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台湾小吃
定价:35.00元
作者:林二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8076800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舌尖上的台湾小吃》带您享宝岛美食,品中华文化 简繁体版两岸同步上市,这里有全台湾*火的100种美味小吃,300幅彩图,驴友吃货宝典。全面、地道实用的宝岛小吃读本,带你吃遍马、梁文道、白岩松、王菲力荐的台湾味道.
内容提要
《舌尖上的台湾美食》有浓浓的“台湾味道”,荟萃了全台湾*人气的100种美味小吃,并将其分为五大类:热门小吃、羹面汤饭、热门点心、冰热(甜)饮品及名气小吃。同时,还介绍每种小吃的典故、发源地、做法,读者吃完后还可以回家DIY。
另外,针对每种小吃,作者特别整理了五至十家热门推荐人气店,并附上各夜市的交通信息、大台北捷运地图及2012年票选出的101台湾小吃名店,为广大读者于大台北生活、工作、自由行时就近品尝美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许多台湾小吃来源自大陆,属于中国味道。本书的出版,就是让读者了解品味台湾小吃,品味小吃后面的饮食文化,品味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关系。
目录
一 热门小吃
天妇罗、甜不辣
奶油螃蟹
肉圆
东山鸭头
油葱稞
炒米粉
炭烤香肠
香鸡排
烤玉米
烤鱿鱼
臭豆腐
蚵仔煎
蚵嗲
割(刈)包
碗棵
卤味
润饼
虾卷
猪血糕
锅贴
鸡卷
糯米肠&大肠包小肠
盐(咸)酥鸡
盐水鸡
二 羹面汤饭
土鱼羹
切仔面
牛肉面
三 热门点心
四 冰热(甜)钦品
五 名气小吃
附录
作者介绍
林二少,台湾美食旅游记者。
多年来一张嘴尝遍台湾乡镇小吃,他也越发深刻了解到,饮食是人类文化与经济、社会背景、地理气候条件的缩小与反映,对于吃越发尊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欣赏,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地域(如台北、台中、高雄)划分,而是采用了更具主题性的章节划分,比如“清晨的第一口粥与面线”、“午后续命的甜点与冰品”、“深夜慰藉的汤与酒”。这种划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实用性。举个例子,在“深夜慰藉”这一章中,作者详细对比了“四神汤”和“药炖排骨”在不同城市深夜里的不同药材配方和风味侧重,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人们会选择哪一种汤来驱散一天的疲惫。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台湾食材的“小知识卡片”,比如对“东坡肉”中使用的酱油和冰糖比例的微小调整,如何影响最终肉质的酥烂程度。这些知识点不是硬塞的说明文,而是巧妙地融入在对某个特定摊位的描述之中,让你在享受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关于食材和烹饪的底层逻辑。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时间与味道的编年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油墨质感,搭配上台湾夜市霓虹灯般的色彩点缀,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宝岛街头。我原本是冲着那些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必吃清单”来的,想着能找到一份详尽的地图和攻略,结果翻开内页,惊喜地发现作者的笔触远不止于此。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旅游指南,更像是一位资深吃货写给老友的私房分享集。比如,关于“阿宗面线”的描述,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去赞美它的味道,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排队时的那种心焦与期待,以及舀起那浓稠面线时,筷子与碗壁摩擦发出的独特声响,甚至细致到了第一口醋和蒜蓉的比例如何影响整体的味觉平衡。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章,专门讲了“士林豪大大鸡排”的老板如何坚持使用传统腌料,以及这份坚持背后家庭几代人的传承故事。这种对“手艺”而非“网红效应”的关注,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厚度远超出了一个美食介绍手册的范畴,它深入到了食物背后的文化肌理和生活哲学中去。
评分从排版和摄影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呈现方式非常克制和高级,完全没有一般美食书那种俗气的色彩饱和度。它的照片大多采用了低光照、高对比度的自然光拍摄,很多小吃在阴影和光线的交错中,更显出质朴的美感。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蚵仔煎”(牡蛎煎蛋)的特写镜头,那焦黄的外壳、半透明的地瓜粉浆和饱满的蚵仔,配上那略带酸甜的酱汁,作者没有用任何文字去夸张地形容其“Q弹”或“鲜美”,而是让图片自己说话。更绝的是,它还插入了一些手绘的台湾地图和摊位的简易草图,这些手绘图的线条粗粝而随意,反而增添了一种“非官方”的亲切感和探索的乐趣。这本书似乎在暗示:最好的美食,往往藏在那些地图上找不到的、需要你亲自用脚步去丈量的地方,而这些手绘图,就是留给读者的第一张“藏宝图”的线索。
评分读完这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简直是一本活生生的台湾社会风情画卷,而不是一本简单的食谱大全。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大量的食材产地介绍或者复杂的烹饪步骤,但作者的重点显然放在了“人”和“场景”上。比如,书中有一段精彩的叙述,对比了台北早市和高雄晚市在早餐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在台北,作者详细记录了永和豆浆店里,那些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如何快速地将咸豆浆和油条“囫囵吞枣”,体现了都市的快节奏;而在高雄的清晨,镜头一转,则是渔民们慢悠悠地享用着一碗芋头粥,那种悠闲和满足感,隔着纸张都能传递过来。这种观察角度非常细腻,让我意识到,吃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你是谁”以及“你生活在哪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一些几乎已经消失的传统小吃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比如某个偏远乡镇的“米苔目”制作工艺,那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智慧,一旦年轻一代不再接手,可能就真的成了历史。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保存了这些“正在逝去的美食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和感性,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听一位健谈的长辈在讲述他漂泊台湾多年的美食探险故事。它很少使用正式的报道腔调,而是充满了第一人称的体验和情绪代入。比如,描写“台南小卷米粉”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味道如何,而是用了大段的篇幅回忆了他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坐在路边小摊,看着蒸汽模糊了周围的景象,然后那股带着海盐气息的汤汁灌入肠胃时,那种瞬间的温暖和慰藉。这种情绪的渲染力极强,让我这个身在异地的读者也仿佛在那样的氛围中呼吸。它不追求全面覆盖所有知名小吃,而是挑拣出那些真正触动作者心灵的瞬间。比如,有一小节专门讲了在某个夜市里,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摊主递给他多加的一块“地瓜球”,那份不经意的善意,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让他难忘。这种侧重于“偶遇”和“人情味”的写法,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