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29
刘玮,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2010),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西方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史,出版《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2012),主编《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一卷):从古希腊到宗教改革》(2017),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中国学术》,Antiquorum Philosophia,Sophia,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Labyrinth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公益与私利之间的张力是一切政治共同体必然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也是政治哲学家建构理论需要面对的议题。
《公益与私利: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研究》以“公与私”问题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的表现为切入点,展示了高尔吉亚式的修辞术以及柏拉图的立法学说,在解决公益与私利的张力上具有的价值和存在的困境。在这一背景下,重点讨论亚里士多德如何在继承与批判这两种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赋予修辞术合法的地位,又通过一套关于幸福与德性的伦理学和基于伦理学的政治学,以一种动态的方式解决这个张力。这样亚里士多德就避免了修辞和法律的内在局限,并在修辞与立法之间建立了动态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应对公益与私利之间随时可能出现的张力。对于古希腊哲学研究者与爱好者而言,本书具有参考价值。
公益与私利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公益与私利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像余纪元讲稿的风格,平实周正,如开篇所言,“献给我所有的学生”再合适不过;《修辞学》中“意向性情感理论”解决亚里士多德道德心理学问题(虽然好像是引进成果),对幸福“包容论”与“排他论”之争应对以“潜能现实”方法来解决(但好像只局限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解释)都很棒;以及夹带点私心地吹捧下,(也许本人孤陋寡闻)国内学者少有注意到“闲暇”的第二层含义,但作者却提及了,相对于政治,诗与沉思的闲暇(气质不是提升一星半点儿)。
评分##好,特别好。第五章对辩证法的讨论于理论哲学也有很深刻的启发。 (一些非常不成熟、不负责任的想法) 这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在于对“古典”德性的解读。浸淫在中国思想界纷繁复杂的大师和神医之中,我们听过太多对古典德性的追思;其中佼佼者在于张扬古今之争中的“中国双赢”;这其上开出的最扭曲的花朵大概就是伪史之流。然而,假若我们真的如施特劳斯所说的把目光投向那“清新”的古典世界,被我们重新发现的“人”是作为现代性之源的那个“人”,而不是那个“中国人”,甚至不是超出历史世界的那个“人”。
评分 评分##(1)作者的研究思路非常有趣。他将“德性”解释为某种能够将公益与私利统一起来的东西,并试图将亚里士多德呈现为“政治修辞-立法-公道与哲人王的补充-政治修辞”的动态体系。 (2)关于高尔吉亚、伯里克利和阿尔西比亚德的讨论可供参考。尤其是高尔吉亚的《海伦颂》,很有必要读一读。 (3)作者认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相比,将人理解为“单向度的”,并且使用了过多的“强制”;而贯彻这一原则的《理想国》的失败意味着柏拉图处理公益-私利问题的方案的失败。然而,《理想国》在多大程度上是一部严肃的政治哲学著作似乎是存疑的;它或许只是对“理想型”的阐释(explication)。我认为,《法律篇》才在真正认真地考虑政治问题。而《法律篇》中的精细安排,以及对“法律序曲”的讨论,似乎并不比亚里士多德的处理逊色。
评分##国内一流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特别是将其伦理学或实践哲学问题置于更大的政治-修辞学传统的语境中。不过对于亚氏的伦理学方法论的讨论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作者预设的“endoxic method”是否是亚氏伦理学的唯一方法(the method),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质疑。
评分##在公益与私利这个持续存在于世界之下的具有张力的疑难,亚里士多德前的哲学家、政治家都给出了围绕公益不同的解决手段,但要不视角过度单一,手段耿直,可信度、实践能力不强。到了亚氏,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完整循环式的解决手段:要把公益与私利相统一协调,互补互立。在政治家用修辞术的同时,用明智理智去指导立法,而最大程度上普及教育,加强对民众各方面知识涵养的提升,使法的精神得以接受贯彻。普遍的法虽普适性强,但其对多变的人缺乏针对性也很致命,故这时又需要修辞术来对法律进行扬弃补充修改,而还需要一个类似哲人王的政治家统治者去把神圣的理智、智慧贯彻,他把理智德性与伦理德行相统一结合,使国家、社会成为其原有的样子,并且向着本身不动的最大的善、幸福而运动。
评分##关于德性的论证感觉比较弱
公益与私利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