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
定价:34.00元
作者: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 、爱莲娜·亚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16917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儿童的有效家庭教育在于,通过交流表现出来的大人与孩子之间长期的相互影响。有效的交流方法可以使读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避免多次重复和对孩子大声叫喊。为了搭建起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表现关注和慈爱,采用新式交流方法是重中之重。
1岁的孩子常常耍脾气,却害怕急剧的响声;
3岁的孩子简直“为所欲为”,却害怕穿白大褂的丈夫;
7岁的孩子开始耍些小花招、不服管,却害怕死亡或失去亲人;
11岁的孩子喜欢穿奇装异服,却可能害怕雷声;
15岁的孩子竟然偷偷地抽烟、喝酒,却可能害怕小老鼠……
成长中的“烦恼”让为人父母的你应接不暇。此时,你可能无计可施,也可能忍无可忍,暴跳如雷。你不知自己身为父母,到底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一书将为烦恼不已的家长们排忧解难。
本书介绍了如何理解、倾听孩子,成为孩子的好听众,如何有效地与孩子互动。并列举了父母平常会遇到的多种情况,帮助父母在各种情况下找到通向孩子内心的道路。
内容提要
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家长以温和的方式养育孩子。若要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并显示出爱和关心十分重要。本书将帮助家长找到在多种处境中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全书分为四章:*章,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第二章,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自己的教育方法;第三章,与孩子互动的有效方法;第四章,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成为好听众。
目录
序1
1/章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幼儿的任性3
童龄危机8
少年的问题24
儿童行为动机27
儿童的恐惧36
接受孩子41
51/第二章生活中的各种情况—自己的教育方法
解释54
说服55
以身作则57
鼓励59
惩罚61
禁止64
批评67
爱的表达70
关注和耐心73
承诺75
承认错误76
培养独立性78
妥协81
始终如一83
87/第三章与孩子互动的有效方法
如何与孩子联系89
如何与孩子谈话99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105
如何应对孩子的反抗110
如何控制孩子的歇斯底里114
如果孩子病了118
陪孩子玩游戏121
131/第四章如何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成为好听众
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137
交流水平139
主动倾听144
“我说”149
情绪的语言表达152
乐观表达155
请求还是命令158
感谢的话160
开心时刻163
何时应该沉默166
总结 169
作者介绍
玛利亚·卢甘斯卡娅:研究哲学和心理学。从事心理学方面的实践活动以及家长、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写过几本的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2016年全年发行总量为两万册。
爱莲娜·亚罗斯拉夫斯娃:笔名爱莲娜·诺维臣科娃。教育医生。主攻临床心理学领域。爱莲娜写过几本有关儿童和成人心理学方面的书,有《家教不需要大声叫喊》《童龄危机:不要对孩子暴怒》《童龄危机:养育独立的孩子》《儿童危机:孩子正常的自尊意识》等。
文摘
序言
从文学手法上来说,这部作品的“场域感”构建得极为出色。我几乎能闻到故事发生地点的气味,感受到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但这种细节的堆砌绝非为了炫技,而是作为角色情感的延伸和映照。例如,当一个角色感到被孤立时,周围的建筑线条似乎都会变得更加冷峻和笔直;而当希望萌生时,即便是最破败的角落也会透出一种温暖的光晕。这种环境与心理的相互作用,使得文本的画面感极强。我甚至觉得,如果将这本书改编成电影,导演可以省去大量内心独白,仅凭场景的调度和光影的运用,就能完整传达角色的心境。这种高超的场景塑造能力,让阅读不再是单纯地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读者仿佛被拉进了那个特定的时空,成为了那个世界的一部分,共同呼吸、共同感受。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充满了音乐性,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韵律感,仿佛作者是在低声吟诵一个古老的传说。它的句法结构变化多端,有时是简短有力的排比,如同鼓点般敲击人心;有时又是冗长而富有诗意的复合句,将层层叠叠的情感包裹其中,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间的微妙层次。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留白”的处理。作者懂得在关键时刻收住笔锋,将一些本该详尽解释的情节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去填补,这不仅避免了说教的风险,更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参与感。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因为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灵去参与构建这个故事的世界。读完后,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丰富且充满个人色彩的,这正是一部伟大作品应有的特质——它激发了你自身的创造力,让你对文本产生一种独一无二的私人联结。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成长”一词的重新定义。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传统叙事模式。相反,它探讨的是一种螺旋式的、反复拉扯的成长——即所谓的“退步”其实是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前奏。书中的人物并非简单地从“不懂”变得“懂了”,而是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对同一件事产生截然不同的认知,这种认知的迭代和修正,才是真正的成熟。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冲突往往不是外来的压力,而是角色内心深处两种合理诉求的碰撞。例如,对责任的坚守与对自由的向往之间的永恒矛盾,书中没有给出任何一方的绝对胜利,而是展示了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充满张力的平衡点。这对于仍在摸索人生方向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和指引:不必追求完美的结局,接受过程中的矛盾才是人生的常态。
评分我被这本书中对“秩序与混乱”主题的探讨深深吸引住了。作者似乎对人类行为的内在逻辑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她构建的世界并非全然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而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充满灰色地带的真实空间。书中关于规则的建立与瓦解,以及个体在既定框架下如何寻找自我定位的描述,尤其发人深省。我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书中的角色试图用最严密的逻辑去规划未来时,往往是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意外”——或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或许是一个被遗忘的承诺——最终成为了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这种对“偶然性”的尊重,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可控的变数,究竟是阻碍还是真正的契机?全书结构松弛有度,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到微观的家庭关系,线索清晰却不僵硬,如同复杂的交响乐章,不同的声部时而并行,时而交织,最终汇聚成一个和谐而又充满张力的整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精致画卷,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即便是最微小的挣扎和最隐秘的喜悦,都能被捕捉得清晰有力。故事情节的推进并不依赖于突兀的戏剧冲突,反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慢慢酝酿出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描述主角面对职业困境时的那种踌躇满志与现实的拉锯战,作者没有用激烈的对白来表现,而是通过环境光线的变化、人物细微的肢体语言,甚至是一杯咖啡的温度,来暗示其内心的波澜。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技巧,使得阅读体验层次极为丰富,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脑海中依然能回荡着那些无声的对话和未尽的情绪。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急于把所有答案抛给你,而是更像一位老友,耐心地引导你,让你自己去体会和发现故事深处的哲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韵味,既有现代的简洁明快,又不失古典的含蓄蕴藉,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阅读的愉悦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