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词典收古汉语常用单字约5000余个,古汉语常用词10000余条,是一部介于中型和小型之间的古汉语工具书,适合广大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研习古代汉语之用,也适合一般的古代汉语爱好者使用从整体的权威性和修订频率来看,这本书显然缺乏对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吸纳。虽然号称是“第4版”,但许多词条的解释和引用的文献资料,都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对于近年来出土文献所揭示出的新的词义变化和用法,几乎没有体现。这使得这本书在面对现代学者对古代文献的深入解读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些滞后。对于严肃的古汉语学习者而言,工具书的时效性和与时俱进的修订是至关重要的,它代表着学术的进步。如果一个工具书不能反映当前学术界的共识和最新发现,那么它的“实用性”便大打折扣,顶多只能算作一个历史遗留的参考资料,而不是一个能够支撑当前研究的可靠伙伴。
评分装帧设计简直是草率至极,封面设计风格老气横秋,用色沉闷,拿在手里完全没有现代工具书应有的质感。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些基本检索功能的设计也极其反直觉。比如,想要查找一个带偏旁的生僻字,它的部首检字表做得极其混乱,部首的顺序似乎是随意排列的,根本不是按照常规的字典检索逻辑。我花了比平时多出两倍的时间来定位我想查的词,效率极低,这极大地挫伤了我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性的动力。一本好的工具书,应当是学习路上的好伙伴,而这本词典,更像是横亘在学习者面前的一块绊脚石。它的物理形态和内部逻辑,都透着一股子陈旧和不思进取的味道,让人提不起使用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收词范围广度令人称奇,几乎涵盖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种常用和罕用词汇,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它在广度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然而,这种广度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的。很多词条仅仅给出了一个非常表面的、现代汉语的对应解释,对于理解古汉语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微妙含义,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比如,一些涉及官制或礼仪的词汇,仅仅简单地翻译成现代官职名称,却完全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职权范围。我期待的是一个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古代社会运作的词典,而不是一个停留在表面肤浅翻译的工具书。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它来提升自己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或者准备深入研究古代文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实在太低了,读起来索然无味,缺乏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
评分这本字典的排版简直是灾难,字号小得可怜,而且字体选择也毫无章法,一会儿宋体一会儿黑体,看得人眼花缭乱。更要命的是,里面的注释常常含糊不清,很多古义的解释非常牵强附会,根本不像是一个“实用”工具应该有的样子。比如查一个常见的词,它的解释竟然引用了另一部晦涩难懂的古籍作为例证,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弄懂那些模棱两可的解释,结果却是越查越糊涂,真怀疑编纂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所收录的词条。对于想要扎实学习古汉语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与其说是字典,不如说是误人子弟的典籍。如果不是因为手头实在没有其他替代品,我早就把它束之高阁了。这本书的质量,实在令人难以恭维,简直是对“实用”二字的极大讽刺。
评分我曾尝试用这本书来辅助我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文言文翻译练习,结果发现其例句的选取简直是信手拈来,毫无代表性可言。很多例句的选取标准非常随意,有些甚至来自于一些鲜为人知、且句子结构极其不规范的篇章。这导致我常常在学习了某个例句后,发现它与更主流、更经典的文本中的用法存在明显冲突,这让学习者陷入了对“标准用法”的困惑之中。我需要的是能够反映主流语言习惯的权威范例,而不是一些孤立的、缺乏语境支撑的碎片化证据。一本优秀的古汉语词典,其例证应该像是一盏盏指引方向的明灯,而这本,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迷雾中的几点微弱的磷火,让人摸不着方向,甚至可能因此走入歧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