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定价:36.00元
作者:张贵勇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08417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朱永新(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手段的 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是存在的目的。”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一句句发人深思的童言,一个个富有画面感的成长片段,无不透露着浓浓的教育意味,让我们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在孩子成长的哪些方面着力,以及当下我们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像贵勇一样,俯下身来倾听童心,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李一慢(新教育实验学术委员、新阅读研究所副所长): “书中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好的教育首先是了解孩子的特点,把教育还原为美的生活,然后再选择适合的方式陪伴孩子。” 方素珍(台湾阅读推广人): “虽是亲子教育的笔记,但是完全不说教;单看每一篇的篇名,就觉得妙趣横生;顺手翻开任何一篇,都能感受一位父亲满满的爱与幽默。”
内容提要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父母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参与孩子的成长?如何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的《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解答。
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片段,从原生态的教育场景出发,引导我们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的品质,与孩子一起享受美好生活。
这种不着痕迹、其乐融融的教育,正是每个孩子喜欢的,也是每个父母应追求的。因为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且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当父母细心陪伴孩子,美的教育也就一点点地铺展开来。目录
作者介绍
张贵勇,教育记者,知名阅读推广人,作家。供职《中国教育报》十余年,曾获教育部教育新闻评选二等奖、中国产经好新闻评选二等奖、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一等奖。著有《真正的陪伴》《读书成就名师》《阅读的旅程》等作品。写作之余,他一直陪伴孩子成长,记录着孩子的生活点滴,反思如何给孩子合适的好的家庭教育。他把自己好的年华嵌入孩子的生命,收获的是对孩子心理的认知和成长轨迹的见证。正是在孩子一天天的成长记录中,他渐渐悟到教育的方法与真谛。虽然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的教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和他一起,去追求教育的,把教育还原为美好生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有层次感,仿佛是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由表及里的探索之旅。作者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层层深入到家庭教育的微观细节,最后落脚到个体生命体验的层面,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引用的那些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这使得整本书的厚度和深度都大大提升了。它不是肤浅地停留在“抱怨”的层面,而是提供了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引导读者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其中关于如何保护孩子学习的内驱力那几章,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简直可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案头必备手册。它不是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你一套提问的方法,让你自己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路径。这种启发性远远超出了阅读本身,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老实说,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有点担心它会像市面上那些“鸡汤文”一样,空泛无力。但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论证结构,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体系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充满困境的教育场景时,那种不动声色却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重新审视“成功”和“优秀”的定义。对我这种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师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所谓的“成功经验”。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批判的锋芒,更有温情的底色,读完后感觉浑身充满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读完之后感觉心灵都被洗涤了一遍。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十分深刻。他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个知心的朋友在娓娓道来。读着读着,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回想起自己走过的教育道路,也反思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普遍现象。比如,书中对于“分数至上”的批判,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们似乎都忘了,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考试机器。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健全的人格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之上的,而不是被无休止的竞争和焦虑所吞噬。特别是其中关于亲子关系的探讨,让我茅塞顿开,明白了如何放下焦虑,真正去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尊重他们的天性。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生活智慧和人文关怀,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的感受非常复杂,它既让人感到一丝忧虑,因为看到了太多现实的困境,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唤醒的希望。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朴实、近乎散文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真知灼见。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对“慢下来”的推崇。在这样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慢下来似乎成了一种奢侈。这本书用温柔而坚定的文字告诉我,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去沉淀,就像一棵树的生长,无法拔苗助长。我从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节奏和解的力量,也更明白了在为人父母和为师者时,保持耐心和同理心是多么重要。它像一股清泉,冲刷掉了我心中积压已久的功利主义尘埃,让我重新看到了教育中那些细小而珍贵的美好瞬间。
评分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批判性与建设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教育体系的简单否定,而是以一种充满建设性的姿态,描绘了诸多可以实践的可能性。我特别注意到,书中穿插了许多跨文化教育的案例对比,这种国际化的视野拓宽了我的格局,让我意识到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全球性的挑战。作者的观点犀利而不失温度,他总能用最精准的词汇描摹出教育困境的本质,但笔锋一转,又会给出充满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信息,而是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和实践者。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唤醒,它鼓励我们挣脱既定的框架,勇敢地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和孩子们的,更具人性光辉的教育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