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医学史出发,聚焦中西医激烈冲突、论战的近代中国社会,力图重现一段中医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和一步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来构筑一套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药可以发挥的空间。 作者不盲从西方理论,从传统文化中构思,创造从“重层医史”的视角出发的新研究。先铺陈出中西医论争的时代氛围,并细心地关照了近代中医在古典文献、日常生活养生抗病、医者志业和中西疾病观的对话等各方面的史实,展现了全面的视角。受现代医学影响,传统中医虽仍为民众信任,但其实有很多论述与临床技术其实是处在一种“准失传”的状态,多数中医不去重视,民众也不知道传统中医有何更强的能耐,国家投入也很薄弱,遂使传统医学的理论、技能的运用范围,愈来愈窄,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历史学研究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作者透过医史的研究,希望能唤醒中医们对自身体系的认识与自信,并期待更多民众与知识分子(包括现代西医与科学家)了解中医文化之价值,走出百年来“废中医”的阴影,扬弃刻板的印象,也为自己的实际治疗与日常养生,提供另外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地黑(现代化之前形成的落后的)中医理论,与西医的博弈也像是近代中国与所有现代科技文明拉锯的缩影,仿佛先秦军队问美国大兵:你为啥不会使秦弩啊?
评分##讲的挺不错的,作为中医学生一直困扰于中医病名、治病方法、对气的认识这些问题,基础课程里也未涉及这些争论。看下来还是有收获。1 伤寒重视六经辩证体系。此区别于西医病因说 2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致病因素虽不如细菌明确,但或许能将外感与自身正气联系起来。3温病学过于江湖气(慢慢体会),还是要重视伤寒论的经典地位 4那么代人努力了看上去还是没什么发展,难道还要禁锢于伤寒温病争论中吗,发展又该向何处呢
评分##从中医的角度论述其如何应对西来的细菌理论,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气、养生等健康观融合于其中,以及中医内部自身面临的变革冲突。
评分##很有价值的医疗社会史研究。特别是关于医疗与健康如何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得罪信念,作者给出了很不一样的解释
评分##近代中医应对西医的细菌学(传染病学)的历程是中学碰撞西学的一个缩影,这一案例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客观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为我们展开了中国医者、患者观念的曲折转变,政府与社会态度的起伏更易。值得借鉴学习的研究范本。
评分##首先,本书选取中医的视角介入中西医论争,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看似浑然一体的中医的内在冲突,并通过诸多截面细化了民国时期中西医此消彼长的态势。其实温病也好,伤寒也罢,在面对一种全新的医疗体系时,传统医学在定名、抗疫、预防、医学教育等方面都处于一种普遍被动的局面之中。在经过中医学界面相不同的诸多努力后,气论固然顽强地存活于本地人民的头脑之中,但细菌论却似乎早已成为了凌驾其上的、更切近本质的真理。相比于对本书“黑中医”的指责,我反而觉得本书使自己认识到了传统医学中诸多具体问题,破除了头脑中不少偏见,呈现出了在以今观古的历史书写下失语的中医的部分面貌。不过该书材料过于细碎繁杂,有用力过猛之嫌。读罢反观今日诸多所谓“中西医”论争,持论者往往较民国诸人等而下之,不通西医,亦不通中医,纯凭意气,殊觉可笑。
评分##站在历史研究上,本来就不能只有一种单线论述,就像高彦颐(Dorothy Ko)提出的突破“五四史观”框架一样,作者的立场同为: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中医科不科学,或是中医为什么不科学的“五四史观”中,我们永远不会发现中医在近代的多元文化史以及中医在近代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可行性。而即便我们探究了受西医影响的部分,也无法得知当日中医对传统做了什么样的保护与妥协。何况对多数中国人来说,生活不是只有科学,而是一种自然的文化土壤,文化与历史不会只有单线发展。
评分##中医多谈治疫,少谈防疫
评分##哀其不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