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66348,女兒成長密碼
定價:29.00元
作者:黎雅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1528234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孩子沒有上過重點學校能考上好的大學嗎?
●孩子沒有學過奧數會沒有競爭力嗎?
●孩子沒有上過課外輔導班學習成績會好嗎?
●如何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
●如何激發孩子學英語的興趣?
●該不該讓孩子學習樂器?
●該不該讓孩子學文科?
●該不該讓孩子上寄宿學校?
●該不該讓孩子齣國念書?
夢蕊,一個普通女孩
沒有上過重點學校、沒有學過奧數、沒有進過課外班;
小學平平、中學嶄露頭角、大學獲美國馬裏蘭大學**等生榮譽;
大三即已獲得美國普華永道公司的正式工作邀請。
心智教育
讓夢蕊走齣精彩之路!
心智教育精髓——66348(6種習慣、6種能力、3種角色、4種心態、8種選擇)
雙色印刷,附精美插圖。
內容提要
《66348,女兒成長密碼》是一位管理學博士,運用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體係和理論,堅持16年對女兒進行心智教育的深刻體會和感悟。在媽心智教育下,女兒從一個從未上過重點學校和重點班的普通孩子,逐步成長為一個堅韌不拔、勇於拼搏、持之以恒、積極嚮上、寬厚善良、富有愛心、心智成熟的女孩。
這位博士媽媽將自己在心智教育方麵的經驗和感悟,濃縮提煉為27個體會——幫助孩子從小養成6個良好的習慣,提升孩子受用終生的6種能力,幫助孩子建立健康富足的4種心態,承擔起父母應該承擔的3個角色,並在孩子遇到的8個重要選擇時做好引導。健康的心智不僅能讓父母與孩子和諧相處,讓孩子快樂成長,也能充分激發孩子的潛力,讓孩子厚積薄發、後來者居上,保持可持續的發展力和競爭力。
目錄
作者介紹
黎雅:管理學博士,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深有研究,倍加推崇,將七個習慣成功地運用於對孩子的教育上。其對孩子從初中到大學的16年心智教育,其科學的方法與體係,讓孩子在輕鬆學習與快樂生活中,厚積薄發,後來者居上。
文摘
序言
初讀時,我有些不適應作者這種近乎散文詩般的寫作風格,句子冗長,意象豐富,仿佛在讀一本哲學著作而非育兒指南。但隨著深入,我逐漸被這種緩慢而深沉的節奏所吸引。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快速解決方案”,而在於培養一種“慢閱讀”的品質,正如養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耐心的慢過程。它通過對大量曆史人物和文化現象的引用,來佐證其關於“品格塑造”的核心觀點,讓人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比如,書中探討“專注力”時,對比瞭古代匠人對技藝的癡迷與現代信息碎片化對注意力的切割,這種對比極具衝擊力。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麵對的許多育兒挑戰,其實是人類在快速發展中共同麵臨的時代睏境,而非僅僅是我個人的育兒失敗。這本書像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的不僅是我的孩子,更是這個時代對我們下一代的集體塑造。它提供的是一種文化上的定錨感,而非實用的技巧手冊。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兒童心理學世界的一扇全新的窗戶。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孩子從蹣跚學步到青春萌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觀察”二字的強調,它不是簡單地去看孩子在做什麼,而是去解讀他們行為背後的深層需求和未說齣口的渴望。書中提供的案例非常貼近現實生活,無論是關於規矩的建立,還是情緒的梳理,都讓人茅塞頓開。特彆是有一章,詳細分析瞭“為什麼孩子會撒謊”,那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剖析,讓我這個常常因為小謊言而焦慮的母親,瞬間找到瞭安撫自己和理解女兒的路徑。這本書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充滿瞭可操作性的智慧,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的“管理者”,而是一個更具同理心的“陪伴者”。它讓我明白瞭,成長不是一場需要被“修正”的過程,而是一段需要被“尊重”的旅程。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迴想自己與孩子的互動瞬間,那種反思的深度和廣度,是其他育兒書籍難以企及的。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在育兒路上感到迷茫的父母,它會給你一種踏實的寜靜感。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進行瞭一次高強度的思維體操訓練。它要求讀者調動起全部的邏輯能力和情感共鳴,去跟隨作者構建的復雜分析體係。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完全消化其中關於“內在驅動力培養”的那幾章。作者巧妙地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從神經科學到社會學,構建瞭一個非常堅固的理論基礎,來論證為何外部奬勵機製往往是無效的,甚至是反作用的。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激勵孩子做某件事,而是在教你如何設計一個環境,讓孩子自發地想要去做正確的事情。其中一個關於“延遲滿足感”的實驗分析,視角極其新穎,它突破瞭傳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將其放到瞭更宏大的時間維度下進行考察。我發現,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已經有瞭一定育兒經驗,開始尋求更深層次、更係統性理論支持的傢長。它迫使你跳齣日常瑣碎,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你的教養方式,其知識密度和思辨深度,絕對值得反復研讀。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條理分明,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飽經風霜的長者,坐在搖椅上,娓娓道來她對人生軌跡的觀察與感悟。文字中蘊含著一種深沉的哲思,探討瞭“個體性”與“環境塑造”之間的永恒張力。雖然它沒有提供一套可以套用的公式,但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教我們如何去辨識那些塑造一個人核心特質的隱形力量。書中對“好奇心”的論述尤其精彩,作者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保護和激發孩子與生俱來的探索欲,而不是用既定的知識去填滿他們的容器。我尤其欣賞它對“失敗教育”的探討,它將每一次挫摺都視為寶貴的“數據點”,而不是需要被抹去的“錯誤標記”。這種視角上的轉變,極大地減輕瞭我對孩子未來可能遭遇睏難的恐懼感。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導覽圖,而非僅僅是“如何養育一個聽話的孩子”的操作手冊,其格局和視野,遠超齣瞭尋常的親子讀物範疇。
评分我這次的閱讀體驗非常注重“情感連接”這一維度。這本書在處理“親子情感聯結”的部分,處理得極其剋製而有力。它沒有煽情地說教,而是通過描繪一係列微小、幾乎被我們忽略的日常互動瞬間,來展示情感聯結的脆弱與堅韌。我記得有一段描述孩子在黑暗中呼喚父母的聲音,作者將其解析為對“安全感領土”的無意識確認,這個解讀讓我眼眶一熱。這本書教會我的最重要的一課,是如何在保證孩子獨立性的同時,確保他們精神上的“後盾”永遠穩固。它引導讀者去辨識那些在忙碌中被我們忽略的“情感信號燈”,並提供瞭一種溫柔而堅定的迴應方式。讀完後,我不再急於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而是首先確認他們的情緒狀態是否穩定。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極大地改善瞭傢庭氛圍的緊張度,讓我們的互動從“對立解決問題”轉變為“共同麵對問題”,效果齣奇地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