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任性的18岁:青春期的女孩怎么教
定价:36.00元
作者:韦秀英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93011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青春期的女孩,是带着刺的玫瑰,她们的感情丰富也脆弱,上一秒叽叽喳喳,下一秒却沉默少语,白天跟同学相处愉快,晚上回家对同学各种嫌弃,电脑突然加了密,有时神秘,有时患得患失,手机父母连碰都碰不得,仿佛里面有惊天秘密……面对青春期女孩的种种改变,很多父母感到手足无措,他们希望孩子重新变得快乐、听话、热爱学习,但无论软硬兼施还是采取强硬的措施,仍无济于事。任性是青春期女孩的一种正常表现,随着心理和情感的逐渐成熟,女孩有很多不知该和谁倾诉的烦心事,她们因此变得孤独,烦闷,郁郁寡欢,甚至产生抑郁心理。女孩的后青春期既是人生美丽的“花季”,更是恼人的“雨季”,若想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青春期,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还需要家长在情感和心理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内容提要
18岁对于女孩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年龄,这是她们人生的个十字路口,她们因此迷茫、困惑,同时更让父母不知所措。如何帮助她们、与她们沟通,才能让她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健康地度过18岁?面对女孩的青春期,每个父母都需要简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典型事例,就事论事,向家长全面揭示了青春期女孩常见的任性表现,分析了女孩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为家长更好地引导女孩成长提供了帮助。
目录
作者介绍
韦秀英,哈佛教育研究学者,深谙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知名图书策划人,策划出版过《哈佛凌晨四点半》《纳兰词》《卡耐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等畅销书。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次自我审视和修正的过程。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指责孩子“任性”,其实是我们自己对“失控”感到了恐惧。青春期的孩子,像一艘刚刚加满风帆的小船,他们渴望自主航行,而我们这些家长,习惯了掌舵,自然会感到不安。这本书很巧妙地避开了指责家长的陷阱,而是温和地指出,我们首先需要调整的是自己的心态。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去探讨“放手”的艺术,那种“放手”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在安全的范围内给予试错的机会。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提到的“预留安全网”的概念,意思是说,我们可以允许孩子在某些小事上做主,哪怕结果不完美,只要我们做好了后备支持,孩子在经历挫折后反而能更稳健地成长。这种成熟的教育观,让我对未来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期待。这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要学会教育自己,学会与自己的控制欲和平共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还挺吸引人的,那种直击内心深处的“不任性”三个字,简直就是所有青春期家长的心声啊!我记得我当时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我那正值花季雨季的女儿开始展现出各种“小脾气”,说真的,每天都像在走钢丝,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她的情绪和我的期望。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那种老生常谈的“如何管教叛逆期孩子”的教科书,里面充满了各种理论和生硬的规则。结果,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预设的严肃感就慢慢消散了。作者似乎并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更像是拉着你这位焦虑的家长,一起坐下来喝杯茶,聊聊那些我们都心知肚明的困境。她的文字里有一种特别的温度,能让人立刻放下戒备,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种体会,就像你在迷茫的夜色中,突然看到了一盏温暖的灯火,虽然光芒不刺眼,却足够照亮脚下的路。我特别欣赏她那种不强求“一步到位”的哲学,毕竟,教导一个正在形成独立人格的个体,哪能像搭积木一样按部就班呢?她更强调的是理解和沟通的艺术,这对我这种习惯了直接下命令的“老派”家长来说,无疑是一次观念上的大冲击。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给你万能钥匙,而是教你如何去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那把钥匙”。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赋能”。它没有提供那种“三步走战略,一周见成效”的速成秘籍,因为它深知,教育的本质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但它给了我最宝贵的东西——信心和方法论。信心来源于作者对青春期女孩心理的深刻洞察,让我们知道她们的每一次“叛逆”都有其内在逻辑;方法论则在于那些可操作性极强的沟通技巧和边界设定原则。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女儿的情绪牵着走的“救火队员”,而是有了一套更稳定的系统来应对日常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和女儿的关系。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共同成长的旅程。它教会我尊重女儿的“小世界”,在她需要飞翔时,学会为她鼓掌,而不是总想着用绳子把她拉回来。读完之后,我内心充满了平静和力量,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迎接接下来的青春期风暴,并且知道,风暴过后,等待我们的是更广阔的天空。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展现出极高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现在的孩子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完全不同,她们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比如网络暴力、身份认同危机等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如何与女儿进行“深度对话”的探讨。她提出,很多时候,孩子拒绝和我们说话,不是因为她们不想说,而是因为我们提问的方式不对。比如,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而应该问“你今天遇到了一件让你觉得挺酷/挺郁闷的事情吗?”这种微妙的词语替换,瞬间打开了沟通的僵局。此外,书中对于如何帮助女孩建立健康的自尊心,也有独到的见解。它强调的不是外在的赞美,而是对她们内在努力和独特性的肯定。读完这部分,我才明白,我们过去总是在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做参照物,无形中给孩子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标尺,让我们学会欣赏自己孩子身上的那份独一无二的光芒,即使那光芒有时显得微弱或曲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太接地气了,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教育专家”的架子,更像是邻居家那位经验丰富、又特别会说话的阿姨在分享她的育儿心得。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典型青春期场景时的细腻笔触,比如,女儿突然开始注重打扮,对父母的审美嗤之以鼻,或者因为一件小事就紧闭房门,拒绝交流。每一次读到这些地方,我都会忍不住在心里感叹:“对对对,我家就是这样!”这种强烈的共鸣感,一下子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勾勒出青春期女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我记得有一段讲到如何处理孩子对社交媒体的过度沉迷,作者的建议不是简单粗暴地没收手机,而是引导孩子去思考“网络身份”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平衡。这种层层递进的引导方式,比我以往采取的任何“禁令”都要有效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家长,如何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一个“观察者”和“陪伴者”,用更宽容的视角去看待孩子那些看似“任性”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成长的阵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