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内容简介:“新词新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新词新语的产生和旧词旧语的隐退。本词典是以新中国成立60年为时限来考察汉语词汇的巨大变化的。在这段时间新创造的或新吸收、引进的或产生新义、新用法的词语,就是本词典所说的“新词新语”。初次接触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选材上的那种“颗粒度”把握得极其精准。它并非仅仅罗列官方文件中的术语,更像是社会肌理层面的一个细微切片。比如,我留意到了一些看似非常口语化、甚至带有地方色彩的词汇,它们是如何被主流话语体系吸收、改造,最终固化下来的过程,都被细致地勾勒出来了。这种对“小词”的挖掘,反而比对宏大叙事的梳理更能让人体会到历史的真实质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表达,追根溯源才发现其背后的社会动因是如此复杂而微妙。作者没有对这些词汇做价值判断,而是像一个冷静的考古学家,将它们连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一起陈列出来,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和解读。这种克制而深刻的叙事方式,远比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要高级得多,它激发了你主动思考的欲望,让人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那个时期的历史资料来印证这些语言现象。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那种略带年代感的字体选择,配上那种朴素的米黄色纸张,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特定时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厚度,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里面收录的内容相当扎实。翻开扉页,前言部分写得非常谦逊,没有过多地自我标榜,而是平静地叙述了编纂这部词典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记录和梳理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语言的演变轨迹,这一点我很欣赏。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冰冷刻板,而是带着一种研究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切关怀。内页的排版虽然是传统的双栏设计,但字号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随便翻到“改革”相关的一些词条,发现对同一词汇在不同年份的侧重点变化都有细致的标注,这种历史纵深感,是其他泛泛而谈的词汇手册难以比拟的。光从纸质和版式来看,它无疑是一部用心打磨的作品,显示出编纂者对文献整理的严谨态度和对阅读体验的重视。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部著作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学术力量。它没有使用花哨的理论包装,也没有刻意去迎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忠实地、甚至有些固执地遵循着文献整理的传统规范。然而,正是这种朴实的态度,使得它散发出的价值愈发醇厚。我甚至注意到一些收录的词汇,其含义的演变轨迹,与我童年记忆中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产生了有趣的呼应,这是一种跨越时间的情感共鸣,而非生硬的知识灌输。它不仅仅是一本词典,更像是社会变迁中留下的“语言化石群”,每一个词语都见证了一段不再复返的时光。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脉络的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从“语言微观结构”切入宏大历史叙事的独特视角,其价值是难以用简单的“工具书”来定义的。
评分这部词典的编纂体例,可以说是我读过类似书籍中最为清晰和系统的一种。每一个词条的结构都高度统一:词条释义、出处或首次使用年份的记录、以及最重要的——简短的“语境说明”。这个“语境说明”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不是那种冗长的历史综述,而是一两句话点明这个词汇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期待或政治含义。比如,某个经济政策相关的词汇,其释义可能非常平淡,但语境说明会直接指出它在特定五年规划中的核心地位,一下子就把这个词的重量级凸显出来了。我感觉这更像是一部“社会心态的语言侧写”,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学工具书。它成功地将语言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做了有机结合,让每一个词都像是镶嵌在特定时间轴上的琥珀,完整地保留了其形成时的环境特征。对于研究那个时代思想变迁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必备之作。
评分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用它来验证一些我过去对那个年代的模糊印象,结果非常令人惊喜。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可靠的、基于文本证据的参照系。过去的阅读经验中,常常会对一些流行的口号或特定时期的宣传口径感到困惑,觉得它们与现实生活似乎存在一定的张力。而通过这部词典对这些高频词汇的精准定位和语境还原,我开始理解这种张力的来源——那正是时代变革时期,官方话语与民间认知之间持续拉扯的证明。它像是提供了一把尺子,让我能够量化地去衡量社会话语的演变速度和方向。这种实证性的支撑,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历史理解的深度和可靠性。它不是教你该怎么想,而是给你提供了足够多的、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原材料”,让你能够自己搭建起更为坚固的认知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