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聪明妈妈告诉你
:28.80元
售价:19.6元,便宜9.2元,折扣68
作者:宋可力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802228467
字数:
页码:2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走进孩子心灵,聚焦家庭教育盲点。
原来孩子可以这样教。有调查证明:有70%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存在,教育不当的问题,有100%的父母曾经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
中国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父母就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于是今天,家庭教育呈现出几大渴求:孩子渴求现代父母,父母渴求现代家教,家教渴求有效方法。
——《卢勤: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中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陈鹤琴
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怎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苏联当代有名望的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
——德国的教育家 福禄培尔
《聪明妈妈告诉你》介绍了:教育孩子,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想必没有能在每个孩子身上都适用的“标准答案”。但是,不科学的、错误的做法却是所有做父母的都应该避免的。做父母不难,但做个的父母不容易。每个父母都不想走入误区,但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地就走进去的。作者写这《聪明妈妈告诉你》,主要就是解决家长们“如何避免走入教育孩子的误区”这个困惑的。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知错能改,那我们自己呢?当我们做父母的知道了《聪明妈妈告诉你》中介绍的一些错误做法以后,也应该及时纠正,唯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的人才。
章 你常把“孩子还小”挂在嘴边吗
“孩子小”不是理由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还小,有些事情等他们大一点儿再教不迟,于是对孩子乱放东西、没大没小、不知道保持良好的清洁习惯、任性等坏习惯都不加阻止,觉得孩子大了自然会改正;或是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好,孩子只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了依赖,长大后更难改过来,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陋习已经影响孩子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想要除却它们并非易事。所以,父母要注重早期的启蒙教育,不要以孩子小为借口,过分地、没有原则地宠爱孩子。
其实,孩子越是小,越是“不懂事”,越是对其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的绝好时机。由于孩子小,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才希望自己懂更多的事。他们凡事都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若做应该把握什么原则,就需要家长告诉他们,对他们进行培养训练,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
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年龄越小,感受能力越强,可塑性也越强。也就是说,小时候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训练,作用明显,效果好。人们常说的“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好的图画”即是此意。
我的女儿妮妮在一两岁的时候也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喜欢乱扔玩具,因此家里总是乱糟糟的。那时,我并不像很多家长那样一边大声斥责,一边帮她收拾。我常蹲下来帮她把那些散在地上的玩具捡起,并且说:“以后,这些事情就得你自己做。看好了,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了?等下一次想玩了,你就知道在什么地方找了。”这样,妮妮就能慢慢养成习惯,就能知道乱扔东西不好。等她稍微大一点儿,已经有了一定的做事能力了,我就不再帮她收拾东西了。有时我还鼓励妮妮自己动手,我则站在一边指导,让她知道什么东西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处。
现在,妮妮不仅能自己打理事务,将她的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还经常帮我们做家务。看来我们对其的启蒙教育已初见微效。
如果那些娇惯孩子的家长能够深谙此理,重视对孩子的早期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想必中国那些考上大学还不会洗衣服的孩子定会大量减少。有句古话说得好:“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就是要求家长在孩子正处于“似懂非懂”的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训练,这种做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易经蒙卦》中的“蒙养以正,圣功也”中的“蒙养”,即开启蒙昧的意思。意即,对蒙而无知的童子,及早施教,使之不失其正,是圣人之功。由此可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古今,那些成大事的人莫不是有着良好的家教,从而才能知书达理,明辨是非,成就伟业。爱国志士李大钊的成才就与其启蒙教育密不可分。
李大钊从小就父母双亡,与爷爷相依为命。他的爷爷是个读书人,李大钊出生时,他已经70有余了。为了把李大钊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不管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从没有半点儿疏忽和迁就。他常对左邻右舍说:“小孩子就像一棵茂盛的小树,由他自己去长,一点儿也不管教,那是万万不行的。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小时候要是不注意好好管教,长大以后就来不及了。”从3岁起,爷爷就教李大钊识字;白天教,晚上问。四五岁就开始教他读《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书本。而在生活中,爷爷也教给孙子为人处事的道理。
在爷爷的教育下,李大钊刻苦学习,进步很快。上学时,他受到了乡邻亲友和私塾先生的赞扬。后来又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今的家长虽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学习班,希望他们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却疏于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对其性格的培养。如果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而放弃早期行为习惯训练,加之孩子好模仿,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极易受不良环境因素的熏染,进而形成一些坏习惯和坏品德。如果等长大了再管教,就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训练要趁早,家长千万不要坐失良机。
不能让孩子成为第二个方仲永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对其定向培养似乎早了一些。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天赋,关键在于是否表露出来,家长如何发现。而善于“发现”孩子长处与兴趣的家长无疑是聪明的。
不知你平时仔细观察了没有:
如果你第二次给孩子讲述同一个故事时,无意中说错了某个地方,孩子能否马上指出?当你带孩子走街串巷时,孩子是否能指出曾经到过的地方?若是类似的问题你都答“是”,说明你的孩子记忆力相当不错,在语言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天赋。
你还可以留意一下,孩子是否一听到音乐就随之翩翩起舞或小声哼唱?他的一举一动是否优美协调?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骑自行车、滑板车之类?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无疑,你的孩子具有一定的音乐天分,平衡能力也很好,舞蹈、武术也许能尽展他的才艺。
但如果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引导,那么他的过人天赋终有一天会消失殆尽。因为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了决定的作用。有天赋的人要自觉学习,珍惜自己先天的优异条件,如果不接受后天教育或是后天的教育达不到要求,都会难以长进,还可能连原有的聪慧也保持不住。
记得北宋王安石曾写过一篇名为《伤仲永》的文章,里面讲的是一个神童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后沦为常人的故事。
金溪的百姓方仲永,其家世代靠种田为生。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那一年他却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十分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做了一首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人们都连连称奇。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全乡的秀才看后也是震惊不已。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令人叹服之处。因此,很多人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学习。几年之后,方仲永渐渐与常人无异,再叫他做诗已是难事了。
仲永天资聪颖,有悟性,比一般人要机智很多。但是,正因为他的父亲着重于眼前的利益,过于看重他的天赋,而忽视了,后天的培养。一个天才诗人就这样被扼杀了。
成人文化的恶俗部分常常侵犯、践踏儿童世界,剥夺儿童的童年生活权利。因为有奇才就“不使学”,岂不将孩子的大好前程白白葬送掉?对他们重要的是引导,不能过早太吹捧了,也不适合媒体像推歌星般的炒作。因此,父母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还应帮其正确地发展下去。若是因为孩子在某一方面超出常人就沾沾自喜,不可一世,常将其作为炫耀的资本,久而久之,就会成为第二个方仲永。这对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残忍的扼杀!希望孩子自由地选择他的爱好,然后把爱好着重培养。
我在美国有个同事,他在女儿两三岁时,惊奇地发现孩子竟然识字了,而家人从没主动教他认字。那天,他们父女二人在街上走,突然,女儿指着路边的一家鲜花店说:“Fresh flow—er shop。”我那同事一看,的确是“Fresh flower shop”的字样。在同事的追问下,女儿告诉父亲,她是从电视上学来的。从这个小细节上他感觉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就到书店购买了一套学英语的VCD光盘。从此,孩子认识的单词越来越多,到了四岁的时候,她已经能自己看一些浅显的书了。
如果普天下的父母都能够像我的同事那样善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天赋,那么世间也便少了许多诸如方仲永式的悲剧。家长,尤其是中国的大多数家长,不要用理想去要求孩子发展兴趣,而只能用兴趣去构建孩子的理想。
妥协是一个不应该使用的武器
在国内,我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孩子在商店里看上了某个玩具,缠着妈妈要买。妈妈好言哄他:“这个玩具不好,我们去别的地方买。”或者说:“今天妈妈带的钱不够,明天再来买好吗?”孩子却依然不依不饶,非要买。妈妈一气之下说:“今天就是不买,我看你怎么办!”结果,孩子倔脾气上来了,哇哇大哭起来,甚至赖在地上,乱踢乱闹,死活不肯起来。无奈之下,妈妈为了哄住孩子,只得把玩具买下来。
但是,这样的家长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下一次有过分的要求,你该怎么办?一味的妥协与迁就只能使孩子更任性,妥协是一个不应该使用的武器。因为初孩子向家长提出要求的时候,常以试探的方式坚持自己的要求,若是得到满足,孩子的任就得到了强化。尝到了“甜头”的孩子,以后还会向家长提出更离谱的要求,那时,家长恐怕只能被迫接受了。
家长常向孩子妥协,看似也有其无可辩驳的理由:为了上班不迟到;为了缓解在众人面前尴尬的局面;为了让孩子更高兴。其实,诸如此类的理由,会纵容孩子,使其愈加任性。家长一味的妥协,一次次地把问题搁置下来,腐蚀了孩子成长的根基,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了无数隐患。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让孩子知道:无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泼耍赖也不能得到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女一高兴,爸爸妈妈就高兴,越往后,儿女就越认为自己的行为合理。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只由他的欲望指使,他就会对生活享受产生异常狂妄的要求,但对自己却几乎没有任何要求,长此以往,他就会成为贪得无厌、为非作歹的坏人。”
中国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父母就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于是今天,家庭教育呈现出几大渴求:孩子渴求现代父母,父母渴求现代家教,家教渴求有效方法。
——《卢勤: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中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 陈鹤琴
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怎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苏联当代有名望的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
——德国的教育家 福禄培尔
我必须赞叹这本书对“本土化”育儿环境的细致观察和精准把握。很多国外引进的育儿理念,读起来总觉得水土不服,生搬硬套的结果往往是效果不佳,甚至制造了新的矛盾。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国内的教育体制和文化背景,她讨论的很多场景,比如“补习班选择的取舍”、“面对亲戚不请自来的育儿建议时的应对策略”,都让人感觉“对,这就是我每天要面对的挑战!”。她提供的建议不是空泛的“无视压力”,而是非常具体、有操作性的“边界设定”话术。例如,如何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的育儿干预,又不至于伤及人情。这种实用性和贴近性,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没有试图将我们塑造成某种“理想中完美”的父母,而是武装我们,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在自己真实的生活环境里,为孩子争取到最适宜的成长空间。这本书,与其说是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本“现代父母生存手册”,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智慧地保护和培养自己的下一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育儿界的“黑科技”!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购入的,起初还带着点怀疑,毕竟市面上育儿书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太少了。但这本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方式非常贴近生活,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理论,读起来就像是邻居家那位育儿经验极其丰富、情商又高的阿姨在跟你耳边细说家常。特别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章,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了一系列生动的小故事来阐释,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延迟满足感”的那一节,作者描述了一个孩子如何从哭闹着要立刻得到玩具,到学会等待并最终获得更大惊喜的过程,那个场景描绘得太真实了,我甚至能想象到我自己的孩子在类似情境下的反应。读完后,我立刻尝试书里提到的几个小技巧,效果立竿见影,连我先生都惊叹于我的“神速进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灵活的思维框架,让父母在面对熊孩子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回应方式,而不是陷入“吼完就后悔”的恶性循环。它真的帮助我把“控制”变成了“引导”,育儿的幸福感直线飙升。
评分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它会像市面上那些“鸡血”读物一样,鼓吹父母要牺牲一切去追求所谓的“完美育儿”,但这本书的基调非常健康和务实。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父母的自我关怀”,这一点让我深受触动。作者非常坦诚地承认,父母也会疲惫、也会有情绪低谷,并给出了如何在保持高质量陪伴的同时,给自己留出“喘息空间”的实用建议。比如书中提到的“五分钟冥想法”在忙碌早晨的运用,以及如何与伴侣高效分工,设定“专属放空时段”。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尽职尽责”的妈妈,但也常常感到内疚,觉得休息就是在偷懒。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状态稳定、内心充盈的母亲,对孩子才是最大的福报。它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重建父母对自己价值的认知。它教会我们,育儿是一场马拉松,懂得合理补给,比一开始就超速冲刺要重要得多。这种视角上的转变,对我建立更长远的家庭平衡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亲子沟通”技巧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深度。很多育儿书会教你如何“说出”指令,但这本书却深入探讨了“倾听”的力量。作者提出了一个“三层倾听模型”,我以前总觉得孩子跟我说话是在“胡言乱语”,现在我才知道,很多时候他们表象的行为或语言,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需求或恐惧。书中有一个案例分析,关于一个孩子持续打翻牛奶杯的行为,传统的处理方式可能是责备,但作者引导我们去探究,这是否是孩子在测试父母的底线,或者是在表达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这种挖掘“行为动机”的思路,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孩子“不听话”的看法。它不再是单纯的“坏习惯”,而是“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信号。因此,我现在与孩子的对话模式都有所调整,不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用更开放、非评判性的语言去回应他的感受,结果是,冲突少了,理解多了,孩子的信任度也明显提高了。这种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沟通,是任何表面的“口令”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舒适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放松。我通常是个阅读速度很快的人,但这本书我反而放慢了节奏,细细品味每一个章节的配图和布局。作者在探讨“早期认知发展”的部分,运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图文结合方式,那些抽象的理论被具象化成了一幅幅色彩柔和、线条流畅的插画,孩子在玩耍的场景中,那些看似无意的互动,其实都暗藏着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玄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感官探索”的那一章,它打破了传统上认为早教就是“识字算数”的固有观念,强调了泥土、水流、光影这些自然元素对孩子大脑神经连接的重要性。我带着孩子去公园时,现在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不再是“走走逛逛完事”,而是开始留意地上的落叶纹理、阳光穿过树叶形成的斑驳光点,并引导孩子去触摸、去感受。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极其扎实,行文流畅,偶尔穿插的幽默感让人在严肃的学习中也能会心一笑,绝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读物,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生活气息的“心灵伴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