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孩子,从放下开始
定价:28.00元
作者:吴娟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301131268
字数:150000
页码:1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95kg
编辑推荐
能够容许“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会栽培出更有创造力的孩子。
一个注定会成功的孩子,是因为爸爸妈妈发挥想象,和孩子一起玩;而一个开始尝到失败滋味的孩子,常常是因为他看到爸爸妈妈厌烦的眼神,或听到他们不耐烦的语气。
每个孩子的成长步调不一,有的开窍早,有的开窍晚;有的会察言观色,有的却懵懂无知。父母若在心中设置一个“理想模式”来要求孩子,就会造成彼此相处的紧张情势。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不要太斤斤计较于分数,或太计较于学校;你*需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能力。
父母只有抛弃对孩子的错误期待,孩子才会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毕竟孩子的一生要由他们自己度过。
内容提要
对于现代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很多家长会从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中寻求援助,却苦于找不到一个可以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以致于在面临现实问题时恐过又忧不及。
会对种种让家长茫然的问题,本书作者凭借浓厚的心理学功底和多年主讲亲子成长课程的经验过一个个鲜活的安全和情境,为父母如何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并就如何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本书共分四部分,分别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如何帮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何提高孩子的EQ经及家长如何以新的心太教育孩子四方面的问题。作者用亲切生动的语言,给为人父母者提供了耳目一新的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吴娟瑜,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应用社会学硕士,华人世界演说家,培训师及专栏作家。她凭借丰富的肢体语言,风趣活泼的授课风格,在亲子教育、情绪管理、压力管理、沟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领域独树一帜,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帮助了许多人、家庭和企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流畅,它不拘泥于传统的理论框架,而是巧妙地融合了教育理念与生活哲学。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边界感”的阐述。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常常模糊了父母和孩子的界限,把孩子的需求等同于自己的责任,从而把自己累垮,也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承担的勇气。书中提到一个观点,真正的独立,是从清晰地认识到“这件事是我的,那件事是你的”开始的。这个简单的区分,对于我这种习惯了“包办一切”的妈妈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学着对孩子说“这是你的问题,你需要自己解决”,而不是立刻冲上去帮忙。虽然一开始孩子会有抵触,但很快他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这本书的文风很像一位知心大姐在分享她的人生经验,没有生硬的学术术语,全是用心体会过的生活智慧。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害怕孩子失败,其实是我们害怕看到自己“教育不成功”的影子。放下这种执念,才是真正迈向成熟育儿的第一步。
评分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阅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过于理想化,但这本书真正触及了当代父母最核心的痛点——“失控感”。作者精准地描绘了我们这种“想要掌控一切,却又深感无力”的矛盾心理。她没有简单粗暴地指责父母的错误,而是首先肯定了父母爱孩子的心情,然后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看到,这种过度投入的爱,如何变成了束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高质量的陪伴”与“低效的在场”之间的区别论述。很多时候,我们人在孩子身边,心却在工作邮件、社交媒体上,这才是最低效的陪伴。而“放下”恰恰要求我们拿出百分之百的注意力,专注于当下,哪怕只是安静地坐着,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支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心法,而不是一套招式。它教会我如何调整自己的内在频率,从一个焦虑的指挥官,转变为一个信任的啦啦队长。每次读到一些特别有共鸣的段落,我都会在书页边做个小小的标记,这些标记现在已经密密麻麻,说明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多么持久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仿佛在提醒我们,生活本该如此舒缓从容,不应被无休止的日程表和比较心所裹挟。我最欣赏作者对于“允许不完美”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在“放下”的过程中,最难迈出的一步就是接受孩子会犯错、会表现平庸、会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精英标准”。这本书勇敢地揭示了这种“完美主义”对孩子创造力和幸福感的扼杀。它不像那些成功学书籍那样,给你一剂强心针让你去冲刺,而是给你一碗清茶,让你慢下来,去品味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我开始允许我的孩子在房间里制造“合理的混乱”,允许他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去研究一只蚂蚁的行踪,而不是逼他去背诵英文单词。这种“允许”的背后,其实是父母内心深处的强大和自信的体现——相信孩子有自我修正和成长的内在机制。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潜意识里的恐惧和控制欲,并温柔地指引我走向更健康、更松弛的亲子关系。它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反应都变得更温和、更有耐心了。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强调“松弛感”的育儿书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在如今这个“鸡娃”盛行的年代,谁敢真的“放下”?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鼓吹完全撒手不管,而是探讨了一种更高阶的“爱的方式”——即如何通过适当的后退,来给予孩子真正的成长空间。作者对儿童心理的洞察力非常精准,她剖析了父母的焦虑感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兴趣培养”的章节,作者指出,真正的兴趣是源于内在驱动力,而非外部奖励或压力。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儿子学钢琴的事情,我一直催促他练习,结果他越来越抗拒。读完那段,我尝试着退后一步,不再去检查他的练习进度,而是转而去关注他是否享受音乐本身。仅仅几周时间,情况就有了显著改善。这种“静待花开”的智慧,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财富。它不是一本教你“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一个不碍事”的父母的书。文字的密度适中,排版也舒服,很适合在睡前慢慢品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反而更凸显了文字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言部分所表达的那个核心观点: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恰恰是阻碍了他们自我发展的自然进程。这和市面上很多鼓吹“积极引导”、“高强度陪伴”的育儿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个人体会很深,因为我自己就是那种控制欲比较强的家长,总想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帖帖。读完前几章,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家里的角色定位。这本书没有提供那种“标准答案”式的育儿公式,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提醒你,你的孩子不是你打造的艺术品,而是需要时间去雕琢自身的璞玉。特别是关于“放手让孩子面对挫折”的那一章,里面的案例分析极其生动,让我对“保护过度”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非常放松,不像是在接受说教,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对话。我发现,当我开始尝试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控制时,孩子反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这种微妙的转变,是任何理论指导都无法替代的真实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