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的本礼仪书
定价:29.80元
售价:21.8元,便宜8.0元,折扣73
作者:(美)艾伯利,彭晓忆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442490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旨在帮助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修养时开阔视野,同时也为家长们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本书的内容并不只是普通的礼仪规则,还包括如何将这些规则转化为日常习惯的例子、建议和活动。
的起点
1月1日: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孩子学礼仪
1月2日:家里家外
1月3日:“请”“谢谢”“对不起”
1月4日:道歉
1月5日:恰当的称谓
1月6日:鞠躬,亲吻和握手
1月7日:尊重他人的感情
1月8日:接受赞美
1月9日:赞美他人
1月10日:守时
1月11日:尊重他人
1月12日:为他人开门
1月13日:体贴他人
1月14日:有借有还
1月15日:损坏物品时
1月16日:当孩子不知所措时
合家欢
1月17日: 爸爸妈妈回家时
1月18日: 亲属关系
1月19日: 尊重继父继母
1月20日: 尊重异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1月21日: 当临时保姆照看孩子时
1月22日: 当孩子的朋友对孩子的兄弟姐妹更感兴趣时
1月23日: 当孩子的朋友不喜欢孩子的兄弟姐妹时
1月24日: 不要吓唬他人
1月25日: 不要用力关门
1月26日: 看电视
1月27日: 用电脑
1月28日: 玩纸牌和棋类游戏
1月29日: 爱护书籍
1月30日: 零花钱
1月31日: 孩子独自在家时
2月1日:家务琐事
2月2日:集中注意力
2月3日:孩子的卧室
和其他孩子交往
2月4日:友谊
2月5日:好的朋友
2月6日:做其他孩子的好朋友
2月7日:学做忠诚的朋友
2月8日:不要欺负弱小
2月9日:当孩子需要一个新朋友时
2月10日:搬到新地方
2月11日:举家乔迁
2月12日:当朋友搬家时
2月13日:公共游乐场
2月14日:做个好邻居
2月15日:同邻居礼貌相处
2月16日:使用邻居的游泳池
2月17日:家有宠物
2月18日:送人宠物
2月19日:善待他人的宠物
2月20日:乘坐校车
2月21日:打断他人的话
2月22日:换个话题
2月23日:令人讨厌的举止
2月24日:朋友的亲人辞世时
2月25日:听到朋友的坏消息时
2月26日:朋友的父母离婚时
介绍
2月27日:介绍的顺序
2月28日:记住他人的名字
3月1日:念出对方的名字
3月2日:介绍父母的姓氏及称谓
3月3日:忘记他人的名字时
3月4日:向很多人做介绍
3月5日:起立相迎
电话交谈
3月6日:打电话
3月7日:接电话
3月8日:记录电话留言
3月9日:让别人在电话上等待
3月10日:在电话上等待
3月11日:孩子独自在家时接电话
3月12日:孩子不想听电话时
3月13日:电话答录机:录音
3月14日:电话答录机:留言
3月15日:打电话的时间
3月16日:结束通话
3月17日:打错电话
3月18日:使用手机
3月19日:电话恶作剧
什么人说什么话
3月20日:积极的幽默
3月21日:如果孩子爱开玩笑
3月22日:不说脏话
3月23日:谈论金钱
3月24日:方言
3月25日:拒绝和酒精
3月26日:悄悄话
3月27日:纠正朋友的错误
3月28日:不要用手指点他人
3月29日:碰上讨厌的人时
3月30日:孩子不想和朋友玩时
3月31日:司机喝醉时
4月1日:有人和孩子说话时
4月2日:不友好的话语
4月3日:不要指责他人
4月4日:严肃的事情不能轻率对待
4月5日:使用不同凡响的语言
4月6日:身体语言
4月7日:目光接触
4月8日:提出引导性问题
4月9日:积极的说话方式
4月10日:不要说话散漫
4月11日:语音语调
4月12日:不闻不该问的问题
4月13日:回答不该问的问题
4月14日:当成年人行为失当时
4月15日:尊重成年人
4月16日:纠正成年人的错误
4月17日:积极倾听是良好交谈的步
4月18日:十个敏感话题
4月19日:练习初级谈话技巧
书面用语:信件、感谢卡和电子邮件
4月20日:感谢卡
4月21日:写感谢卡的时间
4月22日:感谢卡的内容
4月23日:送出感谢卡的方式
4月24日:认真写信
4月25日:给名人写信
4月26日:撰写商业信函
4月27日:感谢信
4月28日:悼亡信
4月29日:在同学录上留言
4月30日:网络礼仪之一: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
5月1日:网络礼仪之二:保护孩子的安全
5月2日:网络安全“九不要”
5月3日:电子邮件
5月4日:涂鸦
餐桌礼仪
5月5日:正确的用餐姿式
5月6日:日常用餐礼仪
5月7日:不能带上餐桌的物品
5月8日:正确布置餐桌
5月9日:正式场合中的餐桌布置
5月10日:宴会用餐礼仪
5月11日:不要朝食物吹气
5月12日:餐桌上的废纸
5月13日:正式宴会用餐指南
5月14日:感恩祷告:感恩的艺术
5月15日:感恩祷告:出门做客时
5月16日:布菜的顺序
5月17日:传递食物
5月18日:喝饮料
5月19日:清理餐桌
5月20日:正确的切肉方法
5月21日:如果客人是素食主义者
5月22日:如果你的孩子是素食主义者
5月23日:变质的食物
5月24日:勺子和刀叉的用法
5月25日:正确使用餐具
5月26日:刀叉的两种摆放方式
5月27日:餐巾的用法
5月28日:餐桌礼仪“十不许”
5月29日:再来一份
5月30日:开始用餐的时间
5月31日:用餐过程中离开餐桌
6月1日:上菜
6月2日:净化你的味觉
6月3日:洗手碗的用法
6月4日:在正式宴会中寻找指定座位
6月5日:正式宴会用餐结束时
6月6日:孩子不喜欢的食物
6月7日:如果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
6月8日:下午茶
6月9日:布置茶桌
6月10日:准备茶水
6月11日:制作烤饼
6月12日:吃烤饼
6月13日:喝下午茶的礼仪
6月14日:倒茶
6月15日:孩子是否能喝咖啡
避免用餐时的尴尬
男孩须知
女孩须知
邀请:接受与拒绝
公共场合礼仪
在教堂做礼拜或参加其他宗教仪式
生日、婚礼、宴会以及其他特殊的场合
礼尚往来
节日礼仪
度假旅行
做客之道与待客之道
做合格的运动员
做模范的美国人
关怀特殊群体
个人卫生
我接触过不少旨在提升个人形象的书籍,但很多都侧重于外在的修饰,比如着装搭配、发型设计等“硬件”的提升。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是完全由内而外的。它强调的是内在的“体面”如何自然地映射到外在的行为举止上。书中关于“得体的谦逊”那一部分,让我对如何恰当地接受赞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总是习惯于过度自谦或略显尴尬地接受,读完之后才明白,真正的礼仪高手,懂得如何既不辜负他人的赞美,又不显得自大。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各种情境下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些都是其他书籍轻易略过的“灰色地带”。它教导的不是死板的套路,而是如何根据环境和对象灵活调整自己的“场域频率”。对于我这种需要在复杂社交环境中游刃有余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动态的、可变通的社交操作系统,而非一套静态的脚本。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这一点常常被忽略,但对于提升阅读体验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非常出色,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小字体的注释也清晰可辨,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的那些古典插图或复刻的旧式礼仪卡片,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与文本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仿佛将读者瞬间拉回了那个讲究慢节奏和仪式感的年代。它不是那种廉价的、为了凑页数而印刷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对“礼”的尊重——即便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仪式。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无疑是赋予了它一个极其优雅且恰当的躯壳,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愿意将其作为案头陈设,时不时地去翻阅和品味。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这又是一本“快餐式”的礼仪指南,毕竟现在市场上这类书籍多如牛毛,大多都是拼凑而成,缺乏真正的深度和洞察力。但《我的本礼仪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对“礼”的哲学层面的挖掘。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教你如何正确地使用餐具或递名片,而是探讨了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中所扮演的根本角色。书中关于“界限感”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把界限等同于距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相互尊重的体现。这种深度思考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礼仪”的范畴,更像是对现代人际交往困境的一种深刻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现代通讯礼仪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没有一味批判新技术,而是探讨如何在效率与人情味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成熟、辩证的观点,让这本书在众多浮躁的读物中显得格外沉稳有力,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而不是囫芦吞枣地翻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越时空的普适性,以及它对“优雅”这个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诠释。它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代或国别,而是提炼出了礼仪中最核心的精神内核——对他人的关怀和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时间观念”的论述。在如今这个“即时满足”的时代,守时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对他人生命周期的尊重。书中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准时抵达一个约会时,所展现出的对生活和他人的尊重感。这种对细微之处的关注,让这本书的格调瞬间拔高。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取悦”他人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体面”的人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待日常琐事的态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将任何一次互动视为理所当然,而是将其视为一次需要精心对待的“会面”,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远比学会几个简单的技巧来得珍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为亮眼的一部。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规范和行为准则抱有浓厚兴趣,但很多市面上的书籍往往流于表面,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反复咀嚼。然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陷入那种僵硬的“你应该这样做”的教条主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历史渊源,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为什么”要如此行事。例如,书中对不同国家在商务宴请中关于座次安排的细致描述,不仅交代了具体的规则,更阐述了背后蕴含的权力结构和尊重等级,读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感觉自己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跨文化理解的钥匙。它的文字流畅自然,像是与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在娓娓道来,而非冰冷的知识灌输。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愉悦感。而且,作者在选取案例时非常考究,涵盖了从正式的外交场合到日常的家庭聚会,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人感觉学有所用,而非纸上谈兵。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相当精妙,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