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问题,始终围绕课程在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一主线,讨论课程的发展历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课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创新等问题。这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等学科的建设和相关人才培养工作。 胡莉芳 著 胡莉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学”“课程与学生发展”“教育与社会变迁”等课程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治理与大学课程。曾发表《公共性视域下的现代大学治理》《教育治理视域下的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构建》《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等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单列项目(教育学)课题两项。从学术规范和引文引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严谨度令人费解。虽然在行文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但作为一本讨论“主要问题”的著作,其参考文献的覆盖面似乎存在明显的偏科现象。我发现书中对欧美高等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得非常详尽,理论框架也相当新潮,但在涉及亚洲乃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时,引用的文献明显滞后或者说选择性偏颇。这使得全书的视野虽然宽广,但最终落脚点的文化相对性不足。一个关于“主要问题”的论述,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下的教育实践差异,那么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就很容易沦为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投射。我希望作者能在接下来的版本中,加强对非西方学术视角的整合,真正让这本书成为一本具有全球视野的对话平台,而不是一个单一视角的宣言。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老练,这一点值得称赞。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一个略显沉闷的议题中植入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每一次理论的阐述,都会巧妙地穿插进一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教育改革失败或成功的片段,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富有戏剧张力。这种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即便是对教育理论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这种对“故事性”的过度追求,有时似乎是以牺牲论证的严谨性为代价的。我注意到,某些关键性的论断,其支撑材料似乎过于依赖轶事,而缺乏对核心数据的深入挖掘和交叉验证。例如,关于某个国家提升科研产出的章节,描述了改革的“壮举”,但对于改革过程中可能牺牲掉的基础研究投入,却一笔带过。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优秀的教育行业传记文学,而非一部严谨的社会科学专著。它能让你在读完后感到鼓舞,却未必能让你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掌握解决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吸引人,硬壳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午夜蓝,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现代感的第一印象。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值得称赞,那种略带米白的柔和色调,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功夫。不过,我个人还是更关注内容本身,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真正有洞察力的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观叙述。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运作机制和潜在的结构性弊端,例如,如何平衡学术自由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有效评估教学质量而非仅仅依赖于量化的指标。如果能有一些具体案例研究,哪怕是截取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型实践,都会大大增强其说服力和可读性。我尤其希望作者能触及到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术共同体建设方面的挑战,因为这往往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隐形因素。总而言之,从外在到内在的初步感知,这本书具备了成为一本有深度、有价值的学术著作的潜质,剩下的就要看它在核心议题上的表现了。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或者说,是早期章节的体验),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隔靴搔痒”感。作者似乎拥有非常广阔的视野,对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了如指掌,但遗憾的是,这种宏大叙事常常使得具体的论点缺乏重量和根基。比如,在谈及技术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时,充斥着大量的“未来已来”之类的断言,却鲜有关于“如何有效整合技术,同时避免加剧数字鸿沟”的具体政策建议或实证分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放下身段,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亟待解决的教育困境,比如文科教育在就业市场中的价值重塑,或者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导师制”的伦理困境。如果能用更具批判性的、而非仅仅是描述性的语言来构建论证,效果会好得多。目前看来,这本书更像是为政策制定者准备的一份现状报告的升级版,而非一本能启发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的行动指南。它需要更多的锐利,更少的圆滑。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其强烈的时代感和紧迫性。作者显然是一位身处教育前沿的观察者,他对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过时”和“僵化”现象表达了近乎焦灼的担忧。这种情绪是感染人的,它驱使读者去反思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正在被时代抛弃。书中对于官僚主义对创新精神的扼杀、对学术评估体系的“唯分数论”倾向的批判,都相当到位,甚至有些辛辣。但是,这种批判的力度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缺乏建设性的出路。当作者指出问题时,他似乎将过多的笔墨倾注在了揭示矛盾的尖锐性上,对于如何巧妙地解构这些根深蒂固的结构,给出的方案往往显得过于理想化或者说,是教科书式的空泛口号。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在面对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和既有的行政惯例时,教育改革的“可行性路径图”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擅长点燃愤怒,却未能提供熄火的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