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探索儿童的绘画世界 大夏书系
定价:48.00元
作者:李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75628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探索儿童的绘画世界》是首本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为基础,系统阐述儿童绘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书籍,是中科院教授18年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成果提炼。
源自研究,基于实践,通俗易懂地帮助父母和教师理解幼儿绘画的那些事。
绘画作为开启儿童艺术之门的重要活动,一直受到父母及教师的高度关注。但在儿童“学艺”的路上,父母和老师却被诸多问题所困扰:
孩子怎么总是画不像?
是不是有天分的孩子才能学画?
要不要给儿童示范画?
如何解读和评价儿童画?
怎么给孩子选择绘画培训班?
父母和老师怎样为儿童绘画提供支持?
……
本书作者专注于儿童绘画研究领域18年,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回答有关儿童绘画的诸多问题,并将科学的理念与多年实践研究经验传播给大众。
内容提要
《探索儿童的绘画世界》以儿童绘画心理发展与教育的核心问题为导引,结合案例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解析,梳理困扰教师、家长及大众有关儿童绘画心理及教育的诸多问题,将科学的理念与实践研究经验传播给大众。
目录
前言
导言
01我眼中的菠萝:认识儿童画
什么是儿童画?
绘画(活动)的本质
表征性绘画与表达性绘画
绘画是儿童的认知活动
02怎么画都不像:儿童绘画的发展特点
表征性绘画的发展
表达性绘画的发展
具有绘画天分的儿童
基于绘画发展特点认识儿童绘画
03画得少说得多:绘画与语言的关系
儿童的绘画与语言都是符号
绘画与语言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似性
绘画与语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儿童对两种符号所传递意义的“转译”
在绘画和语言之间架起桥梁
04要不要教儿童绘画 _ 059
为什么要教?_ 061
教与不教都纠结_ 062
儿童绘画时会面临什么困难_ 063
儿童绘画的发展需要学习_ 067
儿童绘画的发展需要成人的支持_ 068
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提升绘画能力的核心_ 069
05如何支持儿童的绘画活动 _ 071
支持儿童绘画活动的基本原则_ 072
为儿童提供“发展适宜性”的绘画经验_ 079
掌握解读/评价儿童画的方法_ 081
幼儿园绘画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_ 084
不同年龄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要点_ 096
后记_ 099
作者介绍
李甦 教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亚洲读写协会(ARWA)秘书,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第十届常务理事,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早期读写与语言发展、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目前已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和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及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学前儿童心理学》(获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译著《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儿童绘画和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纹理,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与精良。我尤其喜欢封面那幅抽象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图案,它没有直接描绘具象的形象,却仿佛在向你低语,关于色彩的碰撞、线条的自由,以及那种未经雕琢的原始创造力。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为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让阅读体验变得舒缓而愉悦,即便是面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也不会感到压迫感。装帧的每一处细节,从书脊的加固到内封的插页,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于“书籍”这一媒介本身的执着与匠心,这在快餐式的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我忍不住想反复摩挲,感受那份纸墨交融的温度。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无疑为内容本身增添了一层难以言喻的魅力光环。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令人赞叹,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议题拆解得如同瑞士钟表般精准的能力。我注意到,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罗列或感性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文化土壤与心理动因。开篇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虽然初听有些晦涩,但随着章节的推进,作者总能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案例和引证,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落地”,使其变得清晰可见、可感可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刚刚读到的那几段话,它们像是一块块精细打磨的基石,支撑起了整个宏大的知识体系。不同于一些为了追求阅读速度而牺牲深度的作品,这本书强迫你慢下来,去跟随作者的思绪进行一场深度的智力漫步。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了解不多的初学者,也能在迷雾中找到清晰的路径,最终抵达豁然开朗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既有学者探讨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家描摹的画面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简洁、最富于画面感的文字,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微妙感受。我尤其欣赏那些穿插在正式论述中的小故事或个人片段,它们不是无关紧要的调剂,而是起到了一种“锚点”的作用,将冰冷的理论一下子拉回到真实的生活经验中。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气味,能感受到光线在不同时间投射下的角度变化,文字的力量被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兼具知识密度与审美愉悦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让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一场纯粹的文字盛宴,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人忍不住想把精彩段落抄录下来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过程重于结果”这一理念的深刻阐释。在很多领域,我们习惯于将最终的成品视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然而,这本书却将焦点坚定地对准了创作的那个“当下”,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充满探索与试错的动态瞬间。作者笔下的世界观是极其包容和开放的,它鼓励人去拥抱那些看似“失败”的尝试,因为恰恰是这些偏离预设轨道的探索,孕育着真正的创新与自我发现。我被那种强调“在做中学”的教育哲学深深吸引,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对标准答案的盲目崇拜,转而颂扬个体经验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这种视角上的巨大转变,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既定模式,开始尝试以一种更加宽容和好奇的目光去看待每一次尝试的起点而非终点。
评分这本书的启发性是极其强大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理论知识与个体实践的坚固桥梁。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发生了微妙但持久的改变。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原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解释”世界,更激发了“改变”的渴望。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个持续提供能量的“思想催化剂”。它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理论内化,并将其作为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去质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这种由内而外的推动力,才是真正优秀书籍的价值所在,它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活力在持续燃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