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是孩子好的音乐老师
定价:45.00元
售价:32.4元,便宜12.6元,折扣72
作者:郑又慧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0637401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呈现了一位少儿音乐教育专家30多年的教育经验,也是一位成功妈妈在孩子学音乐的过程中如何组好各方面管理的经验之谈;书中充满了爱和教育智慧,也传达了音乐教育的原则和技巧,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音乐的良师益友。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音乐教育应该为培养儿童的素质服务,现在却变得越来越功利,成为过度的纯专业技能训练,这使音乐教育常常和初衷背道而驰。本书作者以音乐老师、家长和研究者三个角色,告诉我们如何带领孩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以使其形成终身音乐爱好,感受生活的美好,非常值得一读。
——音乐教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郭小利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重要性,“琴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作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师,从家庭和专业两个角度出发,分享如何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儿童音乐学习,明确地解决家长种种困惑。本书既值得家有“琴童”的家长阅读,也值得从事儿童音乐培训的教师详细阅读。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耀华
内容提要
填郑又慧是台湾的儿童音乐教育专家,从事儿童音乐教育三十多年,在教学、演出、比赛、指挥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学生和家长喜爱。这本书内容丰富,论述细致而精到。可大分为两个板块:前八篇为个板块,主述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后两篇为第二个板块,概要地介绍多国儿童音乐教育的种种人和事,以及蕴含于其中的哲理。详尽解答了家长在孩子音乐教育方面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是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学习音乐的好助手。
目录
作者介绍
郑又慧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奥地利国立莫扎特音乐院(MOZARTUM)奥尔夫音乐研究所(ORFFINSTITUTE)美国A.O.S.A.(美国奥尔夫协会)会员德国I.G.M.F.(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亚洲区特派员。曾在台湾台中一中、台湾体育学院、台中师范学院任教,从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研究多年。带领台中一中合唱团荣获台湾届合唱比赛「金音奖」冠军等多种奖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气非常真诚和鼓舞人心,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地分享秘诀。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消解了我对“音乐天赋”的迷思。作者反复强调,音乐能力更多是后天培养和环境熏陶的结果,而非少数天才的专利。这让我这个“音盲”父母也重拾了信心。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即兴创作与欣赏”的部分,它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用最简单的工具(比如用嘴巴模仿大象的叫声,或者用手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模拟鼓点),进行一场无拘无束的“家庭交响乐”。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学会了什么是“合作”和“倾听”,因为只有互相配合,他们的“音乐”才能听起来和谐。这本书让我感到非常放松,因为它证明了最好的音乐教育,往往是那些最不“刻意”的时刻所孕育出来的。它让音乐回归了它最纯粹的本质——快乐与连接。
评分作为一个平时工作很忙碌的家长,我最看重的是效率和即时反馈,这本书恰恰在这两方面表现出色。它没有要求父母成为音乐家,而是强调“积极的倾听者”的角色。书中设计了一些“十分钟音乐挑战”,非常适合在晚餐后或者睡前挤出来的时间进行。比如,一个挑战是让孩子描述他听到的音乐中有什么“颜色”或“形状”,这完全激发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书中的排版和配图也非常人性化,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让复杂的概念一目了然。我发现,自从开始实践书中的一些小技巧后,孩子对外界声音的敏感度明显提高了,他开始会主动指出远处传来的汽笛声和近处播放的收音机节目的区别。这种“主动觉察”比我过去强迫他坐着听音乐课有效一万倍。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给我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曲目,而是一套能伴随孩子成长、持续进化的音乐互动框架。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这种情况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孩子对音乐有点天生的抗拒,或者说,我压根不知道怎么引导。这本书里提到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音乐启蒙方式,真的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那种枯燥的乐理教学,而是把音乐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做家务时哼唱的旋律,或者睡前听的那些舒缓的曲子,书里详细描述了如何选择不同年龄段适合的音乐,以及父母应该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和简单的模仿来回应孩子的反应。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讲述了如何利用自然界的声音来培养孩子的听觉辨识能力,那简直太有创意了!我试着在公园里和孩子一起辨认鸟叫声和风声的“音高”和“节奏”,孩子立刻来了兴趣,那种专注和快乐是看电视或者玩电子游戏时绝对体会不到的。这本书让我明白,音乐启蒙的关键不在于让孩子学会弹奏什么乐器,而在于建立一种积极、愉悦的音乐感知环境,让音乐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额外的“学习任务”。这本书的实践建议非常具体,操作性极强,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是超乎我想象的。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做”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音乐对儿童认知发展,特别是语言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潜在影响。我注意到作者引用了不少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非常扎实可信。它详细分析了不同音乐风格(古典、爵士、世界音乐)对孩子大脑不同区域的刺激作用,这对我制定长期的音乐“歌单”非常有帮助。我以前只是凭感觉选歌,现在我会更有目的性地去选择那些结构复杂或者包含特定音阶的音乐,去“挑战”一下孩子的听觉系统。书中提到,重复是学习的关键,但这种重复必须是“有层次的重复”,即在每次重复中加入微小的变化,比如改变速度或加入新的伴奏声部。这个概念对我启发很大,我发现我在给孩子读绘本时也开始不自觉地应用这种“有层次的重复”,效果出奇的好。这本书更像一本育儿的“工具箱”,里面的工具不仅适用于音乐,还能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音乐教育就是学钢琴或小提琴”的传统观念。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现代父母的焦虑,既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又害怕给孩子太大压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最欣赏它强调的“互动性”和“情感连接”。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音乐是情绪的河流,父母是河流的向导。” 它引导父母去关注孩子听到音乐时的微表情和身体动作,而不是强迫孩子给出正确的“评价”。举个例子,我尝试了书里推荐的一个亲子音乐游戏,就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比如锅碗瓢盆)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然后跟随一个固定的节奏即兴演奏。一开始孩子还很拘谨,但当我全身心地投入,甚至不惜“走调”地跟着他一起摇摆时,他瞬间放松下来,整个房间充满了自由、混乱但又无比和谐的音符。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音乐的本质是表达,而不是完美。这本书对如何处理孩子“跑调”或“节奏混乱”的反应,也给出了非常温柔且科学的指导,避免了许多家庭矛盾的产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