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調教:獨生世代的新親子之道
:32.00元
售價:23.4元,便宜8.6元,摺扣73
作者:袁嶽
齣版社:中國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1792016
字數:
頁碼:24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東方衛視與財經頻道《頭腦風暴》主持人、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零點研究谘詢集團董事長 袁嶽 新力作!
教育傢、新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徐、《英纔》雜誌總編宋立新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誌武、媒體文化人 洪冕、企業傢與公益專傢、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乾事張醒目、慧聰國際董事長郭凡生、教育研究專傢、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聯閤推薦。
一個親子互教的新世代已經來臨!獨生子女構成的80後、90後已經開始成為熱點,相信不久就該討論00後的問題瞭。從現在來說本書這樣一個親子調教話題是及時的。
本書主要探討瞭獨生世代親子關係的互相學習、互相谘詢、互相探討、互相容忍的新特點。作者把這個世代的親子關係看成一種互動型學習模式,把我們已經客觀上接受的長輩寬縱小輩變成一種更為自覺的但也是有規則的親子互相調教的模式。
自古以來沒有齣現過以獨生子女作為整代人的現象,所以人類文明史就是多生子女文化史,中國的獨生子女世代是一種的現實,我們今天的很多管理、教育、心理谘詢、傢庭關係規範方麵的文化與社會技能都看可以做是多生世代的遺産——它們依然還有價值,但是它們也麵對很多無能為力的局麵。因此在親子領域的溝通睏惑並不奇怪,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探索著開創性的文明創造工作。
自序
一個親子互教的新世代
章 生養初教
童心之純/3
建設兒童社交俱樂部/5
讓小孩子親近自然/7
天真有理,好奇無罪/9
望子成龍始,養子成蟲終/11
警惕富不過二代/14
高昂的拋棄還是拋棄/16
養兒教女四件事/18
小子就當小子養/20
女兒的養法/23
用旅行擴大孩子見識/25
母愛父愛的原罪/27
愛,有時候會辦壞事/29
一份親子對話範本/31
富傢子女教育取嚮:精英主義PK平民主義/33
後育的含義/36
孩子職業規劃的起點/38
多生代與獨生代的8大差彆/40
2008,90後成人元年/43
第二章 花季雨季
我18歲的時候/49
給高考同學的10條建議/51
高考好作文為何少/53
高考誌願的3種選法/55
如果你沒考上大學/57
考上名校的7大好處/59
提倡新60分萬歲!/61
大學城:養豬場/64
政治和品德課過時瞭/66
中英文通用更重要瞭/68
迎麵三問大學生:傻瞭!/70
迴答大學生職業10問/72
齣路可能在本升專/75
給學生社會化機會/77
有實習纔有飯碗/79
大學生動手做公益/81
大學生纍積資源6式/83
就業就是比爹/85
好學生的戀愛方式/88
第三章 職場發展
從追求到將就/93
全球化瞭怎麼工作/95
職業嘗試要膽大敢為/98
求職資料中的一二三/100
當代人纔三特徵/102
重視個人的營銷/104
做不普通的勞動者/106
有益職業的8種知識/109
創業也不能這樣搞啦/112
創業差的不隻是錢/114
創業中的8大險境/116
創業從學好體育開始/119
第四章 修行之機
推行自我的擴張主義/123
放齣裏麵的我/125
趕緊動手/127
一不做二不休/129
快手未必勝慢手/131
後輩之學/133
高調纔有戲/135
神奇的直覺/137
我們需要更多未來的知識/139
有助常人成功的10招/141
選擇成功就要亞健康/143
管理時間的5個小竅門/145
管好我們的愛好/147
第五章 處世哲學
重視情景性知識的學習/153
收獲每一件細小的快樂/155
微小到無人可以擊敗/157
社交應該成為生活常態/159
生活中話題的重要性/161
做喜歡的事交不喜歡的人/163
傾聽纔能獲得影響力/165
化被動為主動/167
反周期動手法/169
笑的招牌效果/171
以飯設局/173
有用的18個人情世故/175
另外18個常情世故/178
我們需要示範/180
不優雅處的愛/182
我與傢人相處的規矩/184
哥們纔是真朋友/186
交朋友的11個小技巧/188
第六章 性情之理
第七章 社會見識
袁嶽
現任職務:
零點研究谘詢集團董事長
教育背景:
2004年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
2001年美國晗佛大學肯尼迪學院MPA
1997年曾赴英國牛津大學從事有關中國流動人口方麵的
短期訪問研究;
1993年 曾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SU)從事有關中
國私營經濟方瑤的短期訪問研究;
1988年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
1985年南京大學法學學士;
社會工作:
北京留學生商會副會長;
中國信息調查協會副會長;
中罔市場研究業協會(CMRA)副會長兼公共關係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調解中心調解員;
北京科技谘詢業協會(BCA)理事長;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CPEA)理事;
中國青年研究會(CYA)理事,中國青少年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哈佛肯尼迪學院中國會(KCC)召集人;
哈佛校友會副會長;
北京工商業聯閤會常務;
北京市青年聯閤會委員;
上海青年聯閤會委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客座講授,學院發展戰略顧問;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MBA導師。
長期為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中心、中美貿易全國委員會、英國牛津大學、日本《日中經濟新聞》等機構提供講題。
東方衛視與財經大型談話欄目《頭腦風暴》主持人。
當然從樂觀的角度來說,當將來他們被迫承擔一些責任或者他們在承擔更多責任而遇到挫摺的時候,他們也許會變得更為成熟、理性與清醒,但是我要說那樣的成本是相當的高,而且成功概率比很多窮孩子創業還要低。須知,今天中國的社會實際上是個人人崇尚財富而又仇富的社會,對於缺乏道義形象的富二代,民眾情緒中欲其破産而後快者遠多於期待他們順利接班還能有所創新者。
中國富二代的不成器危機與富一代的教養不當有密切的關係。在睏境傢庭中,睏苦成為孩子必須擔當的自然的壓力機製與求進機製,除非睏苦到瞭完全自我絕望的程度,否則在一般睏境傢庭中,往往不需要實行係統的教養就可以讓孩子在自然的學習與追求中成為一個基本成器的孩子。但是富裕傢庭不一樣,在教養不當的情況下,良好的傢庭條件恰恰是腐蝕孩子天性的有效的工具。中國富一代在教養富二代方麵的主要失誤舉其要者如下:其一,把自己早年成長條件不好轉變為一心隻為孩子提供過於優越的生活條件,瓦解瞭孩子成長適當的壓力機製與資源珍惜心理;其二,把孩子放在隔離式的“貴族”教養環境中,瓦解瞭孩子的社會知識自然獲得渠道與其他社會階層的自然親近心理,具有明顯的且過度的社會等級意識;其三,缺少讓孩子進行社會生存技能的選擇而過多培養孩子的藝術技能,過度柔化與浪漫化瞭孩子的藝術人格,而弱化瞭管理性與剛性的行動人格;其四,缺少對孩子精神生活的關愛,從而讓孩子的物質化人格過度發育;其五,盲目而樸素的管理模式,中國的富一代在他們的事業機製上往往受到社會約束,但在他們的孩子教養方麵則是他們私人專屬領域,而在這個領域,他們能投入的時間相對較少,他們的知識與經驗也有限,而他們對於專業意見的谘詢與聽取也比較少,這就注定瞭他們會使用比較粗放、粗俗與粗疏的管理方法來對待他們的孩子。從一定程度上看,生活在這樣的富一代傢庭並不一定就是幸福。
當然,今天我們就此得到對於富二代的悲劇性說法還為時太早,我接觸到這樣的富二代越多我就覺得越有必要提齣這個問題,希望能引起富一代的重視,引起富二代的警惕或者爭議。中國的傢庭創造財富不容易,中國能有穩定與高品質的財富傳承機製非常重要,這是為什麼我特彆希望大傢在重視創富的同時,重視財富能不能富過二代的問題的原因。
獨生世代是個新世代,親子互動需要新視角,《調教》的價值正在於此。
——教育傢、新東方文化研究院院長 徐曉平
袁嶽的書,不僅為人父為人母應該看,管理者也該看。因為他講述的是建立價值觀共識的過程。親子互教,長幼平等,明白瞭平等,我們與孩子的交流纔能放下架子,放開想象,放鬆身心。又有樂有趣有情有義。亦是管理之道、修行之道。
——《英纔》雜誌總編 宋立新
有沒有資格做父母,不隻取決於你能否將子女喂飽養壯,還取決於能否讓子女成為自由的人。一個靠大叫“我是你”逼迫子女對自己尊重、順從的人,一定是一個不夠格的父母。多看袁嶽的著作,多與子女平等交流。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 陳誌武
袁嶽的《調教》作為世界本光棍教你帶孩子的書,還是非常有用的。袁嶽極其敏銳的觀察,指齣瞭很多當代中國傢長對孩子越教越“毀”的錯誤行為。同時他也提齣很多好的建議,是一本好看的傢長書。
——媒體文化人 洪晃
獨生子女是人類發展史上近二三十年在中國齣現的獨特的社會現象。作者敏銳地發現瞭這一獨特現象並對中國獨生子女群體與父母、傢庭和社會之間産生的新型關係和社會影響進行瞭深入和廣泛的調查。《調教》的齣版將會給中國的父母及關注社會關係發展的人士更多思考。
——企業傢與公益專傢、大自然保護遊會北亞區總乾事 張醒生
有為在乎無為。我曾真誠地夢想,小時候沒人調教我,大瞭我用不去調教孩子,希望讀這本書後您學到的正是調教中的非教之道。
——慧聰國際董事長 郭凡生
《調教》一書是“非常6+1”時代傢庭教育的葵花寶典!
——教育研究專傢,21世紀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楊東平
坦白說,我是一個對育兒理論持懷疑態度的讀者,總覺得很多概念都是空中樓閣,脫離瞭我們日常瑣碎的柴米油鹽。但是,這本書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的“落地性”。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探討,而是緊緊地扣在當代傢庭日常生活的痛點之上。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偶爾還會帶著一絲幽默感,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沉悶。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小劇場”式的描述,仿佛能看到我自己在廚房、在輔導作業時與孩子拉鋸的場景,然後作者適時地齣現,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遞過來一張地圖,指明瞭情緒的齣口。這種“你在那裏,我也在那裏”的陪伴感,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安全感。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更“高效”地管理孩子,而是如何更“有人性”地與孩子共處,這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评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著實令人稱道。作者的遣詞造句很有韻味,她善於運用比喻和意象來描繪那些難以言喻的親子情感張力。這使得原本可能有些沉重的話題,被包裹上瞭一層富有詩意的外衣,更容易被接受和消化。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停下來,反復閱讀某一段話,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因為那種措辭的精準和美感讓人心頭一震。例如,她描述親子關係時,提到瞭“共舞”的概念,而不是“牽引”或“控製”,這個比喻瞬間點亮瞭我對這段關係的全新認知。這本書不像是給父母看的說明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人與人之間最親密聯結”的哲學散文集,它提升瞭我們對“為人父母”這一角色的理解層次,不再僅僅局限於生理和責任層麵,而上升到瞭精神和靈魂的契閤。
评分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幫助我建立瞭一種更加堅韌的內心秩序。在麵對孩子層齣不窮的挑戰和外界不斷灌輸的焦慮信息時,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強大的“心理錨點”。它沒有給我廉價的保證,而是教會我如何擁抱不確定性,如何在混亂中找到內在的平靜。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允許犯錯”的篇章,它不是空洞地口號式鼓勵,而是從神經科學和心理發展角度,論證瞭試錯對於心智成熟的必要性。這讓我開始敢於放手,敢於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去“失敗”,這種轉變對我自己來說都是一次重大的解放。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是被灌輸瞭新的知識,而是被“清理”瞭舊有的恐懼和誤解,心境變得開闊而從容,這種內在的蛻變,是任何育兒技巧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收獲。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極其巧妙,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個不斷螺鏇上升的迷宮,每深入一層,都能發現新的風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復雜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平衡感,她既沒有完全否定傳統觀念的價值,也沒有盲目追捧最新的育兒潮流,而是站在一個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進行剖析。這種多維度的考察,讓整個閱讀體驗非常紮實和立體。我記得其中有一章關於“期待管理”的論述,讓我豁然開朗。我之前總是在比較中焦慮,總覺得孩子應該在某個時間點達到某個高度,這本書卻溫柔地提醒我,每個生命的節奏都是獨一無二的,過度的比較隻會扼殺孩子內在的火花。這種“慢下來,去看見”的理念,在我最近處理一些傢庭衝突時起到瞭立竿見影的效果。它不是提供一個萬能的公式,而是提供瞭一套可以隨時調整的“心法”,這種內在的修煉遠比外部技巧的堆砌來得更有力量。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風格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帶著一絲復古又混閤著現代簡約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去翻開它,感受一下文字的溫度。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說教意味很濃的育兒指南,但讀瞭幾頁後發現,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細膩和富有洞察力,仿佛在和我進行一場深入的、私密的對話。它沒有給我那種“你必須這樣做”的壓力,而是提供瞭一係列引人深思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特彆是書中探討的一些關於“邊界感”和“自我實現”的觀點,對我觸動很大。我一直以為愛就是無條件的付齣和滿足,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愛,或許是教會孩子如何獨立地去麵對生活中的不完美,而不是替他們清除所有的障礙。它的敘述方式非常流暢,引用的案例也貼近生活,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感,像是在聽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分享她的人生經驗,讓人讀完後不僅在育兒方麵有所啓發,連帶對自身的一些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式也進行瞭反思。那種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真誠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是很多育兒書籍裏難以尋覓的寶貴品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