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安全管理
定价:59.00元
售价:40.1元,便宜18.9元,折扣67
作者:钟开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9798560
字数:309000
页码:30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为了全面评估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应对过程,深入总结经验教训,本书以“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为研究对象,构建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安全管理分析框架,系统评估事件整体应对情况,重点分析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评估、公共场所人群人员疏导、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件舆情管理、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件组织管理、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件调查问责、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件救助抚慰、城市公共安全教育等专题,就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发生、发展、善后全程各个环节作了仔细的梳理与分析,就人员密集场所和人群聚集安全工作提出相关建议,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与指导作用。
本书以“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为研究对象,构建公共场所人群聚集活动安全管理分析框架,系统评估事件应对的整体情况,并就事件发生、发展、善后全过程中的管理体制机制、安全风险评估、网络舆情管理、事件调查问责、善后救助抚慰、公共安全教育等环节进行仔细梳理和专题分析,后提出进一步做好人员密集场所和人群聚集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钟开斌,男,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2007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1年),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公共政策。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研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钟开斌,男,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2007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1年),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公共政策。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研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董幼鸿,上海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容志,上海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多项。钟雯彬,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合作交流处处长,高级工程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负责牵头执行中欧、中美等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项目。游志斌,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先后赴日、德、英、美、法等国相关应急管理机构学习。张磊,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管理、应急管理制度等。陶振,上海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多项。钟开斌,男,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2007年),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1年),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风险评估、公共政策。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研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董幼鸿,上海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容志,上海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多项。游志斌,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先后赴日、德、英、美、法等国相关应急管理机构学习。陶振,上海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等*、省部级课题多项。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跳跃,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类型来组织材料,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哲学命题展开,比如“可见性与被看见”、“密度与密度感”之间的辩证关系。例如,在一个关于音乐节人流的研究中,作者并没有计算具体的坪效,而是通过对光线、声音反射和气味扩散的研究,来量化人群的“压迫感”。我从中了解到,环境的感官输入对群体情绪的影响远超我们日常的想象。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他观察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发生时,人们的感官如何被环境塑造。虽然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晦涩,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跨学科背景知识,但它提供了一种极其细腻的“感知地图”,让我们知道在人群中,人是如何‘感觉’到的,而不是人‘做了’什么。这种从感官体验切入分析安全议题的方式,是其他同类书籍中从未有过的视角。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因为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讨论如何建立一种“内生性秩序”,而非依赖外部强制力。书中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探讨社区自治、志愿者网络以及“熟人社会”在危机管理中的缓冲作用。作者坚信,真正的安全来自于群体内部的相互信任和约定俗成的规则,而非冰冷的铁丝网或高压政策。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非正式权力结构”的分析,即在正式流程失效时,社区领袖、意见人物如何发挥作用。这本书的叙事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将每一个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都视为一个拥有自主判断力的个体,而不是一个需要被‘管理’的数字。这种强调个体能动性和群体自愈能力的观点,与当下主流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读后让人深思,我们是否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而牺牲了太多自由和自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充满了古典学者的严谨与诗意,读起来更像是在品味一篇哲学散文,而非一本严肃的行业报告。它没有使用任何行业内部的缩写或流程图,反而大量引用了古希腊的城邦治理理念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手稿。我对其中关于“注意力经济时代下,焦点转移的难度”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作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被无数信息源撕扯得支离破碎,这使得在紧急情况下,通过统一的、简单化的信号来引导人群变得异常困难,因为个体首先需要从外界的干扰中‘拔出’自己的心神。这种对“认知负荷”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安全管理问题的理解边界。我原以为做好清晰的标识和广播就足够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捕获’并‘固定’住一个被过度信息轰炸的现代大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性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而非具体的操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直接探讨公共场所的安保措施或者人群疏导的技术细节,而是将笔触深入到社会心理学的层面。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行为模式,比如“羊群效应”是如何在突发状况中被放大,以及社交距离的微妙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恐慌阈值。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匿名性与责任分散”的章节,那里面对人们在大型集会中,因为感觉自己只是众多‘看不见’的一份子,而降低了助人意愿的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甚至引用了多个跨文化案例来佐证观点。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人群失控”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们往往不是管理技术上的失误,而是集体心理失衡的集中体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排队、散场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尚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机制在驱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行为学的入门指南,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册,它迫使读者跳出技术层面,去审视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展现。
评分我原本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化监控技术在大型活动中应用的实战经验,比如最新的AI视频分析系统如何预测人流拥堵点,或者无人机巡检在复杂环境下的部署策略。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完全偏离了这条技术路线。它更像是一部侧重于“前工业时代”的集会组织原则与现代“信息过载”环境的冲突研究。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回顾了古代集市的自然形成规律,并试图从中提炼出一些超越时代的、基于空间布局和视觉引导的原则。我个人觉得,书中对“环境叙事”的强调非常引人入胜,即建筑和空间本身是如何无声地‘指示’人们的行为。例如,一个过于宽阔且缺乏视觉锚点的广场,如何反而会加剧散场的混乱。虽然缺乏具体的硬件配置介绍,但这种对宏观环境哲学的探讨,为思考未来城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让我开始关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设计细节如何左右着成百上千人的行动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