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自然嬉游记 |
| 作者 | 洪琼君 |
| 定价 | 45.00元 |
| 出版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
| ISBN | 9787545454383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大自然嬉游记》是台湾自然教育家——洪琼君重要的自然教学笔记,对台湾自然教育界而言也是弥足珍贵的书。全书搭配70张彩色自然观察照片、18幅插图,记录了作者带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有趣故事,以及生动活泼的自然观察课程,不仅完整呈现了作者人本教育的自然关怀和思索,更能成为亲子或亲师走入大自然的游戏范本。 书中,从到野外去上课—— “走入自然”出发;引导孩子们弯下身去、跪在泥土上“发现自然”;再从小侦探们的自然游戏开启“感官之旅”,让孩子们充分探索与体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之后更深入地通过“沙卡的故事”(沙卡小学是体制外生态小学),近距离观察和理解生态自然教育;*后回归现实,从自然的视角“观察一座城市”,呼吁远离自然太久的人们,不必当无所不知的自然解说员,陪孩子一起好好欣赏城市中的自然,领略四季馈赠的风景。 20世纪蕞的植物学家贝林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终ji的目标是对生命保持敏感。”希望我们教孩子通过反复练习积累知识、通过激发上进心获得成就的同时,也将自然教育作为孩子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所馈赠的养分,往往超出一切“人为”的想象。 |
| 作者简介 | |
| 洪琼君 1996年开始投入儿童自然生态教育及自然写作。现在是作家、纪录片导演、两个剧团的团长、博士还没毕业,到处说故事、传播创新教育理念的人。著有《大自然嬉游记》、《自然观察入门》(晨星出版社)、《你也可以带孩子和自然玩》、《乐游自然天地》(张老师文化公司)、《深林阅读--我在荒山小学的作文课》(耶鲁国际文化公司)、《画话童年——窥探幼儿涂鸦文学的奥秘》(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
| 目录 | |
| 【推荐序】尊重生命/ 吴锦发 【再版序】吾家有女初长成/洪琼君 【初版序】生命中的绿色精灵/洪琼君 卷一 走入自然 到野外上课去 发现 安静 谦逊之心 观察之必要 随自然而行 和大自然自由玩耍 种子教育 树上有只奇怪的虫 大自然的魔杖 枫香,对不起! 以自然为师 卷二 发现自然 跪下来,不然会错过花香 原来生命无所不在 打开新视野 帮小花取个名字吧 种子的奇幻之旅 静猎 金午时花上的蜘蛛 琉璃秋光 卷三 感官之旅 小侦探的自然游戏 寻访山中的声音地图 绘制一张声音地图 心的声音地图 气味之旅 尝野果 蛙鸣百转 用身体与自然对话 把春天吃到嘴巴里 卷四 沙卡的故事 遇见沙卡 竹林中的对话 养蝶记 灰胸秧鸡和翠鸟 六月,小鷿鷈 螳螂记 白头翁 生命花园 那条溪像巧克力牛奶 八代湾寻龟记 他们唤我“泥泥” 卷五 观察一座城市 都市自然观察─从一棵树出发 和树交朋友 树的语言 上山种树 寻找城市中的一条河 陪孩子一起走入自然 树的亲密朋友 再见,城市野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发现这本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流于表面,蜻蜓点水,但也绝不至于像专业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它似乎深谙读者的求知欲与理解力的边界,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一个恰到好处的解释。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水循环和微气候变化的那几个章节,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现象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反馈系统。更令人称赞的是,它引入了许多跨学科的思考维度,比如将生物的生存策略与经济学的“最优资源分配”理论进行类比,这种新颖的关联方式,让我对自然界的精妙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全能的向导,它不仅告诉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并激发了我进一步去查阅相关资料的热情,这种启发性是任何单纯的信息堆砌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清新的、仿佛带着泥土芬芳的绿色调,搭配着简洁有力的字体,立刻让人感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愉悦。我原本对自然科普类的书籍兴趣不算特别浓厚,但光是翻开扉页,看到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排版,就觉得这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插画的风格非常细腻,不是那种刻板的写实,而是带有一点点艺术化的灵动,仿佛每一笔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常常会有一句富有哲理的引言,或是只有一小块局部放大的自然景象特写,这种留白的处理,让阅读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有节奏感的漫步,而不是被密集的文字轰炸。每次翻阅,都能从这些视觉元素中找到新的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就想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那种宁静致远的美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和音乐性,读起来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感。作者的用词非常考究,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含蓄,又不失现代语言的鲜活与精准。我特别喜欢他描绘雨后森林气味的那段文字,那种对湿润泥土、腐殖质和青苔混合气味的细致捕捉,几乎能让我闭上眼睛就“闻”到那种味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此外,书中不乏一些富有哲思的句子,它们并非刻意拔高,而是自然而然地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提炼出来的感悟,如同散落在知识土壤里的珍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种美学上的愉悦,让我愿意反复品味那些句子。它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语言上的艺术表演,让读者在接收知识的同时,也被那种优雅的文字之美深深感染,让人在喧嚣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暂时安放灵魂的宁静港湾。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就像是邀请了一位经验丰富、又极其风趣幽默的向导,带着你深入到那些平日里我们匆匆路过却从未真正驻足观察的角落。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生物学知识,转化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比如,它没有直接堆砌昆虫的分类学名词,而是从一只蚂蚁如何策划它的觅食路线开始讲起,将“社会性结构”这个概念描绘得如同古代帝国的权谋斗争一般精彩。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时间尺度的处理。当我们习惯了以人类的日常节奏来感知世界时,这本书会突然将时间拉伸到地质年代,或者浓缩到一朵花从含苞到凋零的几小时内,这种视角上的剧烈切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着读着,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开始观察窗外那棵树的叶子是如何舒展的,思考它背后的生态逻辑。它成功地打破了“自然知识=教科书”的刻板印象,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探索欲,每次读完都觉得自己好像刚刚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脑力探险,收获满满。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改变了我观察和对待自然世界的方式。在此之前,我可能会把公园里的一棵树看作“一棵树”,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关注它树皮上的苔藓群落、它树冠下形成的微型气候,以及它与周围土壤微生物之间那些看不见的联系。这本书成功地将“自然”从一个遥远的概念,拉近成了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充满活力的复杂系统。它教会了我“慢下来”的重要性,鼓励我去进行更细致入微的观察,去探究事物表象之下的运行机制。这种观察思维的转变,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更加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更加理解耐心和积累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科普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效感知世界”的生活哲学指南,让我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新的敬畏和探索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