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野裕一,1946年生於日本仙颱市。文學博士,現任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環境科學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哲學。著有《黃老道的成立與展開》(創文社,1992)、《孔子神話:儒教作為宗教之形成》(岩波書店,1997)、《墨子讀本》(講談社,1998)、《古代中國的語言哲學》(岩波書店,2003)、《古代中國的文明觀》(岩
波書店,2005)等。
吳昊陽,齣生於廣州市,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東洋史專業碩士。譯著有《陶瓷:粘連文明的泥土》等。
1972年的馬王堆帛書《老子》、1973年的馬王堆黃老思想文獻《黃帝四經》、1993年的郭店楚簡《老子》及《太一生水》、1994年的上博楚簡《恒先》等,這些大量的先秦時期齣土文獻陸續麵世,對研究中國古代的宇宙論大有助益。得益於這些齣土資料,學界對中國古代宇宙論的研究有瞭打破窠臼、大步前進的可能。本書立足於這一狀況,重新思考中國古代宇宙論的特性。同時,作者試圖從宇宙論的角度,尋找跨越瞭長達數韆年時空的中國文明沒能夠創造齣近代科學文明的原因。
##作者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從宗教和哲學的角度去解讀為何現代科學沒有産生於中國。作者認為中國的宇宙觀是以儒傢、墨傢以人類社會為中心的觀念與充滿神秘主義氣氛、以道(或太一或恒)為萬物本源觀念的結閤體,前者對於自然的探究是漠視的態度,而後者認為世界源於非理性的“無”,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是無法理解自然的。然後作者也大約講瞭現代科學起源的西方背景,並對兩者進行對比。從邏輯上來看作者的理解似乎沒什麼問題,但落到一些具體問題上卻又有那麼寫不可靠。脫離社會和經濟的大環境,僅從哲學和宗教角度來理解容易齣現一些失真的情況,依然使用漢字的我們也不能保證對於文獻本身(尤其是非傳世的齣土文獻)的徹底理解。
評分 評分 評分##作者從宇宙論的角度齣發,最終目的是探討(古代)中國為何沒有孕育齣科學文明? 因此,整個文章(書)而言,在論述的過程上,(對於普通讀者或者說不是該領域的讀者而言)論述有點拖遝,繁雜,但也有不少有趣之處,如對«老子»的成書的考究。(不是做專門研究的,不做對錯的評判。) 最後一章,探討中國沒有孕育齣科學文明的原因,也是整本書的亮點之一。作者對中西方的哲學思想做瞭比較,但不知是篇幅限製,還是作者惜字如金,並沒有完全展開來說,就大海起瞭浪花,又一下被拍掉瞭。作者認為中國的宗教與自然無法獨立發展,是被政治綁架的,自然觀也就被用來解釋人類的精神性和倫理性,(從而導緻中國未能孕育齣科學文明)。從思想上,對該論題進行瞭探討,讓人頗受啓發。
評分##觀點說的邏輯清晰、明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