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语大词典订补》是至今为止收词很多的汉语语文工具书,正文为12卷,共收词三十七万五千余条,约五千万字。从总体上说,《汉语大词典》以其释义准确、义项齐备、书证翔实、体例严谨,能够反映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面貌等特点而成为我国汉语语文词典目前的一座里程碑。2005年以来,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整合了历年有关《汉大》的专著、论文13000多份,充分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结合编纂处历年来积累的材料,对《汉大》进行补订,编成《汉语大词典订补》,收词三万多条,主要解决了收词立义有缺陷、书证晚出、注音未当、体例不统一、前后不一致、编排印刷有错误等问题,并为全面修订《汉大》打好了基础。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像这样工具书的实用性往往体现在它是否能“解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解了渴,还让人品出了甘泉的醇厚。我的日常工作需要大量的文案和对外交流,对语言的精准度要求极高。过去常常因为一个词语的细微差别而犹豫不决,但有了它,那种不确定性几乎完全消失了。它提供的解释往往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比如词语的感情色彩、使用频率、以及在不同语体(如新闻、学术、日常对话)中的适宜性,都有所标注。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语言输出效率和质量。可以说,它已经从一本“参考书”升级为我的“语言决策助手”,让我在纷繁复杂的语言世界中,总能找到最稳妥、最恰当的表达路径。
评分翻阅此书,总有一种踏实、厚重的美感萦绕心头。它并非那种追求花哨排版或新奇设计的产物,其美感来源于内容本身的无可挑剔和结构逻辑的浑然天成。装帧的坚固耐用也让人安心,可以经受住高频率翻阅的考验,这对于一个高频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每当我遇到一个晦涩的古籍片段,或是对某个当代概念的词源感到好奇时,这本书总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落脚点。它编排的清晰度,使得即使是初次使用者,也能迅速掌握其检索逻辑,高效地定位目标信息。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层关怀,隐藏在严谨的学术内容之下,使得这部巨著的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它更像是一位沉默而可靠的智者,随时准备以最精确的词汇,为你的求知之旅导航。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对比不同版本的语言工具书,试图找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劣。在与几部市面上知名的词典进行参照对比之后,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便愈发凸显出来。它的校订和增补工作做得极为出色,很多新出现的网络流行词和专业术语的收录都非常及时和审慎,体现了编纂团队紧跟时代脉搏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一些历史上的语义漂移现象处理得极为到位,既尊重了古语的本义,也解释了现代语境下的引申义,为跨时空的文本阅读提供了坚实的桥梁。与其说它是一本“订补”之作,不如说它是一次对传统语言学的深度革新与时代化重塑。每一次查阅,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微型的语言考古,让人对这门古老而常新的语言体系充满敬畏。
评分这部书,拿到手上就感觉沉甸甸的,装帧设计颇为典雅,初翻几页,便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所折服。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浅尝辄止的词典,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汉语的肌理之中,仿佛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为你剖析每一个字词背后的历史流变与文化内涵。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词目时的广度和深度,许多我原本以为是生僻冷门,或者仅在特定领域流传的词汇,都能在这里找到清晰、准确的释义和详实的例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发现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旧词新解,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瞬间变得清晰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汉语言文化史,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知识的迭代和审美的提升。它对词语的源流考证极其严谨,引用的文献资料也十分权威,这让使用者能够对词义的准确性产生强烈的信赖感。对于任何一位对汉语怀有敬畏之心、致力于提升自身语言素养的人来说,这都是案头不可或缺的瑰宝。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鸿篇巨制,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担心晦涩难懂,全是枯燥的学术术语。然而,这本书的编纂体例却出乎意料地亲民,虽然内容扎实,但结构安排却极具巧思。它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照顾到了普通爱好者的阅读体验。那些复杂的词义解释,往往配以生动且贴合时代背景的例句,让人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生命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查询,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文字的海洋,享受着探索未知的乐趣。特别是那些针对多义词的梳理,逻辑层次分明,让人清晰地把握住每一个义项的侧重点和适用语境,极大地避免了在实际写作或口语交流中因用词不当而产生的尴尬。这本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精确地”使用汉语,将“知道”提升到了“懂得”的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