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仁渊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目录
自序1
序论
第一章1895年之前新式传播工具的引入
第一节传教士与宗教性期刊
第二节外国商人与商务期刊

第二章传播媒体的政治化
第一节从《万国公报》到强学会
第二节《时务报》的组成与发行
第三节《时务报》与戊戌时期报刊的影响

第三章从海外到国内
第一节戊戌之后的流亡者与新式刊物
第二节从流亡到留学:思想资源的转向与留学生报刊的政治化
第三节海外刊物的销售渠道与海外新学的影响范围

第四章从租界到内地
第一节上海的优势与言论空间的构成
第二节内地的启蒙:扩大传播范围与建立新群体

第五章官方的回应
第一节禁制
第二节对抗
第三节规范

第六章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江南为例
第一节晚清士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二节传播媒体与士人的转型结论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为台湾地区学者李仁渊所著, 原为作者硕士毕业论文, 后由台北稻乡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本书考察了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效果,以及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新式传媒发挥了什么功用等问题。题材的选择上,以文字传播,特别是报刊与印刷出版业为论述中心。

作者试图探究晚清传播媒体与思想、政治、社会之间互动的问题,旨在把传播媒体当作一种社会机制,主要针对于士人阶层与代表专制王权的政治体制,讨论其间社会关系的变化,欲初步地勾勒出其大致趋势。该书是学界较早关注晚清报刊发展及其与政府、士人之间关系的一部专著,举凡研究框架、方法及论点等,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其研究成果早已引起大陆学者的注意。

本书的出版被收入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孙江教授主编的“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丛书致力于从“全球本土化”——全球视野、本土实践——角度推动近代知识变迁的研究,目前已出版沈国威《严复与科学》、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他妈可是人家硕士论文改成的啊啊啊啊啊!

评分

##面面俱到,揭示的一些面向很有启发。而且作者在发覆史实和解释方面的能力很强,全书上下透露着一股聪明的气息。只是涉及面向太广了,很多侧面写的不够精细,再加上传教士报刊、《时务报》、下层启蒙都是先行研究的高地,创见也是不多的。亮点在四五六三章。不过,读完才发现本书应该是硕士论文改的,很是惊讶。

评分

##别人的硕士论文。资料详实,逻辑明晰,搭建了一个借由留日学生和报刊,将新知识和思想从海外传到内陆省区,并在中国内部产生影响的框架,而在中国内部,又有租界和清政府的角力,文人的思想亦产生变化。王韬和包天笑的例子很有意思。

评分

##290 软精装扣一星

评分

##此书可看作一部从晚清到民国新式传媒发展演变史,其中1895年的节点意义、上海租界的特殊地位、时务报和苏报案的典型性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新传媒的横向联结破坏旧传统的纵向秩序,官方对新传媒由禁制和对抗走向规范化,都写得很精彩。信如书中引诗所云,“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新式传媒带来的启蒙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思考与行动的距离。只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今日禁制的技术又上了新台阶,让人想到梁启超说的防民之术突破先进之国以及书中所说的节制自由的幽灵,历史于是为不隔。廿一年十二月七日阅讫于湖大背光室,适与傅、向二兄归自贵筑也。

评分

##简要梳理了1895-1911年晚清报刊出版的发展。早期报刊多宗教和商务期刊,自戊戌变法前后士人的加入使得报刊的政治化内容剧增。报业的蓬勃发展与海外流亡者、旅日留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报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其传播途径一般由海外经上海租界广泛传播到内地。越老越多的报刊所宣传的政治性内容和官方产生了剧烈冲突,官方的态度也逐渐由封禁转为对抗和规范。与之伴随的,是具有政治、社会和思想基础的士人向无根、怀抱现代知识与理想的知识分子的身份转变。作为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可以说是极其优秀了。

评分

##补标。绪论提到的传播四要素打下了很扎实的理论框架,前两章的新意也大都得益于此,可惜从第三章起,论述的重心就从新式期刊向近代教育偏移,后者显然非作者所长,就连他本人都意识到,论述焦点已经甚为模糊。

评分

##面面俱到,揭示的一些面向很有启发。而且作者在发覆史实和解释方面的能力很强,全书上下透露着一股聪明的气息。只是涉及面向太广了,很多侧面写的不够精细,再加上传教士报刊、《时务报》、下层启蒙都是先行研究的高地,创见也是不多的。亮点在四五六三章。不过,读完才发现本书应该是硕士论文改的,很是惊讶。

评分

##传说中的别人家的硕士毕论,真是让人高山仰止!作者运用大量史料证明,近代中国的新式传播业的起点应当定位于1894年甲午战争,而非传统上认为的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乃至于更早的传教士,因为败于近邻蕞尔小国才令这个老大帝国慢慢苏醒。背后更深层次的阐释在于,信息传播的变革不能采取技术中心主义,而应着眼于社会关系与文化形式——甲午前的中国似乎是静湖水上的涟漪,直至其后的举国危亡之感才掀起狂潮,进而加速乃至翻倍增长新式传播业。当然,书中对于人尤其是士人关系的强调,可能会引起诸多媒介学者的不满,但作者对文化形式的探讨,例如报纸投票选名妓、女子的公开演讲等,似乎也为媒介的反作用留有余地。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例子很早地践行了可供性、在地性这些如今大火的概念。而末章对传统士人在近代困境的深刻剖析,亦功力惊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