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66348,女儿成长密码
定价:29.00元
作者:黎雅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52823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孩子没有上过重点学校能考上好的大学吗?
●孩子没有学过奥数会没有竞争力吗?
●孩子没有上过课外辅导班学习成绩会好吗?
●如何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如何激发孩子学英语的兴趣?
●该不该让孩子学习乐器?
●该不该让孩子学文科?
●该不该让孩子上寄宿学校?
●该不该让孩子出国念书?
梦蕊,一个普通女孩
没有上过重点学校、没有学过奥数、没有进过课外班;
小学平平、中学崭露头角、大学获美国马里兰大学**等生荣誉;
大三即已获得美国普华永道公司的正式工作邀请。
心智教育
让梦蕊走出精彩之路!
心智教育精髓——66348(6种习惯、6种能力、3种角色、4种心态、8种选择)
双色印刷,附精美插图。
内容提要
《66348,女儿成长密码》是一位管理学博士,运用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体系和理论,坚持16年对女儿进行心智教育的深刻体会和感悟。在妈心智教育下,女儿从一个从未上过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普通孩子,逐步成长为一个坚韧不拔、勇于拼搏、持之以恒、积极向上、宽厚善良、富有爱心、心智成熟的女孩。
这位博士妈妈将自己在心智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感悟,浓缩提炼为27个体会——帮助孩子从小养成6个良好的习惯,提升孩子受用终生的6种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健康富足的4种心态,承担起父母应该承担的3个角色,并在孩子遇到的8个重要选择时做好引导。健康的心智不仅能让父母与孩子和谐相处,让孩子快乐成长,也能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厚积薄发、后来者居上,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力和竞争力。
目录
作者介绍
黎雅:管理学博士,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深有研究,倍加推崇,将七个习惯成功地运用于对孩子的教育上。其对孩子从初中到大学的16年心智教育,其科学的方法与体系,让孩子在轻松学习与快乐生活中,厚积薄发,后来者居上。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儿童心理学世界的一扇全新的窗户。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孩子从蹒跚学步到青春萌动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观察”二字的强调,它不是简单地去看孩子在做什么,而是去解读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和未说出口的渴望。书中提供的案例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无论是关于规矩的建立,还是情绪的梳理,都让人茅塞顿开。特别是有一章,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孩子会撒谎”,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剖析,让我这个常常因为小谎言而焦虑的母亲,瞬间找到了安抚自己和理解女儿的路径。这本书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可操作性的智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管理者”,而是一个更具同理心的“陪伴者”。它让我明白了,成长不是一场需要被“修正”的过程,而是一段需要被“尊重”的旅程。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回想自己与孩子的互动瞬间,那种反思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育儿书籍难以企及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它会给你一种踏实的宁静感。
评分我这次的阅读体验非常注重“情感连接”这一维度。这本书在处理“亲子情感联结”的部分,处理得极其克制而有力。它没有煽情地说教,而是通过描绘一系列微小、几乎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互动瞬间,来展示情感联结的脆弱与坚韧。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孩子在黑暗中呼唤父母的声音,作者将其解析为对“安全感领土”的无意识确认,这个解读让我眼眶一热。这本书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在保证孩子独立性的同时,确保他们精神上的“后盾”永远稳固。它引导读者去辨识那些在忙碌中被我们忽略的“情感信号灯”,并提供了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回应方式。读完后,我不再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是首先确认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否稳定。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极大地改善了家庭氛围的紧张度,让我们的互动从“对立解决问题”转变为“共同面对问题”,效果出奇地好。
评分初读时,我有些不适应作者这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写作风格,句子冗长,意象丰富,仿佛在读一本哲学著作而非育儿指南。但随着深入,我逐渐被这种缓慢而深沉的节奏所吸引。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快速解决方案”,而在于培养一种“慢阅读”的品质,正如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慢过程。它通过对大量历史人物和文化现象的引用,来佐证其关于“品格塑造”的核心观点,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比如,书中探讨“专注力”时,对比了古代匠人对技艺的痴迷与现代信息碎片化对注意力的切割,这种对比极具冲击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面对的许多育儿挑战,其实是人类在快速发展中共同面临的时代困境,而非仅仅是我个人的育儿失败。这本书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我的孩子,更是这个时代对我们下一代的集体塑造。它提供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定锚感,而非实用的技巧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体操训练。它要求读者调动起全部的逻辑能力和情感共鸣,去跟随作者构建的复杂分析体系。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消化其中关于“内在驱动力培养”的那几章。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神经科学到社会学,构建了一个非常坚固的理论基础,来论证为何外部奖励机制往往是无效的,甚至是反作用的。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激励孩子做某件事,而是在教你如何设计一个环境,让孩子自发地想要去做正确的事情。其中一个关于“延迟满足感”的实验分析,视角极其新颖,它突破了传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将其放到了更宏大的时间维度下进行考察。我发现,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了一定育儿经验,开始寻求更深层次、更系统性理论支持的家长。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琐碎,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你的教养方式,其知识密度和思辨深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条理分明,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饱经风霜的长者,坐在摇椅上,娓娓道来她对人生轨迹的观察与感悟。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哲思,探讨了“个体性”与“环境塑造”之间的永恒张力。虽然它没有提供一套可以套用的公式,但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教我们如何去辨识那些塑造一个人核心特质的隐形力量。书中对“好奇心”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保护和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探索欲,而不是用既定的知识去填满他们的容器。我尤其欣赏它对“失败教育”的探讨,它将每一次挫折都视为宝贵的“数据点”,而不是需要被抹去的“错误标记”。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极大地减轻了我对孩子未来可能遭遇困难的恐惧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导览图,而非仅仅是“如何养育一个听话的孩子”的操作手册,其格局和视野,远超出了寻常的亲子读物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