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暂无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走进了历史的集市,每一个词条都是摊主高声叫卖的宝贝,带着烟火气和人情味。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日常劳作和农耕生活的歇后语,它们朴实无华,却蕴含着祖辈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比如“蚕做茧——忙到家了”,这句话简短有力,仿佛能闻到桑叶的清香和织布机的声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在某个旧时的院落里,人们是如何笑着说出这些话的场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语言上的“时间隧道”,让现代人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与过去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抢救性地保留了那些快速消逝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民间话语权,让那些质朴的、充满生命力的表达得以延续和传承。它是一座活着的民间语言博物馆,每一页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和岁月的智慧。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刚一入手,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大致翻阅完目录和前言。作者的序言写得极其恳切,仿佛在与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娓娓道来,详细阐述了他们耗费数十年心血收集、考证这些民间智慧的艰辛历程。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标准上的严谨性,并非所有流传甚广的俗语都能轻易入选,而是要经过多方交叉印证,确保其历史渊源和实际使用频率。书中对一些特别古老或已经濒临失传的歇后语,还配上了简短的“源流考证”,这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例如,关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一条,我原以为只是个简单的比喻,但书里追溯到了唐代的某些寺庙壁画记载,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厚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字体适中,留白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活态的民间文化档案,让人在翻阅中不断感叹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与无穷趣味。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爱不释手,这完全是一件可以陈列在家中书架上的艺术品。封面采用了仿古的麻布纹理,配色典雅而不失庄重,那种内敛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书脊的设计非常考究,不同类别的歇后语似乎在装帧上也有细微的区分,虽然内容上是统一的,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分类暗示,体现了编纂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内页纸张的选取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常见的光滑纸,而是略带哑光和韧性的米黄色纸张,即便是室内灯光下阅读,也不会有刺眼的反射光,保护了视力。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章开头或结尾处穿插的几幅手绘插图,这些插图寥寥数笔,却精准地勾勒出了歇后语场景的精髓,比如“猫儿戏老鼠——故弄玄虚”一页,那只慵懒而狡黠的猫的形象跃然纸上,为原本严肃的词汇学习增添了一抹活泼的趣味。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准备一个关于中国民间俗语的演讲。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它的实用性所折服。它不像有些词典那样晦涩难懂,晦涩难懂,这本书的释义非常直白,即便是对语言学一窍不通的听众,也能迅速抓住笑点或要点。我试着随机抽取了十条歇后语进行测试,包括一些我以前从未听过的,比如“裁缝掉线——丢了头绪”。解释部分不仅给出了清晰的本义,还紧接着提供了三个不同情境下的例句,这对于我构建演讲的案例非常关键。更妙的是,它似乎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在某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旧歇后语旁边,还贴心地标注了“现代语境下可理解为……”的现代引申义,极大地拓宽了这些语言碎片的适用范围。这本书的检索系统也做得相当流畅,无论是按首字拼音查找,还是按本义或引义反查,都能迅速定位目标,效率极高,极大地节省了我准备材料的时间。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语言工具书。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其系统性和广度。我认识的几位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学者都对它推崇备至,原因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词条的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俗语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心理投射。比如,书中对描述“官场百态”和“市井百态”的两类歇后语进行了精细的划分和对比分析,揭示了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人们如何运用这种“前半句说一半,后半句靠悟性”的语言模式来表达微妙的、甚至是危险的情绪。书中对部分词条的收录,明显是经过了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的交叉验证,这让它的可信度大大增强,避免了许多网络资源中以讹传讹的谬误。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中国民间智慧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