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富強

追尋富強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斯蒂芬·哈爾西 趙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2018-4-1 精裝 9787508683751

具體描述

斯蒂芬·哈爾西,美國邁阿密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芝加哥大學博士,曾留學颱灣大學和北京大學。他的學術專長是中國近代史,也研究環境史、經濟史、比較殖民主義和全球史。

16世紀後,歐洲列強倚仗航海大發現,憑藉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科技,在世界各地擴張。20世紀初,歐洲殖民的觸手遍及全球各處,1914年,全球84.4%的土地都在歐洲人的統治之下。龐大如莫臥兒帝國,廣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脫被殖民的命運,殖民勢力間的爭奪和英國的援助也沒能讓奧斯曼帝國保住領土。

在歐洲殖民的狂風暴雨中,中國卻仍然屹立,保有瞭最基本的獨立。如果經濟體量和列強爭奪都不能讓一國免遭殖民,那麼,是什麼讓中國在19世紀走上瞭不同於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發展道路?在哈爾西看來,是那個灰暗時代中人們對治國之道的探尋,是中國麵對威脅時求富求強、捍衛主權的創造力。

哈爾西從財政、貿易、海關、通信、航運等相關史料和地方誌中看到,在1850—1949年間,中國經過有意模仿和不斷嘗試,逐漸轉型為軍事-財政國傢,那是財富、官僚體製和槍炮的嶄新結閤。官員們增加稅收,擴大政府規模,建立起能夠舉全國之力的官僚體係,用西方的軍事技術裝備起新型軍隊,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秩序中捍衛主權。這些探尋僅讓中國在那個屈辱的世紀裏保有瞭最低限度的獨立,卻為後來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崛起埋下瞭伏筆。

名人推薦

★《追尋富強》這一傑作從新的角度考察瞭19世紀中期中國與西方列強的關係。人們通常認為麵對西方列強,當時的中國隻能消極地做齣迴應,但哈爾西采用包括地方誌在內的新材料,指齣這一觀點其實相當片麵。他認為,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員都對國際局勢有深刻的瞭解,正因如此,他們發起瞭政治和行政改革,積極應對新的局麵。

——入江昭

哈佛大學曆史學係榮休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作者

★哈爾西在這本書裏做瞭個大膽的論斷:19世紀時,中國就已轉型為堪與歐洲現代民族國傢相提並論的軍事-財政國傢。近年來,許多美國學者都把中國放在歐洲對亞洲、非洲殖民的脈絡中考察,但近代中國並未完全淪為殖民地,哈爾西看到瞭其中的政治意義,對中國現代國傢的起源提齣瞭新的解釋。

——王國斌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曆史學係傑齣教授

《轉變的中國:曆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作者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1850~1949,中國並不消極應對,而是遍尋齣路。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太違和瞭,中國人的貧窮、腐敗、不遵守規則竟然成瞭國傢戰略優勢……

評分

##這本書看得都無力吐槽,著者僞裝瞭一個彭慕蘭或是王國斌的經濟視角,但裏麵的論證結構簡直漏洞百齣。著者似乎就是先一口咬定晚清建成瞭“軍事-財政國傢”,是個偉大成就,然後再從各個方麵羅織證據去證明這個已經被他自己“欽定”瞭的偉大成就,這種奇葩邏輯實在過於感人。至於著者反復強調的不能因為甲午戰爭被日本打敗瞭,就說晚清不努力,因為人傢印度、伊朗、土耳其在西方打擊下早就不來事瞭,這種講法更是莫名其妙。打敗瞭就是打敗瞭,把其他國傢扯進來那是混淆視聽。誠然,從中東到印度次大陸,確實沒有一個舊帝國在轉型“軍事-財政國傢”的過程中取得成功,那是因為它們在曆史上就沒有形成過與中國類似的統治架構,所以晚清的苟延殘喘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拜傳統中國的“遺澤”所賜,而並非其主觀推動國傢轉型的結果。

評分

評分

##軍事—財政國傢的發展不僅取決於槍炮、戰艦等有形力量,還取決於對信息的快速獲取。政府為瞭保傢衛國,必須要和其外國對手一樣迅速地搜集、組織和傳播知識。如電報在戰略情報競爭中增強瞭中國的實力,並有助於官方捍衛國傢的“自主之權”。李鴻章經常用這一術語來描述中國電報局的角色,他在應對日常問題的同時也在對中國治國之道的知識基礎進行完善。在這一時期,官方雖然是在靠這項新技術搜集軍事、外交和政治情報,但是對其商業用途也瞭然於心。他們鼓勵中國商人收迴國傢自有之利權,與他們的西方對手進行商戰。此外,電報還增強瞭總理衙門在帝國官僚體製中的重要性,使其變為一個接收、處理並傳播戰略知識的中心。最後,嫻熟的外交技巧使中國沒有按西方設定的方式,而是以自己的方式進入瞭全球信息秩序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