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收录虚词的量比较适中,共收单音虚词382个,固定格式、惯用词组和复音虚词1100个。语料的依据,以先秦两汉古籍为重点,延及唐、宋、元、明、清,其中又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及诗、词、赋选篇为主,兼顾广大读者较熟悉的古籍名篇以及《大学语文》的部分篇目。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一些高频、但定义模糊的助词时,展现出了极高的辨析能力。很多学习者,包括我自己,在面对“矣”、“也”、“乎”这类语气词时,经常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它们常常被简单归类为“语气助词”,但实际应用中却涵盖了疑问、感叹、陈述等多种语气。这本词典则通过大量的对比性例句,将这些微妙的差别清晰地勾勒出来。它不像某些基础教材那样为了简化而牺牲精度,而是勇敢地面向了复杂性。这种详尽的区分,让我对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通过这些小小的虚词,我们仿佛能窥见古人微妙的内心波动,这比单纯理解字面意思要丰富得多,使得阅读古文的体验也随之升华。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罗列词条和释义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古代汉语语法演变史的缩影。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一些介词和副词的考证。比如,某些在唐宋以后才固定下来的虚词用法,这本书会明确指出其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模糊或变异形态。这种时间轴上的纵向梳理,对于理解汉语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它迫使我们意识到,古代汉语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自我革新的有机体。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能够准确把握特定时期虚词的细微差别,能让我们对古人的表达意图有更精准的把握,从而避免因今语思维套用到古文而产生的误读。这对于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化阐释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评分这本《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的编纂着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光是看其厚度和详尽的索引,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付出的心血。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释义上的细致入微。对于像“之”、“乎”、“者”这类看似简单,实则在不同语境下含义千变万化的虚词,这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例证。举个例子,对于“之”的用法,它不仅区分了代词、结构助词、动词等基本用法,更进一步深入到不同朝代、甚至不同文体中该词细微的语义漂移。这种深度挖掘,对于我们这些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过去查阅相关资料时,常常需要翻阅多部字书或语法的专著,费时费力,而这本书将这些知识点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查找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涉古代汉语研究的学子而言,这本书无疑是奠定坚实基础的必备工具书,它不会让你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古籍碎片信息中。
评分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实用性。我过去常常因为不熟悉某些特定虚词的固定搭配或固定句式,导致对一些古代诗歌和散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这本书提供的那些结构性的说明,比如某个介词后面通常接什么词性、或者某个语气词组合会形成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籍的门槛。它不要求读者先成为专业的古代语言学家,就能通过系统的查阅,逐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感”。这种由工具书向教学辅助材料的自然过渡,是它非常成功的地方。它不仅服务于专家,也真正地为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高效学习的大门。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和排版设计非常典雅、沉稳。作为一本工具书,清晰易读是首要标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字体的选择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保证了现代印刷的清晰度,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例句的选取和标注。很多词条下的例句,并非仅仅是摘录一句话,而是会标明出处,甚至会注明该用法在某一时期的流行程度。这种“情境化”的解释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实际功能,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抽象的语法规则层面。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编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读者体验的深切关怀。我甚至开始期待后续是否会有配套的数字化版本,以便在移动设备上也能随时查阅,但即便只是纸质版,其阅读体验也已属上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