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化地阐述了作者对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研究和思考。作者所创建的领教工坊在促进企业家彼此沟通交流的“私人董事会”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作者本人作为“领教”角色,与众多企业家做过深入的交流,他将这些实践中的发现和心得都做了总结,并在本书中加以阐述。
作者在全书中贯穿的主旨,是希望中国的企业家们,以对长远事业、有利国计民生的实业、自我实现和chaoyue的热爱之心,战胜人性中的贪嗔痴,战胜内心隐藏的种种恐惧。同时,作者本人也通过此书,表达了他面对中国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种种难关,战胜内心恐惧,以热爱之心坚持探索管理和企业家领导力之路的信念。
1972年生于江西,管理学教授,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2004年获得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担任教职。他的学术文章发表于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等国际DING级学术期刊。他的中文著作包括《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企业江湖》《纸上谈兵说管理》《论语笔记》等。
目录
自序 我的热爱与我的恐惧1
第一篇 领导力的挑战
第一章 现象与思考
管理的白痴
蛇窟里的游戏
小红帽的诱惑
最靠谱的投资
老板你放下了吗
军人、教师与工程师
记一场失败的私人董事会
爱作的中国首富们
大佬沉重的屁股
十从牟其中,到唐万新,到任正非
第二章 分析与诊断
悬崖边的领头人
实业家、投资人与寻租客
《包围学》导论
第三章 研究与文献
共情:领导力的终极奥秘
正念的凯旋
良知的展开
天命的召唤
第四章 辅导与成长
我们都是被吓坏的孩子
以热爱战胜恐惧
正念、良知与天命的力量
行走江湖三种境界
三步打造你的领导力
第五章 领教工坊的实践
私人董事会的“门道”
私人董事会的社会网络
好的私人董事会,坏的私人董事会
第二篇 破解管理之谜
第六章 企业的底层逻辑
企业的底层逻辑与企业家的突破
拧麻花的哲学与实践
第七章 从知到行有多远
管理到底是个什么鬼,以及怎么破
流行的管理与经典的管理
多一些真实践,少一些伪学习
从知到行到底有多远
第八章 管理的诱惑与陷阱
叶公好龙:管理水平与经营水平
刻舟求剑:马云把我带沟里
守株待兔:空降兵为什么难落地
买椟还珠: 思想比方法更重要
郑人买履:书中真有黄金屋吗
心猿意马:企业是企业家的学位
盲人摸象:哈佛案例与漏水雨棚
狐假虎威:KK为什么喜欢来中国?
东施效颦:没有乔布斯的命,却得了乔布斯的病
十鱼跳龙门:领导力七分靠修为
第三篇 变化中的世界
第九章 被夸大的互联网
人文视角看互联网
互联网改变的和没有改变的
西方出互联网,中国出互联网精神
从互联网恐惧症到互联网狂热症
喧嚣之后,一个“互联网反革命”的复盘(节选)
实业归来,初心不改
我经历的三次营销狂欢
第十章 一边行走,一边思考
从尼科西亚到耶路撒冷
与日本相比,我们缺的绝不仅仅是马桶盖
为什么有道德激情的企业才能走远
两个日内瓦人的故事
代后记 胡杨、苍狼与流沙
自序 我的热爱与我的恐惧
明茨伯格形容自己做管理研究和管理教育是在一条山脊上行走,左边是管理实践的悬崖,右边是管理理论的深渊,稍不小心,就会掉下去。早年我理解他这个说法,是为了表达学者的谦卑和敬畏,现在,经过七八年做领教工坊的实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说法背后的深意。而且,如果说明茨伯格用这个比喻时心里想的是阿尔卑斯山,我们就好比是在中国的华山,绝壑千尺、如履薄刃之外,还有古道微茫、云海飘渺的格外挑战,真要掉下去了,粉身碎骨,甚至尸骨都难于找到。
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到现在为止,从整套管理学理论体系,到管理研究和管理教育的制度系统,都是西方人在西方文化、制度、历史环境中总结出来的,严格意义上讲,基本上都是美国人总结出来的。中国的文化、制度、历史环境,与美国的文化、制度、历史环境差距之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他们有用的解决方案,我们往往就未必有用;有的时候,不仅没用,甚至还会添乱。所以,如果说宏观层面,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菁英负笈西方,潜心求学,却连大样子都未必学到,更不用说其中精髓,管理这里讲的管理指一般管理,重点包含战略、组织、领导力、人力资源、创业、生产管理等专业,营销、会计、金融、经济学有自己比较独立的圈子和规则,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这个微观层面的学问,情况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实践层面的尴尬
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的独特性往往超过大多数人的判断。举一个例子。外资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三十年,在500强公司上过班的中国籍雇员何止万千。这些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外资企业大潮回落,按理说,他们留下的这些中高层经理,应该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当年他们可都是百里挑一,一表人才,才能进跨国公司;经过十几年的熏陶,对跨国公司的制度、体系、流程非常熟悉;人到中年,阅历、经验、分寸感都正好到位,看起来,没有比他们更合适的了。但蹊跷的是,北京、上海等地,到处都是在市场上“漂”着的“40族”“50族”,而在民营企业发挥得很好,宾主相得、“君臣尽欢”的正面案例,不是没有,居然非常难找。我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在500强公司工作若干年,担任过若干职位之类的经历,当事人可能都不太愿意再提起了。
例如,这些“40族”“50族”中,有很多对高管教练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上过各种最高级的教练课程,拥有最专业的教练证书,愿意把教练当作下一个职业发展阶段的重点。领教工坊也很努力地试图把他们与民营企业连接起来,但是,几年试下来,基本没有几个能被民营企业家接受的。往往过招还没几分钟,就被人家挑于马下。问题出在各个方面:语言体系的问题、知识结构的问题、各种预设的问题、心态的问题,等等。往往越是洋派,满嘴各种英文缩略语的,到中国民营企业里去,死得越快。
讲个最简单的例子。西方的董事长是董事会的召集者,CEO或总经理是公司日常运营的负责人。如果两个角色一时无法分开,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也是很常见的情况。但中国的企业往往名实不符。很多董事长,事实上是总经理;名义上的总经理,其实扮演的是常务副总经理、业务副总经理,甚至是总经理助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的角色。如果这个分工能体现在组织结构图上,大家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但问题的关键是,公司有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图;如果有,组织结构图上的汇报关系是否就一定是事实上的汇报关系……可以想见,这些问题给组织内外部的沟通带来了多大的不同,而那些拿到几张名片、拿到一纸组织结构图就想开展工作的外部教练、外部顾问之类的专家在公司内部员工眼里看来,显得有多么迂腐。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它不是那种读完后立马能套用到工作中的“秘籍”,而是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我一直认为,领导力是关于决策、策略和管理技巧,但《以热爱战胜恐惧:中国式领导力发展大纲》让我看到了另一层面的重要性——情感和价值观。作者对“恐惧”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并非外部的客观困难,而是内心的恐惧和不确定感。而“热爱”,则是一种强大的解药,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恐惧,看到希望,并付诸行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式领导力的精妙解读,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模式,而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融合了东方智慧和东方实践。书中所描绘的领导者,他们的强大并非来自外在的权威,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和对事业的热情。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冷静、韧性和智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领导力,更注重人文关怀,更懂得如何去激励和引导团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领导力,是将个体的情感、价值观与团队的利益、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共同的成长和超越。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只是一个管理者,而是一个更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引领”的践行者。
评分《以热爱战胜恐惧:中国式领导力发展大纲》这本书,给我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受。它没有激烈的开场,也没有炫目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中国式领导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开始审视自己的领导风格,以及我所接触到的那些“榜样”们。书中关于“恐惧”的剖析,让我意识到,它不只是外在的威胁,更是内心的枷锁。而“热爱”则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它能帮助我们打破这种枷锁,让我们在压力之下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清晰的头脑。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大纲”这个词的运用,它暗示了一种发展性的、持续性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成果。中国式领导力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不断演进的旅程,它需要耐心、需要积累,更需要对自身和环境有着深刻的洞察。书中对不同领导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挑战的描述,让我感到非常 relatable(感同身受)。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年轻管理者,还是身经百战的行业领袖,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领导力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书,如何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读完这本《以热爱战胜恐惧:中国式领导力发展大纲》,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对于领导力的一些固有认知,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如何才能真正地“战胜恐惧”。书中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照搬西方的理论框架,而是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中国式领导者故事,展现了在复杂多变的中国情境下,领导力是如何被孕育、发展并最终发挥作用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热爱”的解读,它不再是简单的激情四射,而是源于对事业的深刻理解,对团队的深厚情感,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坚守。这种“热爱”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一种内生动力,一种能够支撑领导者在面对困难、挑战和未知时,依然能够坚定前行,甚至能够感染和带动团队克服恐惧的强大力量。书中所描绘的中国式领导者,他们的智慧、韧性、以及在复杂博弈中的从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懂得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清醒,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在冲突中凝聚共识。这种能力,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的实践、反思和学习积累的结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领导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靠技巧堆砌的,它更像是一种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一种价值观的深度体现。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尝试理解和实践那种“以热爱战胜恐惧”的境界。
评分读完《以热爱战胜恐惧:中国式领导力发展大纲》,我脑海中涌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是中国式领导者们在风云变幻中砥砺前行的群像。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领导力,不再是僵化的理论,而是生动实践的总结。作者巧妙地将“热爱”这一情感特质,与“战胜恐惧”这一行为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极具中国文化底蕴的领导力框架。我从中看到了集体主义文化下,领导者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书中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中国式领导者们在复杂局面下的智慧,他们懂得权衡利弊,懂得顺势而为,也懂得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这种勇气,并非鲁莽,而是基于对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团队的深厚责任感。“恐惧”在书中并非被视为需要彻底消灭的敌人,而是被看作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关键在于如何与之相处,如何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而“热爱”正是这种转化的催化剂,它源于对事业的执着,对社会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团队成员的关怀。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领导力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与个体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阅历紧密相连。它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力量,一种能够激发潜能、凝聚共识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比我预期的要大得多。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理论分析的书籍,但事实证明,它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故事集”,只不过这些故事的主角是中国顶尖的领导者们。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指令,而是通过描绘他们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思考、决策和行动,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恐惧”的探讨,这是一种非常真实且普遍的情感,尤其是在领导岗位上,面对着巨大的责任和不确定性,恐惧感几乎是如影随形。然而,书中并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指出,真正的领导力并非没有恐惧,而是懂得如何与恐惧共存,甚至利用恐惧作为一种驱动力,去激发更深层次的潜能。作者将“热爱”置于对抗恐惧的核心位置,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当一个人真正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热爱自己的团队,热爱自己所追求的事业时,那种源源不断的能量足以驱散内心的阴霾,支撑其超越个体的局限。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它们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反而更加凸显了中国式领导力的独特魅力。它融合了东方哲学中的智慧,也展现了现代管理学中的 pragmatism(实用主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接地气的领导力模型。我感到自己对领导力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理论概念,而是有了更加鲜活、生动的支撑。
评分好学习,好未来!~
评分随便给个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新书,喜欢
评分省心,高效、全程无打扰
评分好学习,好未来!~
评分66666666666666666666666
评分随便给个好评
评分库存紧张,刚收到,期待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