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习惯赢一生
定价:36.80元
作者:母建华 杨伯序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04629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案例真实,活学活用。
通俗易懂,操作性强。
家长的工具书,孩子的良师益友。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青少年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思路清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字朴实,语言生动活波,图文并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述道理的同时有大量典型的案例,学了就能做,讲究效果,很实用,可以作为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母建华,国家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原局长,国家工商局新闻发言人,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专用电话创始人。
现代家庭文化教育基金发起人之一,现代家庭文化教育基金常务副主任。
文摘
序言
天呐,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做事拖拉,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自己的要求也时松时紧。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效率和成就感都是日积月累的小习惯造就的。作者没有用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把“自律”这个听起来很枯燥的词,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他提到“五分钟法则”,就是说任何让你感到抗拒的任务,先坚持做五分钟,通常你会发现,一旦开始了,就很容易继续下去。这个小技巧我试了,效果惊人!以前面对一个大项目会焦虑到干脆放着不动,现在我会先拆分成几个“五分钟任务”,不知不觉中,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工作就完成了大半。而且,书中对于如何对抗分心这一点阐述得极其透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不要玩手机”,而是深入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被手机吸引,并提供了一整套建立“无干扰区”的实操方法。我把家里的工作台重新整理了一遍,效果立竿见影,工作时的专注度提高了至少百分之四十。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心灵鸡汤”,它是工具书,是行动指南,我打算把它放在手边,时不时翻阅,确保自己不偏离正轨。我已经开始推荐给身边所有正在为“如何更好地生活”而烦恼的朋友们了,这是一笔绝对值得的投资。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失败”和“挫折”的态度上,非常成熟和人性化,这让我深感认同。太多励志书把人塑造成不会犯错的机器人,一旦你没达到预期,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厌弃感。但这本书明确指出,完美主义是习惯养成的头号敌人。它倡导的是一种“退一小步,但绝不后退”的策略。作者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习惯的养成比作一个有弹性的橡皮筋,偶尔松弛一下没关系,但关键是要确保它不会完全断裂。我特别欣赏他关于“习惯不具有线性增长”的论述,即今天的努力可能在很长时间内看不到回报,但一旦突破某个阈值,进步就会呈指数级爆发。这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那种“做了白做”的沮丧感。它教会我,关注过程中的微小进步,而不是仅仅盯着遥远的终点线。这种宽容且坚定的基调,让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舒适,它不是一个严苛的导师,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伙伴,在你快要放弃时,轻轻推你一把,告诉你:“没关系,再来一次,这次只要求做到比上次好一点点就好。” 这份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方针更具长久的实操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深度,远超我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教你如何列待办清单、如何早起的实用手册,但它给我的触动更像是对人生底层逻辑的重塑。作者的文笔有一种沉稳的、近乎哲学的力量,他探讨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他把习惯的力量提升到了“自我身份构建”的高度,提醒我们,我们今天的每一个微小选择,都在定义明天的我们是谁。这种视角非常震撼。比如,如果我想成为一个“健康的人”,那么我今天做的每一次选择,无论是一杯水还是一块蛋糕,都是在为这个“健康的人”的身份投票。这种将行为与身份强绑定的概念,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内在驱动力。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我身上的哪些“坏习惯”其实是我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错误认知?这促使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书中对“一致性”的强调,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重复,最终会累积成巨大的差异。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变得完美,而是在引导你如何成为一个更“真实、更符合你内心渴望”的人。如果你只是想学几个小窍门,这本书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重”,但如果你渴望从根本上理解人性的惯性并加以利用,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效率”的看法。我以前总觉得效率就是做更多的事情,是争分夺秒,是把自己塞得满满当当。这本书却让我明白,真正的效率,是“做对的事情,并且轻松地做到”。作者对于如何“设计环境”的描述,简直是天才级别的洞察力。他指出,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而低估了环境对我们行为的决定性影响。举个例子,如果想多读书,不要指望意志力让你走进书房,而是把书放在床头柜上,把遥控器藏起来。我照做了,把健身服放在了闹钟旁边,结果第二天早上,穿上健身服的惯性远远大于继续赖床的诱惑。书中详细拆解了如何构建一个“顺应人性,而非对抗人性”的生活系统。这让我感到一种巨大的解脱,原来我不是懒惰,我只是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系统。对于那些长期受制于外部干扰和环境诱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安慰,而是实实在在的工程学解决方案,教你如何用巧妙的布局,让好习惯成为默认选项,让坏习惯变得极其麻烦。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有点不适应它的叙事节奏。它不像那种一气呵成、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它的结构更像是一座精密搭建的思维迷宫,需要耐心去探索。初读时,感觉信息量太大,概念有点抽象,甚至一度想放弃。但奇怪的是,每当我放下书,脑子里总会时不时蹦出几个观点,比如关于“习惯的复利效应”的比喻,或者关于“微小进步的仪式感”。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开始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书中的框架去解构他们的行为模式。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提供一个“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箱”。比如,当你发现某个习惯很难坚持时,作者会让你回溯到“触发器-行动-奖励”这个模型,让你自己去诊断卡点在哪里。我用这个方法分析了自己戒掉熬夜的失败经历,发现最大的问题出在“奖励机制”设置得太远太模糊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和作者进行的深度脑力激荡,你需要主动参与思考,才能真正吸收它的精髓。它需要你投入时间,但回报是获得一套能解决所有未来习惯难题的底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