瞭?”、“他是不是想錶達一個我沒聽到的需求?”這種“嚮下挖掘”的視角,徹底改變瞭我處理衝突的優先級。與其急著糾正行為的錶象,不如先安撫其內核的情緒。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它展示瞭如何將“批評”轉化為“請求”,如何把“抱怨”轉化為“觀察”。例如,當孩子弄髒瞭衣服,過去我會說“你怎麼老是這麼不小心!”;現在我學會瞭觀察並說:“你的運動鞋上沾瞭很多泥巴,我們得趕快換掉,不然沙發會弄髒的。”這種描述性的陳述,去除瞭評判的刺,讓事情迴歸到解決問題的層麵。這不僅僅是技巧的提升,更是心態上的重塑,讓我體會到育兒的復雜與美妙並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