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哈尔西,美国迈阿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曾留学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他的学术专长是中国近代史,也研究环境史、经济史、比较殖民主义和全球史。
16世纪后,欧洲列强倚仗航海大发现,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科技,在世界各地扩张。20世纪初,欧洲殖民的触手遍及全球各处,1914年,全球84.4%的土地都在欧洲人的统治之下。庞大如莫卧儿帝国,广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殖民势力间的争夺和英国的援助也没能让奥斯曼帝国保住领土。
在欧洲殖民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却仍然屹立,保有了最基本的独立。如果经济体量和列强争夺都不能让一国免遭殖民,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19世纪走上了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在哈尔西看来,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人们对治国之道的探寻,是中国面对威胁时求富求强、捍卫主权的创造力。
哈尔西从财政、贸易、海关、通信、航运等相关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间,中国经过有意模仿和不断尝试,逐渐转型为军事-财政国家,那是财富、官僚体制和枪炮的崭新结合。官员们增加税收,扩大政府规模,建立起能够举全国之力的官僚体系,用西方的军事技术装备起新型军队,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捍卫主权。这些探寻仅让中国在那个屈辱的世纪里保有了最低限度的独立,却为后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名人推荐
★《追寻富强》这一杰作从新的角度考察了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面对西方列强,当时的中国只能消极地做出回应,但哈尔西采用包括地方志在内的新材料,指出这一观点其实相当片面。他认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对国际局势有深刻的了解,正因如此,他们发起了政治和行政改革,积极应对新的局面。
——入江昭
哈佛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作者
★哈尔西在这本书里做了个大胆的论断:19世纪时,中国就已转型为堪与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相提并论的军事-财政国家。近年来,许多美国学者都把中国放在欧洲对亚洲、非洲殖民的脉络中考察,但近代中国并未完全沦为殖民地,哈尔西看到了其中的政治意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解释。
——王国斌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系杰出教授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作者
##对中国近代史评价特别正面的尝试,可惜在分析转型的时候还是把意图说得太“追求现代”了。最后的结论让我感觉这里的国家建构又跟state capacity近似了,那近代中国的state capacity还是不行啊……比较有趣的是讨论民国对清代的接续,以及强大传统体质对各种冲击的缓冲。
评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论断:19世纪时,中国就已转型为堪与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相提并论的“军事-财政”国家,更强调中国未完全沦为殖民地这一历史事实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
评分##对中国近代史评价特别正面的尝试,可惜在分析转型的时候还是把意图说得太“追求现代”了。最后的结论让我感觉这里的国家建构又跟state capacity近似了,那近代中国的state capacity还是不行啊……比较有趣的是讨论民国对清代的接续,以及强大传统体质对各种冲击的缓冲。
评分##理论过于简单,分析深度欠缺,对于史料的运用略有些偏颇,显得很肤浅、表面化。
评分##一种视角,不过作者显然对中国悠久的历史缺乏了解。财政军事国家不一直是我们的组织架构吗?
评分 评分##是否删减了?平铺直叙的罗列了一堆历史事实,加上白开水般的总结。没怎么讨论中国与其他几个帝国的比较,也基本没有讨论中国国家建设的比较热门的几个论题。参考文献还比较有点意思。
评分 评分##全书用数据说话非常实诚,给人很多启发。如果说清末苟延残喘,为什么一些关键指标还能取得重大进展,是个比较新的角度。由此不禁联想,如果慈禧太后多活十年,或者武昌起义晚发生十年,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又或者另外有些关键指标被疏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