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代汉语字典》收录古籍中常见和次常见的中文单字(简体字及其相应的繁体字、异体字)8500个,释义简明准确,义项完备,尤其是复音词列出常见的各种义项,为其他古汉语字典所不及。书证中广泛引入常见的古典诗文作品中的例证,特别是以大中学生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文为优选例证,为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解决阅读早期文献时遇到的诸多障碍,那些被简化或遗忘的词义,常常使我理解的句子偏差甚远,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起初我对它的期望值并不高,心想,市面上的工具书大多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能查到字义便算不错了。然而,它的编纂体例展现出惊人的细致和宏大的视野。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字在汉代是什么意思”,而是会追溯其源流,对比不同时期用法的细微差别,甚至会探讨其在古代的语用功能——是名词、动词,还是语气词的变迁。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一名业余研究者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渴求。特别是那些罕用或已死去的词条,其解释深入浅出,配以典雅的引文,读起来竟有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本字典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文本分析的“思维导图”。
评分我总觉得,当我们谈论古代汉语时,常常会陷入一种“美化”的误区,认为古人的表达总是那么典雅、高洁,缺乏现代语言的烟火气。但翻阅此书,我看到的却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语言系统。它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古代口语、俚语、以及特定阶层用语的丰富性。例如,一些描述日常劳作、市井交易的词汇,其生动性与直白,让人瞬间联想到那个时代的市井百态,而非高居庙堂之上的诗词歌赋。这种对语言全貌的呈现,避免了对古代文化的片面化解读,让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可触及。它打破了“文言文高冷”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古人与我们一样,有他们的幽默、他们的无奈、他们的精明与他们的直率。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历史的“灰尘”拂去,露出了语言背后那群真实的人们的生活侧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虽然是次要的,但对于一本需要频繁翻阅的参考书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体验。我习惯于在阅读时做大量的笔记和圈画,一般的工具书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或者因为纸张太薄而墨水洇开,影响后续查阅。这本字典的纸张厚实,字体排印清晰有力,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异体字或古老注疏,也能辨认无碍。这种扎实的物理质感,为我的学术探索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支持。它带来的心理感受是:这是一本可以“信赖”的伙伴,它能经受得住长时间的、高强度的使用。每当我需要确认一个关键的字义时,翻开它,看到那专业而严谨的排版,内心便会油然而生一种笃定感,仿佛掌握了权威的钥匙。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有分量的工具。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在手,便觉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从中嗅到殷商甲骨的墨香,亦或是周代竹简的陈旧。我原本对“古代汉语”这个范畴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只停留在课本上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片段,总觉得那是另一个遥远而高不可攀的世界。然而,当我翻开这本字典的扉页,尝试着去查阅那些陌生的词汇时,一种近乎探秘的激动油然而生。它不像我以往接触的任何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时间隧道的小门,每一次的检索,都伴随着对古代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乃至审美情趣的细微体察。譬如,光是一个“风”字,不同时代的解读和引申义便能展现出社会精神面貌的变迁,从自然现象到政治气候,无不体现着古人的细腻观察与深刻哲思。我尤其欣赏它对例证的选取,那些寥寥数语,往往精妙地截取了时代语言的“神韵”,让我这个现代人得以窥见古人言说的微妙之处,那种言简意赅却意蕴无穷的力量,是现代白话文难以企及的。这本书,与其说是字典,不如说是一部浓缩的古代文化史。
评分作为一名在校学生,面对繁重的古籍阅读任务,时间是最大的敌人。我需要的是效率,但效率绝不能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起初,我依赖于一些在线资源和简易的词典,但常常发现它们过于简化,尤其是在处理多义词或特定句法结构时,误解频出。这本工具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路径。它的条目结构清晰,检索系统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设计,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定位到所需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对“词性活用”和“特殊句法结构”的解释,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了在冗长晦涩的语法书中耗费精力。它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锚点”,让我在浩瀚的古代文本海洋中,能稳定地把握住语言的核心意义。它不是在教我如何背诵,而是在教我如何“理解”古人的思维定势,从而进行更有效的阅读和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