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6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既要深刻领悟作为的"互联网+教育”的宏观背景,又要有能力胜任当下和未来的教育实践、引导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自我发展的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耦合。关于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发展,本书提出"三个层面、四个领 域、六大特征”发展框架。着重剖析了现代大学社会主流社会职能规约下的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学术、服务和管理四个领域新的内涵。
李 芒 男,1961年出生,北京人。教育学博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学行为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级网络共享课程主持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得者,“十二五”*家级规划教材编著者,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编写者,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承担**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著有《技术与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等著作20余部,发表“学格论”“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论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等学术论文百余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发展战略
第一节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互联网+” //002
第二节 “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 //005
第三节 “互联网+教师发展”战略的思考 //009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发展的框架
第一节 “互联网+教师发展”的三个层面 //016
第二节 “互联网+教师发展”的四大领域 //020
第三节 “互联网+教师发展”的六大特征 //030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互联网+教学”的新理念 //039
第二节 “互联网+教学”的新目标 //045
第三节 “互联网+教学”的新方法 //050
第四节 “互联网+教学”的新环境 //070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的学术伦理与超越
第一节 学术与教师发展 //100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学术伦理 //103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创新新解 //110
第四节 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坚守与超越 //116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社会服务
第一节 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 //122
第二节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生态共生 //123
第三节 教师社会服务的阻滞 //126
第四节 撬动社会服务的支点――“互联网+” //130
第五节 “互联网+”的杠杆作用 //138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的卓越大学教师
第一节 卓越大学教师之专业精神 //142
第二节 卓越大学教师之知识与能力 //145
第三节 卓越大学教师之高效沟通 //149
第四节 卓越大学教师之学习方式 //152
第五节 卓越大学教师之生活方式 //155
后 记
前言
在信息时代,如果非要选出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事物,那么,非“互联网”莫属。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项人类科技发明成果能够做到如此神速、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对新技术十分敏感,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如果不把这个事情与广大教师叙说一番,总觉得像小学生少做了一项家庭作业,即使不被先生发现,也心存不安。适逢电子工业出版社要组一套丛书,颇有“所见略同”之感,于是拉起队伍,欣然命笔。
长久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互联网能够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人类生存工具?并且能够在众多信息技术工具之中独享以互联网作为一个时代名称的殊荣?当然,人们可以说出无数条理由进行解释说明。我的看法是,因为互联网的实质是一种关系和“连接一切”的方式,特别是将人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强化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具有新价值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人类自身爆发出了从未显露过的而这种实质恰恰暗合了一个伟大的科学论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理解,也是对人的界定。人活在关系之中,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没有了人的存在。互联网为人的存在提供了最便利和坚实的支持与拥护,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的充分加强和诠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加清澈、柔软、顺畅及亲近。互联网对人而言,连接的是对话、互动、关联、合作、生活、思维和融合。互联网的“连接一切”之能量,使人更加成为了人,使人活得更加像了人。这些也许正是互联网之于人类的最深刻、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了,其实,最重要的连接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随即产生了一种现象,称为“去中心化”,在国际上就是“去霸权化”。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声,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人沟通,大家都是主体,再无话语霸权。所以,整个人类为之“疯狂”,将其视为向前发展的重要阶梯、发动机和催化剂,也将互联网当作走出“危机”、解救人类的的救命稻草。这个“互联网”如同及时雨一般来得太及时了,有论者便提出了更大胆的设想,希望通过信息化带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互联网的作用之大,也许已经超出了当今人们的想象,人们也许再这样大胆地设想,也不会估量到互联网给今后的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那么,让我们且行且看吧。
一个时尚的“+”出现在著作题名中,可能会引起人们对著作应景之用的联想,容易减弱对著作学术性和价值性的期待。其实,这恰恰是“理性至上者的自我怀疑”,我们生活在历史的慢镜头里,假如以“世纪”为尺度观照我们的时代,可以说,互联网是“切入”到人类历史长河之中的,这个“+”用得简直贴切之极。
仅就教育而言,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在以往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轻轻地触碰几下图标就能“接触”到老师、学者或专家,查阅到他们的著作。对于生于20世纪的绝大多数人,书皮上著者的名字都散发着光芒,专家、教授无异于天上的菩萨,而今天他们却就在我们身边。名气越大,他们的容貌形态、言谈思想、活动内容等,就越能够全面地被推送到人们面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世界的反映方式正日趋消解着众多已有的存在,信笺、书写工具、黑板等学习用具,以及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也已悄然地发生变化,师生的交流方式更是变化多端。这种新现象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今天和未来的教师该怎么做?
在“互联网”时代,人类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形成了一种“连接一起”的新生态。面对势不可当的互联网技术,人们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盲目追风。教师必须冷静下来使用自己的理性思考问题。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拥有最强大的智力能量,任何时期的存在都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不做历史的考察动辄就要“革命”,就要另起炉灶,无视前人所为及其重要价值,贴上“传统”的标签便以为是不证自明的过时与陈旧,是不理性的表现。人类智能的进化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迅速,只需翻翻纸质书籍就会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前人聪明,忽视历史的结果只会是被历史所忽视。新工具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类似的作用一定应该发生在教育之中。菜刀和绞肉机对做肉馅儿有着巨大的效率差异,但使用筷子还是使用刀叉吃饺子对身体吸收食物的营养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就是一般社会生产、其他人类行业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本质差异所在。这也是“乔布斯之问”的外行之处。
20世纪40年代,电影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革命性的工具”;50年代,电视用于教学被誉为“教育的革命”;60年代,出现的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同样又让人们看到了“教学革命”的希望。不远的过去还有人提及过“学习的革命”“教学的革命”等口号。然而,多年已逝去,却始终未见“教育革命”的到来。近年来,又有论者鼓吹起了“革命论”,据说此次搬来了互联网作为致命武器,看情形是真的要“革命”了。那么,在动手革命之前,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革命?从概念性而言,革命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讲,革命是指事物所发生的根本性质变过程,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即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以及人们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即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等。一谈到“革命”更多地容易使人联想到政治革命和制度革命,更加强调不可逆转的线性发展变革,一种事物战胜和消灭另一种事物,是你死我活的势不两立的争斗,革命也是对传统的破坏性的颠覆,并且还存在业已被消灭的事物重新“复辟”的可能性。因此,“革命”的说法确实带有瞬间性、颠覆性和破坏性,“革命”与“进化”是相对的概念,是一种非常规的变化。
很显然,人类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发展不是一种根本性质变过程,也不是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社会或政治革命、技术和产业革命。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不是遵循不可逆转的线性进步轨迹前行的,不存在一种观点和方法必须消灭另一种观点和方法的殊死的拼杀,教育的进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也不存在政治、社会变革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同时也不会像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那样,实现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式的样态改变。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教育发展所经历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连续体,是一个不断地、长期地累积的过程,而不是断裂体的组装物。在此,我们不可使用孤立的、片断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而应该站在联系的、整体的和动态的立场上观察事物。人类教育活动水平的发展是一个特殊的人类活动发展过程,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基本规律,具有极强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与其他活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教育的进步是积累的过程,不存在当代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古代社会同样抱有最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几千年之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目前人类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不可厚今薄古,也不可薄古厚今。大部分目前的论者自诩为“独创”的“新”理论和思想,其实先人们早已提出来过,很多现代人兴奋不已地提出来的东西,其实早已被先人证伪过成百上千年了。为数不少的现代所谓学者的水平确实今不如昔,早已失去了以往学者教授的尊严与风范,许多学者已经华丽转身为老板、组织者,而自己已无时间做学。今天的教育研究者,特别是教育技术研究者大都不熟悉人类的教育史,不大了解在“我”之前人类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就连先人在教育教学方面说过什么话也不知一二,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无知无畏之人,忽悠吹牛之人,胆大妄为之人。那么,为什么在任何时期,总是会跳出些人来大喊“革命”呢?无非是想通过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耸人听闻的慷慨陈词,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或者是连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就轻易发声,希望引来关注;再者是极度的急功近利意识在作祟。总之,失去了严肃性。
人类祖先有效的教育实践方法和对教育的精辟认识能够代代相传,并且表现出极强的“返祖”现象,几乎每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使用着自古以来就早已存在的教学方法,采用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坚决彻底地推翻所谓“传统教学模式”,而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科学革命》一书的作者史蒂文?夏平指出,没有一幢房子是用完全没有用过的物料,按照与旧样式毫无相似之处的设计来建造的,同样,没有一种文化能够完全拒绝他的过去。教育活动不是“不破不立”的、打倒一个再建立一个的骤变,不大可能实现“瞬间”质变,教育活动的进步绝不是一种范式彻底取代另一种范式,也绝不存在适合所有教学情况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不存在一种世界上最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而言之,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必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活动并不具备革命的基本条件和特征,教育的发展变化是新旧并存、多元共生的,这种契合性和包容性才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性质。
从对象性而言,革命应该有明确的革命对象。那么,所谓“教学革命”和“学习革命”的对象是谁?具体的问题是,在革命运动中要革谁的命?革命的结果是什么?在革命对象不清的情况下,实施鲁莽盲目的“革命”行动,试图依靠还没有真正搞清楚利害的信息技术,或是一种教学方式,全盘消灭掉还没有真正看清楚,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的对象,或者“革命者”自己凭空捏造出来个革命对象,那么,所带来的后果只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一个道理,在教育教学领域,不能使用革命的手段实现教育的目的,因为,人类的教育活动中不存在革命现象,教学或者学习的革命是人为杜撰的谎言。不能忽视教育学的重要原理——急不得原理。更要克服盲目乐观主义的工作态度。
狂热地高呼“革命”,歇斯底里地使用信息技术都不应是学者的行为,泼墨“画鬼”也不应该是学者的习惯。历史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类的教育活动以及人类个体的自身发展也有不可跨越的必由之路,并非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对未来的预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危险性,眼下尚迷,遑论未来。据已发生的历史,立足现实、静观可察之物,以学者特有的理性推断最近的未来,至此足矣。
人类的人文精神朝向新文明时代迈出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必须放弃一部分已有的价值。在互联网上,高校师生获得的选择自由、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是教育的自由。网络空间话语权的解放,给高校师生带
互联网+教育:教师发展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互联网+教育:教师发展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很不错的书
评分从事互联网教育行业,买了学习行业知识
评分不错哦
评分评分
水平未见理想,希望可以更好些。
评分后来,再与网上客服,沟通后,他们说不能保证给我换开,我说是新年,心情好重要,以后注意。但是,几天后购物开过来的发票,还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再次与客服人员沟通,实在效率低,问的问题特别不专业,我要求电话与开具发票部门联系,也许好沟通,客服说没有电话,所以,只能用这种公开方式表达了。
评分正准备好好读。
评分给单位买的,印刷很好,快递很快,满意。
评分很好啊!希望你们做出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会继续支持你!
互联网+教育:教师发展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