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04
本卷中译除1842/43年的“启示哲学导论”外,还加入了另外三个文本,即1839年的“对肯定哲学本原的另一种演绎”,1841年的“柏林首讲”和1850年的“论永恒真理的源泉”,这四个文本共同构成了一个进入“启示哲学”,或者说谢林晚期哲学的“大导论”。其中“柏林首讲”奠 定了谢林晚期哲学的基调,同时表明了他最终的关切。本卷中1842/43“全集版”的“启示哲学导论”则是谢林对“启示哲学”专门做的第二个导论,第一个导论是1832年慕尼黑的“肯定哲学奠基”。本卷中导论的论说策略是,通过批判从康德以来整个德国唯心论的思想进程,来论证“否定哲学(negative Philosophie)”和“肯定哲学(positive Philosophie)”之区分的急迫性,并论证从这一区分向“启示哲学”过渡的必要性。“肯定哲学”的任务是颠覆形而上学始于巴门尼德、在近代哲学中达至巅峰的“思有同一”传统,要求从作为“先行于一切思想的不可预思之在(das unvordenkliche Sein)”出发,重新建立存在与思想的“历史性的、现实的同一”,进而超越形而上学传统的思辨同一性,因此谢林也就把自己一直以来所构想的“同一哲学”提升为了一种历史性的实践哲学,进而终结了近代哲学并为现代哲学开辟了道路。“对肯定哲学本原的另一种演绎”和“论永恒真理的源泉”是对这一处理方式的进一步呈现,特别是前一个文本,极受当代新实在论的推崇。
启示哲学导论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启示哲学导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唯有对‘自己的存在是否存在’这一点无所谓的才称得上是神,而为了自己的存在去操心,要为自己赋予一个存在,要把自己分娩在存在中的东西称不上是神,波墨表达的就是后一种情况,他恰恰把神圣存在物的诞生,神性的诞生表述为最高科学,即神智学的内容,这一内容因而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神谱。” “如果我从最高本质这个理念出发推论出其实存,那么这就是一种超越活动,亦即我首先设定理念,然后想从中超出,进达实存;如此一来,实存在这里就是一个超越者。但如果我从一切概念的先行者出发,那么我在这里并没有进行超越,倒不如说——如果人们把这个先行于一切概念的存在称为超越的存在——我是在这个存在中演进到概念的,如此一来,我就超越了超越者,进而以此方式重新成为内在的。”
评分 评分##“偶然之必然” 这就是我一直以来寻找的,
评分 评分 评分##壬寅年第一本。十分关键的是谢林对was和dass的区分,以及伴随的后者对“经验”概念的重厘与深化,和必然搅动的黑格尔问题: “黑格尔的基本构想本身就是,理性与自在,即事物之本质是自行关联的,由此就可以直接得出,只要哲学是理性科学,它就只专注于事物的“什么”,即事物的本质。人们把我的区分这样来解读,仿佛哲学或者理性跟存在者压根无关似的;这样的理性当然就是一种可悲的理性,它跟存在者没关系,反倒只跟一只奇美拉有关系。” 《艺术哲学》在这个背景下来看精彩绝伦。用一个不太专业的比方来说,was和dass的关键区分就在于“爱”。 “死”和“爱”的问题都有待于继续回答。因为“死”在黑格尔模式(和齐拉黑派)中只能是这样的:“生命本身就含有死亡的种子。”这样的认同必然是一种谦逊的傲慢,从而阻隔对“爱”的感知。
评分王丁的译文典雅准确,最感兴趣的是谢林独创的“不可预思之在”(unprethinkable being)这一概念,显然针对黑格尔“无物不思”的辩证法乃至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预见了20世纪法国思想家对黑格尔的“反叛”,诸如“思想的外部”[布朗肖],“思与非思,哲学与非哲学"[德勒兹]等都可显示“不可预思之在”的创见。另外,阿甘本似乎也多次提到晚期谢林的“纯粹潜能论”克服了亚里士多德“现实优于潜能”的传统理解,“预见了”他自己的“作为非潜能的纯粹潜能论”。晚期谢林太深奥了,一知半解,以后再重读吧。
评分##怎么会那么多人给一星呢?是对谢林不满意还是对翻译不满意啊?唉!
评分启示哲学导论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