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天象的语句。它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前一部分像谜语,后一部分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只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也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含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作为一本号称是“手册”的工具书,它的检索和使用便利性方面也暴露出了明显的问题。我尝试快速查找一个特定的歇后语,比如想复习一下“泥菩萨过江”,结果在书中费了半天劲,它似乎是按照一个我无法理解的顺序编排的,既不是按拼音首字母,也不是按主题分类,更没有提供详尽的索引页。这极大地影响了它作为辅助学习材料的实用价值。当孩子在做作业或者口头表达中遇到疑问时,我们希望能够迅速地查阅到准确的解释,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完全阻碍了这种高效的查阅过程。一本好的手册,其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其便捷性,它应该能让使用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定位所需信息。而这本书的内部组织逻辑,似乎完全没有从读者的使用体验出发进行优化,更像是作者自己心血来潮的记录,而非精心编撰的教学用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完全不符合当代小学生的审美习惯,甚至可以说,有些过时得让人提不起精神来。打开书本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严肃感”和“陈旧感”,让我不禁怀疑我是否拿错了一本给成年人准备的参考资料。插图的使用极其有限,即便有,也大多是单调的黑白线条画,缺乏色彩的吸引力,根本无法激发孩子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如今这个视觉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材料理应追求图文并茂,用活泼的视觉元素来辅助理解抽象的语言概念。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到位,它几乎是以一种“填鸭式”的文字堆砌方式来呈现内容,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群体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色彩明快、图示清晰,能让孩子主动翻开阅读的书籍,结果拿到手的更像是一本印刷品质量一般的工具字典,实在让人失望透顶。
评分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这本书在解释和举例运用方面,常常出现逻辑上的跳跃和含糊不清的表述。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强烈画面感的歇后语,它仅仅给出了一个生硬的解释,却没有提供任何有助于孩子想象和记忆的场景构建。歇后语的魅力就在于其生动形象的联想过程,如果仅仅是机械地背诵谜面和谜底,那和死记硬背课文有什么区别?我期待的是,书里能有类似“你想象一下,一个泥做的菩萨掉进河里,会发生什么呢?”这样的引导性提问,来激发孩子的思考。遗憾的是,这本书的文字语言风格过于干燥和学术化,与小学生的学习语境格格不入。它像是出自一个不熟悉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的作者之手,缺乏将深奥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孩子们易于接受的“营养餐”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与我所理解的“小学生歇后语”范围存在巨大的认知偏差。我以为它会覆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同阶段,孩子们在课本、日常交流中会遇到的高频歇后语,并根据难度进行合理分级。然而,书中收录的很多条目,要么过于晦涩,明显超出了小学教育大纲的要求,更像是为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准备的“冷知识”;要么就是过于简单,仅仅是一些幼儿园阶段就能掌握的入门级短语,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毫无挑战性,也无法带来任何新的知识增量。这种内容的混杂和失衡,使得家长难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来安排学习进度。我希望找到一本精准服务于小学阶段特定年龄段认知特点的读物,这本书却像一个大杂烩,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必要的筛选和提炼工作,读起来让人觉得精力分散,抓不住重点。
评分这本所谓的“手册”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完全没有达到我作为一名家长对于小学阶段语文学习辅助材料的期望值。我原本是想找一本能系统梳理小学生常用歇后语,并且配有生动有趣解释和使用场景的工具书,毕竟歇后语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然而,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零散的笔记集合,缺乏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必要的教学引导。章节划分显得随意,即便是对于那些相对基础的歇后语,也只是简单地罗列了谜面和谜底,对于其背后的典故、引申义以及在现代语境中的恰当运用,几乎没有深入的探讨。我的孩子尝试自己阅读,结果很快就感到挫败,因为很多她似懂非懂的词句,这本书也只是照本宣科地呈现出来,没有提供任何“搭把手”的辅助说明。期望它能成为我们家晚间亲子阅读的有趣环节,但现在看来,我得自己花更多时间去搜集资料,才能把这些零散的内容串联起来,真正教给孩子。这对于一本定位为“手册”的书来说,无疑是设计上的重大缺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