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哈佛家训大全集
定价:29.80元
作者:张艳玲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50201736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哈佛大学被誉为高等学府王冠上的“宝石”,300多年间,先后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数以百计的财富精英,为商界、政界、学术界及科学界贡献了无数成功人士和时代巨子。那么,哈佛大学到底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教育成就的呢?它的教育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翻开《哈佛家训大全集》,它将通过数个教育故事为我们揭开哈佛的教育精髓。
n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哈佛”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名字,更是精神和智慧的象征,哈佛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一个人借鉴。《哈佛家训大全集》精选了哈佛数世纪成功的教育故事,深入浅出地道出教育孩子的真谛,希望哈佛独特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能够给每位父母以启发。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坚强是孩子可贵的品性
n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力,那么他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n 米契尔46岁的时候,在一次很惨的机车意外事故中被烧得不成人形,4年后又在一次坠机事故中后腰中部以下瘫痪,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变成百万富翁、受人爱戴的公共演说家、洋洋得意的新郎官及成功的企业家,他还并利用闲暇时间去泛舟、玩跳伞,甚至在政坛角逐一席之地。
n 那次机车意外事故,把他身上65%以上的皮肤都烧坏了,为此他动了16次手术,手术后,他无法拿起叉子,无法拨电话,甚至无法一个人上厕所,但曾是海军陆战队员的米契尔从不认为自己被打败了。他说:“我完全可以掌控我自己的人生之船,那是我的浮沉,我可以选择把目前的状况看成倒退或是一个起点。”6个月之后,他又能开飞机了!米契尔为自己在科罗拉多州买了一幢房子,另外也买了房地产、一架飞机及一家酒吧,后来他和两个朋友合资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以木材为燃料的炉子,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佛蒙特州第二大私人公司。
n 机车意外发生4年后,米契尔所开的飞机在起飞时又摔回跑道,把他背部的十二条脊椎骨全压得粉碎,腰部以下永远瘫痪。
n 米契尔仍不屈不挠,日夜努力使自己能达到高限度的独立自主。随后他被选为科罗拉多州孤峰顶镇的镇长,以保护小镇的美景及环境,使之不因矿产的开采而遭受破坏。米契尔后来也竞选国会议员,用一句“不只是另一张小白脸”的口号,将自己难看的脸转化成一项有利的资产。
n 尽管面貌骇人、行动不便,米契尔却坠入爱河且完成终身大事,拿到了公共行政硕士学位,并持续他的飞行活动、环保运动及公共演说。
n 米契尔屹立不倒的坚强态度,使他得以在《今天看我秀》及《早安美国》等节目中露脸,同时《前进杂志》、《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及其他出版物也都有他的人物特写。
n 米契尔说:“我瘫痪之前可以做10000件事,现在我只能做9000件,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无法再做的1000件事上,或是把目光放在我还能做的9000件事上。告诉大家,我的人生曾遭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而我不能把挫折拿来当成放弃努力的借口。或许你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一些一直让你们裹足不前的经历。你可以退一步,想开一点,然后,你就有机会说:‘或许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中说:“从没有人发现智慧存在于什么地方,或曾经进入过智慧的宝库,而且那些作过尝试的人也都消失了。”你想要得到智慧,只有用你的身躯去接受你的命运的考验。
n 人在一生当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遭受苦难,挫折和苦难可能使人不断消沉,也可能使人的意志更加坚强,继续向命运挑战。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人们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感激的心情对待一切问题,培养坚强的意志,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n 成功者正是靠着坚韧不拔的品质,使自己从社会的底层走向成功。生活中,幸运只会降临在那些具备坚韧精神、为终胜利孜孜不倦付出的人身上,而缺乏了这种精神的人,哪怕成功近在咫尺,也会与它失之交臂。
n 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力,那么他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坚强的意志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人行为的持久动力。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让孩子多吃一些苦。
n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年代,优越的生活条件已经使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贫穷与艰难。很多父母的通病就是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当做“小皇帝”供在家里。过分溺爱孩子的后果是让孩子变得懒惰、脆弱、娇气、依赖性强、不思进取……这是一个值得每个家庭注意的严峻的问题。
n 哈佛人认为,不可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性,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挫折。要让孩子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以此激发孩子奋进,取得成功。
n 苦难能增强孩子的意志力,父母应该理性地去对待孩子,给孩子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让孩子有足够的意志力,去面对未来复杂而竞争激烈的社会。
n 心理学家曾表明,一个人的智商与一个人的成就不是成正比的,成就高的人不智商过人,智商高的人并不成就高。但意志力的强弱差异却与个人的成就大小有着明显的关系。
n 在以色列有一所“鲸鱼学校”。这所学校就是让孩子们乘上帆船在一年之内横渡两次大西洋,游遍三个岛,以经受风浪的考验,忍受饥饿的威胁。
n 在校的孩子必须学会驾船、捕鱼、做饭,还要完成考察、读书、讨论等课程。同时,为了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们还要与当地人打交道。孩子们经过这样一番磨炼,大都锻炼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n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在爱的过程中要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才能爱得有价值、有意义。人的一生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给孩子苦难的教育与适当的磨难,教导孩子正确对待失败、挫折,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n 在生活中,困难与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会在困难中跌倒,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爬不起来。哈佛人坚信:如果在连续多次跌倒以后,一个人还能充满斗志,不言放弃,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也会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n ……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一板一眼的条分缕析,反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和转折的手法,将看似抽象的理念植入到鲜活的人物故事之中。举个例子,其中关于“延迟满足”的探讨,如果单纯用理论阐述,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但这本书巧妙地引用了家族几代人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心理活动和最终结果,这种场景化的描述立刻让概念变得可感可知。我常常在读到某一处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闭上眼睛回味刚才描述的那个场景,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挣扎。这种叙事的力量在于,它不是在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展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背后的逻辑和情感的纠葛。阅读体验是流动的,时而激昂,时而沉静,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历史的见证者,这种代入感是极其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雄”。它不像当代许多流行的励志书籍那样追求短促有力的口号式表达,而是更倾向于使用结构复杂、用词精炼的长句,但这种复杂性绝非故作高深,而是为了精确地捕捉那些微妙的精神层次。比如,在阐述“独立思考的价值”时,作者没有使用“要有主见”这类直白的词汇,而是描绘了一种在群体潮流中保持精神高度独立的状态,这种描述的层次感和张力,让人在理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字审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关于“责任”与“自由”辩证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刻。它不会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两种力量的拉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自己去寻找平衡点。这种不急于下结论的写作态度,反而更显出作者的自信和对读者智识的尊重,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智力体操,读完后感觉思维的边界都被拓宽了不少。
评分这本书的配图和版式设计,简直是点睛之笔,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家训类书籍的刻板印象。我原本预期会看到大量严肃的、黑白的图表或名人肖像,但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却充满了现代艺术的留白与象征意味。它没有直接配上具体场景的插画,而是采用了大量抽象的、水墨晕染风格的色块和线条,这些图像本身似乎就是在诠释书中的某些理念——比如“变通”是通过流畅的线条来表达,“坚韧”则是通过厚重的色块来暗示。这种“留白”的处理,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让文字与图像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图文对照。这种高度的视觉自觉性,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多感官的体验。每当读到某个情绪饱满的段落时,翻到下一页,那恰到好处的视觉元素总能将那种情绪放大或沉淀下来,帮助我的思绪稳定在作者希望达到的意境之中。这份用心,体现了编辑和设计团队对作品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并且将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艺术鉴赏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展现出了一种近乎于建筑学的严谨美。它不是简单地将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像搭建一座宏伟的金字塔,每一部分都承担着明确的支撑作用,并且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无缝。开篇的基石奠定了宏观的哲学视野,中间主体部分则如同塔身,由若干个精妙的“单元”构成,每个单元虽然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呼应,共同指向塔尖的最终洞见。我观察到,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反复出现的象征性意象——比如“时间之河”、“灯塔的微光”——这些意象在不同的章节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起到了串联全文、强化主旨的强大作用。这种精心的布局,使得即使是略微跳跃地阅读某些章节,也能迅速捕捉到其核心思想,但如果从头到尾细读,则能体会到作者精心编织的网状结构带来的整体震撼力。这种结构上的美感,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耐读性和研究价值,它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查阅、体味其架构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上扉页上那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感觉。我特地选了一个午后,阳光洒在书页上,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墨香与年代感交织的独特气息。初翻阅时,我并没有急着去深究那些具体的章节内容,而是先被它开篇引人入胜的序言所吸引。那段文字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生活智慧的哲思。它没有直接抛出任何具体的“家训”或“方法论”,而是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关于“传承”与“自我塑造”的宏大叙事框架,让人在进入正文之前,就已经对阅读的价值产生了深切的认同感。特别是对阅读体验的优化上,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式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从外在到内在,这本书都透露出一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人明白,这并非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历史和智慧的对话,那种精神上的饱满感是其他许多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