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阿多,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史傢、希臘哲學專傢。1991年為法蘭西學院名譽教授。他主要從事古希臘、古羅馬哲學和宗教研究。最初的研究關注希臘思想和基督教之間的關係,後關注新柏拉圖神秘主義和泛希臘時期的哲學。他的《古代哲學的智慧 》(1995)和《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2001)等作品在法國反響很大。
哲學首先是一種活動,而不是靜態的知識;
哲學是對智慧的愛,而不是智慧本身;
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學院被教授的學問。
何為哲學? 學院傳統對這個問題的迴答通常是在理論和體係中演繹,而且往往在基督教衊視“智慧”的偏見之下推理。
阿多是一個利用古代哲學來闡述自己思想的哲學傢,在他看來,哲學是一種生活的經驗,而不是一堆教條。他對於“何為哲學”這個問題,給齣瞭一個全新的迴答: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甚至從前蘇格拉底時期以來,直到基督教初期,哲學總是來自為著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待普遍世界觀的方式,是對於與其他人共同生活的方式的主動選擇。古代哲學因此不是一種體係,它是為“智慧”做的準備練習,是一種精神實踐。
##「哲學踐行超越各具體哲學的對立。它本質上是認識我們自己、我們在世界中的存在和我們與他人的存在。正如梅洛-龐蒂習慣說的那樣,它也是重新學習如何看世界和獲得一種宇宙觀的努力,由此,我們能夠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超越我們自己的偏見。」談論哲學作為生活方式其實就是在言語與書寫的爭論中支持言語,而言語代錶交往與他者,最後落於溝通的反哺性,這中間也不斷需要哲學辯論、自我反思等修煉行為纔能達成。阿多的這套理論初讀十分具有崇高感,是對哲學氣質的追求和嚮往,但仔細讀之,也有不少地方斷章取義。如對柏拉圖寫齣對話是要針對不在場和不認識的人作為宣傳而傳播知識,引用《斐德若》275b作為證明,顯然斷取瞭這段蘇格拉底言說書寫傳播的不可控性。所以與其說“修煉”,不如說“治療”,以聖賢的“範式”重新規範自我的價值指標
評分##翻譯嚴重欠佳。
評分##“哲人殘酷地意識到自己在世界上的孤獨與無力,因為這個世界在兩種無意識狀態之間被扯開: 一種來自對金錢的偶像崇拜,另一種 是麵對億萬人的悲慘痛苦。在這樣的狀況下,哲人肯定永遠不能獲得聖賢的絕對寜靜。因此,做哲學也意味著遭受這種分離和無力的痛苦。但是,古代哲學也教導我們不要自暴自棄,而是繼續理性地行動,努力根據由智慧的理念構造的規範去生活,不管發生什麼,即使我們的行動似乎是非常有限的。”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