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100個心理小實驗:幫你更好地瞭解寶寶
定價:22.00元
作者:(法)西科迪,王文新,陳明媛
齣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80745282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100個心理小實驗——幫你更好地瞭解寶寶》
·100個心理小實驗——幫讓你更好地瞭解寶寶
·在你寶寶體內,是否沉睡著一個小莫紮特?
·莫妮卡·貝魯奇和卡西摩多,你的寶寶更喜歡誰的臉蛋?
·當一隻蜘蛛齣現在你寶寶前麵時,為什麼你不可以一跳三米遠?
·你能猜齣你未來孩子的性彆嗎?
·為什麼你在寶寶麵前不能爆粗口?
·爸爸們真的喜歡寶寶像他嗎?
·新生兒對好聞和難聞的氣味敏感嗎?
寶寶是什麼?是小兩口的樂趣,還是全世界其他人的災難?
憑直覺,我們瞭解瞭很多有關寶寶的東西。但事實又是怎樣的呢?對於寶寶看到和感覺到的東西,我們又知多少?
本書介紹瞭100個在實驗室裏或現場操作的試驗。通過幽默而清晰的描述,我們發現瞭寶寶的各種能力。
本書將助你一臂之力,讓你更好地與寶寶或未來的寶寶交流。
目錄
前言
章 父母在寶寶麵前的行為
1 您對寶寶的認識有刻闆印象嗎?
大人對嬰兒的傳統認識
2 爸爸真的希望寶寶長得像他自己嗎?
嬰兒與父母的相像對父母行為的影響
3 如果您剛齣生1小時的寶寶被掉包瞭,您還能認齣他(她)嗎?
産後母親對孩子的辨認
4 僅僅通過觸摸寶寶的手,爸爸是否可以辨認齣自己的孩子?
産後父親對孩子的辨認
5 當媽媽和寶寶說話時,她會變換錶情嗎?
母親在嬰兒麵前的麵部錶情
6 您應該用“寶寶腔”對寶寶說話嗎?
韻律現象對語句切分的影響
7 媽媽們會模仿寶寶的動作嗎?
肢體模仿和飲食行為
8 您應當花多長的時間陪伴寶寶?
母親陪伴嬰兒的時間以及嬰兒的行為
9 您能猜齣未來寶寶的性彆嗎?
女人預測未來寶寶性彆的特殊能力
10 孩子越多越幸福嗎?
生育能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第二章 寶寶的五大感官
視覺
11 寶寶是如何看見物體的?
嬰兒的視覺發育
12 寶寶更喜歡什麼?是姐姐的笑臉還是洗衣機的滾筒?
寶寶對麵孔的偏愛
13 什麼讓您的寶寶感到驚奇:長著三隻臂膀還是長著三隻眼睛的怪人?
對麵孔和身體的感知
14 您的寶寶幾歲時可以在鏡子裏或照片中認齣自己?
視覺認知自我能力的早期發育
聽覺
15 您剛齣生的小寶寶是喜歡陌生人的聲音還是更偏愛您的聲音?
嬰兒和胎兒對母親聲音的聽辨
16 當您給寶寶講故事時應該關上電視嗎?
嬰兒對背景聲音的敏感度
17 您的寶寶心裏是不是睡著一個小莫紮特?
嬰兒對音樂體驗的記憶力
18 什麼吸引寶寶?是母親的麵孔還是她的聲音?
母親的聲音信號和麵部信號對嬰兒行為的影響
19 您的寶寶更喜歡什麼?是聽您給他(她)唱《曾經的小搖船》還是在廣播裏聽席琳·迪翁的新流行歌麯?
嬰兒對兒童歌麯的偏愛
20 什麼讓寶寶感興趣:是媽媽對他(她)說話還是給他(她)唱首歌?
嬰兒對父母說話聲和歌聲的反應
味覺和嗅覺
21 在吃口奶之前,您的寶寶已經知道什麼好吃瞭嗎?
嬰兒對不同味道做齣的麵部錶情
22 您的寶寶喜歡母乳還是更偏愛奶粉?
嬰兒對母乳味道的偏愛
23 寶寶能否單憑體味辨認齣母親?
嬰兒對媽媽體味的偏愛
24 寶寶對香味和難聞的氣味敏感嗎?
嬰兒對氣味做齣的麵部錶情、行為反應以及對氣味的定位
觸覺
25 您的寶寶在看東西時,他(她)的手是否起著和眼睛同等重要的作用?
“觸覺一視覺”模式的相互轉移
26 嬰兒的身體是和媽身體“融為一體”的嗎?
嬰兒的自我感知
第三章 寶寶的行為
27 您的寶寶喜歡模仿嗎?
嬰兒的模仿
28 您的寶寶從多大起喜歡上玩具汽車瞭?
嬰兒對女孩遊戲、男孩遊戲和玩具的視覺偏愛
29 喜歡模仿媽寶寶將來會不會比其他孩子更加自覺?
模仿與自覺遵守規矩
30 您的目光投射方嚮對您的寶寶重要嗎?
嬰兒對大人目光的詮釋
第四章 寶寶的情感
31 為什麼當寶寶在場時,您應當避免被一隻蜘蛛嚇得蹦齣3米遠?
情感錶達對嬰兒所起的社會參照作用
32 您的寶寶會參照他人的錶情信號嗎?
嬰兒麵對電視廣告裏人物的情緒反應做齣的行為
33 剛齣生幾小時的寶寶能夠辨認並且模仿父母快樂、悲傷和驚奇的錶情嗎?
嬰兒對麵部錶情的識彆和模仿
34 您的寶寶對其他寶寶的哭叫聲敏感嗎?
嬰兒對其他嬰兒不同哭聲的辨彆
35 您的寶寶能夠區分齣悲傷的音樂和歡快的音樂嗎?
8個月的嬰兒對音樂中情感因素的領會
第五章 寶寶的推理能力
36 寶寶是小傻瓜嗎?
嬰兒的推理能力
37 寶寶有期望嗎?
嬰兒願望的形成
38 寶寶幾歲時可以區分“我不想”和“我不能”?
嬰兒對意嚮行為的理解
39 爸爸離開瞭,他對寶寶來說還繼續存在嗎?
物體存在的永恒性
40 5個月大的寶寶能數到3嗎?
5個月的嬰兒對簡單數字的非模態錶徵
第六章 寶寶的語言
41 您的寶寶會說多種語言嗎?如果會,是從幾歲開始的?
嬰兒對不同語言的早期認知能力
42 您的寶寶能夠輕易地區分齣母語和其他語言嗎?
嬰兒對語言的識彆
43 馬賽市的寶寶說話有口音嗎?
母語語調對嬰兒牙牙學語的影響
44 為什麼不該在寶寶麵前說髒話?
嬰兒對口語的記憶力
45 寶寶幾歲時開始明白“媽媽”指的就是您?
嬰兒對單詞理解的初始階段
46 當您的寶寶聽到您說“手”或“腳”這個詞時,他(她)知道指的是什麼嗎?
6個月的嬰兒把單詞和從未見過的實物聯係起來的能力
47 您的寶寶幾歲時可以聽辨齣自己的名字?
嬰兒聽辨自己名字的能力
48 寶寶是喜歡莫妮卡·貝魯齊的容貌還是卡西莫多的長相?
嬰兒對美貌的偏愛
第七章 胎兒的行為
49 寶寶在媽媽肚子裏的行為。
胎兒心理學
50 胎兒喜歡《年輕好動的一代》的音樂嗎?
嬰兒對齣生前聽到的音樂事件的記憶力
51 您應該對著肚子講故事嗎?
嬰兒對齣生前所聽故事的識彆能力
52 胎兒已經有自己的小個性嗎?
胎兒活動與兒童時期的行為
53 寶寶在您肚子裏就已經有性活動瞭嗎?
胎兒在裏的
54 您在妊娠期經常吃茴芹,您的寶寶將來也喜歡茴芹嗎?
嬰兒在齣生前對味道的初體驗
55 您在妊娠期的飲食會對寶寶的嗅覺産生影響嗎?
母親的飲食習慣與胎兒對氣味的初體驗
結論
兩種實驗方法
作者介紹
賽爾日·西科迪,心理醫生,南布列塔尼大學研究員,心理學傢。2004年,他齣版瞭暢銷書《150個心理小實驗:幫你瞭解自己,洞悉他人》。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個人特色,它不是那種韆篇一律的學術論述,而是帶著一種近乎詩意的觀察力。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透視眼”,能夠看穿孩子那層層疊疊的外部錶現,直達他們最核心的情感世界。我記得其中有一章節描述瞭關於“想象遊戲”對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性,作者描述的場景讓我仿佛身臨其境,看到瞭孩子們在那些小小“秘密基地”裏構建的宏大世界觀。這種文字的力量,讓我這個忙碌的成年人,重新找迴瞭對童年世界那種純粹的好奇心和敬畏感。它不僅僅是寫給父母看的,我甚至覺得,如果能讓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讀一讀,整個教育環境都會變得更加人性化和富有創造力。這本書,與其說是指南,不如說是一部精美的兒童心靈的“導覽圖”。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真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清新自然的風格讓人在閱讀時心情格外舒暢。我是一個對閱讀體驗很挑剔的人,但這本書的字體大小、行間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不是那種隻有文字堆砌的工具書,裏麵穿插的插圖和圖錶,雖然簡約,但都精準地捕捉瞭兒童行為的精髓,讓人一看就心領神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某些敏感話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專業又充滿人文關懷的平衡感。比如,它沒有將“規矩”的建立描繪成一場權力鬥爭,而是將其視為引導孩子建立“自控力”和“社會適應性”的必經之路,這種正嚮引導的方式讓人讀起來非常舒服,不會産生被指責或說教的感覺。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和藹可親的專傢在耳邊輕聲細語地指導你,讓人感覺自己有能力去實踐書中的建議。
评分坦白講,我最初對這種主題的書抱持著一絲懷疑態度,總覺得“心理小實驗”聽起來可能過於理論化或晦澀難懂。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總能將一個抽象的心理學概念,通過一個具體、可復現的小場景串聯起來,讓你在實際操作或觀察孩子時,立刻就能明白理論的實際意義。比如,書中對“物體恒存性”的探討,不是空泛地解釋定義,而是通過幾個簡單的日常互動,清晰地展示瞭寶寶心智成長的裏程碑。這種“即學即用”的設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實用價值。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傢,隻需要成為一個更細心的觀察者,就能從書中獲得的洞察力,轉化成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
评分哇,這本書簡直是育兒路上的一盞明燈,我之前總是對著寶寶的各種“怪行為”感到手足無措,但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觀察和理解的視角。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案例,把復雜的心理學概念講得深入淺齣。我特彆喜歡它探討的關於依戀關係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述瞭孩子在不同階段對安全感的微妙需求,讓我這個新手媽媽茅塞頓開,終於明白瞭為什麼有時候小小的分離都會讓他如此焦慮。書中對“共情”的強調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教我們如何真正地“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安撫。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和寶寶之間的溝通橋梁似乎更堅固瞭,很多之前積纍的睏惑和摩擦都找到瞭閤理的解釋和應對方法。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知識,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更溫和、更智慧的育兒態度。
评分說實話,我買過不少育兒書,很多都是在講“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讀完後往往帶著一種強烈的焦慮感,生怕自己哪一步做錯瞭就毀瞭孩子的前程。然而,這本書的基調完全不同,它散發齣的是一種深刻的接納和理解。它引導我們認識到,孩子的每一個“不閤時宜”的行為背後,其實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未被滿足的需求。這種從“糾正行為”轉嚮“理解動機”的思維轉變,徹底改變瞭我與孩子互動的方式。我開始學著慢下來,去觀察、去傾聽那些隱藏在哭鬧、固執背後的“信號”。這種視角的切換,不僅改善瞭親子關係,連我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都有瞭顯著提升,因為我不再總是處於那種“必須馬上解決問題”的緊綳狀態瞭。這本書提供的是一個長期主義的視角,讓我意識到育兒是一個不斷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