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不会抵触
定价:24.90元
作者:(美)乔治·M·卡帕卡;读客文化 出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502749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规矩要简单、明确、具体,孩子才乐意照着做!◆给孩子定的规矩要简单、具体,只需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比如“把床铺好”“地面无垃圾”“衣服都放在衣柜里”等,而不是“把房间收拾好”。◆和孩子说话时,不要用问句,而要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如“请马上把玩具收起来”,而不是“可以把玩具收起来吗?”,否则孩子会从字面意思理解成“玩具可收可不收”,并用一个“不”字一口拒绝你。◆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越冷静,孩子就越服帖、越乐意遵守规矩。◆只要掌握跟孩子定规矩的法则,孩子就完全照着你说的去做!◆懂得听从他人的正确指导,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基础,也是使孩子迈上成功之路的关键!推荐您购买读客其他畅销书:
内容提要
规矩要简单、明确、具体,孩子才乐意照着做!
说好了不买小东西,一进商店他就攥着糖果、玩具不松手;讲好了只玩10分钟就回家,到时间后他偏闹着再玩一会儿;定好了写作业的时间,可他总要拖到临睡时才哭着说作业还没做……跟孩子定的规矩,总被孩子轻易推翻!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对规矩有抵触情绪!聪明妈妈懂得用正确的方法跟孩子定规矩,让孩子快快乐乐照着做:
1.给孩子定的规矩要简单、具体,只需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比如“把床铺好”“地面无垃圾”“衣服都放在衣柜里”等,而不是“把房间收拾好”。
2.和孩子说话时,不要用问句,而要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如“请马上把玩具收起来”,而不是“可以把玩具收起来吗?”,否则孩子会从字面意思理解成“玩具可收可不收”,并用一个“不”字一口拒绝你。
3.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你越冷静,孩子就越服帖、越乐意遵守规矩。
……
只要掌握跟孩子定规矩的法则,孩子就完全照着你说的去做!懂得听从他人的正确指导,是塑造性格的重要基础,也是迈上成功之路的关键!
目录
前 言说了五六遍,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章 跟孩子定规矩时,孩子为什么这么抵触?
第2章 了解情绪反应的过程,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抵触行为
第3章 定规矩法则1:面对面说话,小家伙才听你的
第4章 定规矩法则2:给予恰当后果,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第5章 定规矩法则3:小家伙越闹越凶?就让他独自冷静几分钟
第6章 定规矩法则4:列个任务单,轻松培养孩子的自觉力
第7章 定规矩法则5:7个学习小妙招,小家伙做作业又快又好
第8章 定规矩法则6:给任务单添点新花样,才经得住孩子的软磨硬泡
第9章 定规矩法则7:孩子外出时爱撒泼,要事先“约法三章”
0章 定规矩法则8:孩子喜欢在你忙时捣乱,就拿打电话做实验
1章 定规矩法则9:先提醒后执行,叫孩子放下玩具很省心
2章 全家齐心协力教孩子,定规矩变得很容易
作者介绍
乔治·M.卡帕卡(George M. Kapalka,PH.D.):
国际育儿专家,执业临床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美国新泽西州布里克市“行为矫正中心”主任,蒙茅斯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副教授。
文摘
序言
从整体设计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的可操作性上。它不像有些理论书那样,读完后感觉云里雾里,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去实践。这本书的每一章末尾,都有清晰的“行动清单”和“自我反思问卷”,这些设计非常贴心。它鼓励读者进行小步快跑式的尝试,比如先在一个领域(比如用餐礼仪)应用一种新的沟通方式,观察一周效果,然后再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完美地契合了忙碌的现代父母的节奏。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高深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用的“小技巧”。它让我明白了,所谓“定规矩”,其实是关于“连接”而非“控制”。当我们真正连接到孩子,明白了他们行为背后的需求时,那些原本需要费力气维持的“规矩”,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孩子接纳和遵守。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手中握着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份通往更和谐、更有爱的亲子关系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充满希望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传达的亲子沟通的温度。我一直很困惑于如何在不挫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建立清晰的界限。市面上的育儿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强调“要这样做”或者“绝对不要那样做”,读起来总觉得有些僵硬和教条。这本书的结构很特别,它不是那种纯粹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和你并肩散步,分享她一路摸索出来的“心法”。它没有给我那种“我必须立刻成为完美的父母”的压力,反而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处理冲突时的情绪反应。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阐述了“有效倾听”的技巧,不是那种敷衍地点头,而是真正去捕捉孩子言语背后的需求和感受。这个部分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不配合”的行为,根源只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不被重视。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没有太多艰涩的心理学术语,即便是初次接触正面管教理念的父母,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的不是冷冰冰的规则手册,而是充满智慧和同理心的沟通钥匙,期待能帮助我开启与孩子更顺畅的交流通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准,它不会让你感到疲惫,反而会让你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看看作者如何巧妙地化解下一个看似无解的僵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后果”的阐释。以往我对“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理解总是模糊不清,总觉得逻辑后果似乎就是变相的惩罚。然而,书中用非常细腻的笔触解释了如何设置具有教育意义的、非报复性的后果。例如,当孩子故意弄坏了别人的东西,作者建议的并非是责骂,而是引导孩子参与到弥补或修复的过程中去。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赔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亲身体会到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将亲子关系导向“服从”与“对抗”的循环,而是导向“责任”与“修复”的良性循环。全书的语言风格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耳边低语,充满了洞察力,却又毫不说教,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教育,而是在自我觉醒。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强硬的口号都来得持久和深刻。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规则时所秉持的“弹性思维”。我过去总习惯于一刀切,制定了规则就必须雷打不动地执行,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最后只能诉诸吼叫或惩罚,场面非常难看。这本书巧妙地提出了“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的观点。它引导我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设立这条规矩?是为了安全?习惯养成?还是为了培养责任感?一旦明确了背后的核心价值,在具体执行层面,我们就能根据孩子当下的心境和环境做出微调,而不是僵硬地套用模板。这种灵活性让我这个习惯了“标准操作流程”的家长感到眼前一亮。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非常接地气,很多场景都是我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比如关于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争执,或者玩具收纳的问题。作者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让我能够自己去摸索出最适合我们家庭的平衡点。与其说这是一本教你“管教”孩子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教你“理解孩子在特定情境下如何思考”的书,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远比外部强制要求有效得多。我发现,当我不再把定规矩看作是权力斗争,而是看作是一种共同协商和成长的过程时,我自己的焦虑感也大大降低了。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致性”的讨论。很多家长抱怨,夫妻双方在教育理念上不统一,导致孩子钻了空子。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要求父母“保持一致”,而是深入剖析了“不一致”背后的深层原因——往往是父母自身情绪的不稳定和教育理念的不清晰。作者提供了一套“家庭共识建立工作坊”的思路,非常实用。它建议父母双方坐下来,不是指责对方,而是共同填写一份关于“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愿景清单,再根据这个愿景反推哪些日常行为规范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这个过程非常有助于消除夫妻间的隔阂,将教育焦点从“谁对谁错”转移到“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什么”。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和伴侣进行了一次坦诚的沟通,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我们不再因为小事互相拆台,而是形成了一个更统一的战线,这种外部支持的增强,极大地提升了我在日常管教中的底气和效率。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策略,更是对整个家庭系统稳定性的维护和加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