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古籍
  • 普查
  • 目录
  • 新乡市图书馆
  • 河南省
  • 地方文献
  • 图书馆史
  • 文献遗产
  • 珍本善本
  • 古籍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2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343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共收录该馆7868条古籍数据,凡宣统三年以前的写本、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皆在收录之列。著录项目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 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内容。本目录后附书名笔画索引,方便读者使用。

作者简介

新乡市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3月,现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图书馆。该馆以历史文献为主要馆藏特色,藏有近20万册线装古籍,其中善本有760余种。


内页插图

目录

《河南省新鄉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編委會1

《河南省新鄉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前言1

410000-2206-0000001至0007860(古籍普查登記編號)1

書名筆畫字頭索引371

書名筆畫索引387

前言/序言

新鄉市圖書館的前身是中山圖書館,創建於1928年。1935年,更名爲河朔圖書館。1949年平原省成立,又更名爲平原省圖書館。1953年平原省撤銷建制,改名爲新鄉市圖書館。新鄉市圖書館組建時,從平原省圖書館接收了14萬冊古舊綫裝書,奠定了古籍收藏基礎。在此基礎上陸續徵集、收購、外出重點采購,館藏古籍逐年增加,截至1988年底,館藏古舊綫裝書已達20萬冊,形成了以古代文獻典籍爲主的館藏特點。

我館藏有極其珍貴的善本書共760餘種20800餘冊,其中有不少是稀有版本。目前已有141部古籍善本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讀易大旨》等10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録》。2009年5月,新鄉市圖書館被國務院命名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成爲河南省第一家獲此殊榮的地市級圖書館。

我館古籍編目由來已久。1955年,組織專人對館藏古籍進行整理。用“四庫法”進行分編,並采用書名音序進行排列。1957年,編印出館藏古籍目録第一部《叢書子目書目》。1959年,編印出第二部《史部書目》。1963年,編印出第三部《子部書目》、第四部《集部書目》。1978年結合全國古籍善本書目普查,對館藏古籍重新進行整理,並精選善本。1982年從數萬冊古籍中選出60多部地方志分編上架。1983年結合書庫調整,又挑選出13000餘冊古籍分編上架。1984年,對古籍進行清查,建立古籍財産登記賬,並修改補充古籍書目卡片,編出《館藏中州文獻書目》。

200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佈《關於進一步加强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拉開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序幕。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組織、參與收藏單位最多的全國性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首要任務,也是全面開展古籍搶救、保護和利用的基礎。經過我館老一輩古籍工作者對古籍的整理,雖然建立了基本的目録卡片,但是著録的信息較爲簡單,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古籍普查工作開展後,我館在各個方面對普查工作給予支持,古籍部由原來的3人增加到6人,又配置了六臺電腦及兩臺掃描儀,促進我館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有序推進,取得豐碩的工作成果,目前共核查、勘定、登記古籍數據7860條,上報省古籍保護中心,古籍普查著録基本六項的階段性工作結束。在古籍普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比較珍貴的典籍,比如,對我館館藏特色“中州文獻”做了進一步整理,挖掘出了一些珍貴文獻,爲學術研究提供了更爲全面的資料,對我省古籍保護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古籍原生性和再生性的保護刻不容緩,我館積極推動古籍修復室的建立和古籍影印工作,對古籍進行搶救性和再生性保護。

古籍普查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並非衹是簡單地按照著録規則將古籍信息録入電腦而已,每一個古籍編目人員、每一位古籍管理者都清楚地知道,古籍普查人員要有一定的古漢語、歷史學、版本學、計算機應用等相關知識,並把相關知識轉化爲實際工作能力。我館古籍普查工作人員積極鑽研,克服各種疑難,爲科學、規範地完成普查而努力工作,2017年終於圓滿地完成了我館綫裝古籍的普查登記工作。

中華民族的典藏文獻浩如烟海,其數量之豐富、内容之深厚,舉世無雙。這些豐富的典籍不僅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並且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産生了深刻影響,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産。保護好這些古籍,對促進文化傳承、聯絡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新鄉市圖書館

2017年11月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一书,顾名思义,是对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所藏古籍进行普查、登记并汇编成册的成果。它并非一部讲述古籍内容本身的著作,而是记录、整理和呈现这些珍贵文献的一份重要工具书。因此,其简介内容将聚焦于该书的性质、目的、编纂过程、收录范围、价值以及使用指南等方面,而不涉及具体古籍的书目信息。 图书性质与目的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核心性质是一份基础性的文献普查与著录工具。其首要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新乡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的现状,摸清家底。这对于任何一个拥有古籍收藏的公共文化机构而言,都是一项基础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献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的保存、流传、研究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开展系统的普查登记,能够有效地提高古籍的可见度,为古籍的保护、研究、利用提供第一手资料。 具体而言,该目录的编纂旨在实现以下几个层面的目标: 1. 现状摸排与信息梳理: 通过普查,系统地梳理新乡市图书馆所藏古籍的数量、种类、年代、版本、传承流派等基本信息,形成一份详尽的馆藏清单。 2. 资源公开与共享: 将普查登记的成果以目录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使广大研究人员、文化爱好者能够便捷地了解新乡市图书馆的古籍资源,为学术研究和社会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3. 保护与修复依据: 目录中的详细著录信息,如版本、品相、保存状况等,为图书馆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古籍保护和修复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延缓古籍的损毁,延长其生命周期。 4. 学术研究基础: 为学者们提供查找和研究新乡市图书馆古籍的起点,激发新的研究课题,推动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深入发展。 5. 文献传承与意识提升: 通过对古籍的系统整理和展示,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古籍文献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编纂过程与技术细节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诞生,凝聚了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其编纂过程通常会遵循一套规范化的流程,以确保著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 普查前的准备: 制定普查方案: 明确普查的范围(例如,仅限于善本、线装古籍,还是包含部分清末民国时期有价值的文献)、标准、时间表和责任分工。 培训人员: 对参与普查的馆员进行专业的古籍知识、著录规范、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确保大家具备必要的技能。 准备工具: 准备专业的古籍著录表、测量工具、相机、电脑等设备。 2. 现场普查与著录: 逐一清点: 工作人员会深入馆藏深处,对每一件古籍进行清点,确保不遗漏。 审慎著录: 对于每一件古籍,依据一套标准化的著录规则进行信息采集。这通常包括: 基本信息: 题名、卷数、作者、朝代、版本(如抄本、刻本、活字本、稿本、批校本、注疏本等)、字数(若有)。 形制特征: 册数、字数、行数、篇幅、纸质、装帧形式(如线装、册页装、卷轴装等)、尺寸大小。 版本信息: 卷首、卷末、题跋、校勘、序跋、插图、印记(收藏印、鉴藏印)等。 品相状况: 虫蛀、水渍、破损、霉变、书页脱落、字迹模糊等状况的描述。 传承与流派: 若有明显线索,记录其传承脉络或所属学派。 特殊情况: 如有残卷、辑佚、伪托、异文等,需进行特别注明。 信息录入: 将现场采集到的信息录入到专门的数据库或电子表格中。 3. 审核与校对: 内部审核: 由经验丰富的古籍专家或资深馆员对录入的信息进行审核,核对著录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交叉校对: 对比普查记录与实际馆藏,确保无误。 4. 整理与编排: 分类排序: 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如学科、朝代、作者姓氏笔画等)对著录信息进行整理和排序。 目录生成: 最终将整理好的信息按照目录的格式进行编排,形成图书的形式。这可能包括总序、凡例、正文(按分类或顺序排列的著录条目)、附录(如索引、统计数据等)等部分。 收录范围与分类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所收录的古籍,其范围界定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通常,古籍的定义涵盖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通常以纸质为载体、承载古代知识和文化的文献。新乡市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可能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其目录的收录范围可能侧重于: 年代: 主要收录元、明、清等朝代的文献,部分图书馆也可能收录更早期的,或对清末民国时期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也纳入。 形式: 侧重于线装本、刻本、抄本、稿本、影印本、孤本、善本等。 内容: 涵盖经、史、子、集各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学、宗教、地方志、家谱、丛书、奏议、公牍、字书、韵书、方志、地图、绘画、书法等。 版本: 尤其重视版本价值,如宋元刻本、精刻本、著名学者批校本、名家递藏本等。 目录的具体分类方式,将直接影响读者查找的便捷性。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 按学科分类: 如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再细分至子目。 按朝代分类: 如宋代、元代、明代、清代。 按作者姓氏笔画分类: 方便查找特定作者的著作。 按文献类型分类: 如史书、小说、戏曲、诗词、医学典籍、科学著作等。 按版本类型分类: 如刻本、抄本、稿本。 目录的正文部分,每一条著录条目都会详细列出古籍的关键信息,例如: 题名: 准确的古籍书名。 卷数/册数: 完整的卷数或册数。 作者/编纂者: 明确的作者或编纂者姓名及朝代。 版本: 详细的版本信息,如“明嘉靖刻本”、“清乾隆抄本”、“某某先生手稿”等。 著录要点: 对该书的特色、价值、重要性等进行简要的说明,例如“内含重要史料”、“罕见的孤本”、“某某名家批校”等。 其他: 如藏书印记、题跋、校语、插图等重要特征的描述。 价值与意义 《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图书馆自身的宝贵财富,也对社会具有广泛的意义。 1. 学术研究价值: 资源发现: 为学者提供一个系统了解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收藏的窗口,帮助研究者发现未被充分利用的文献资源,激发新的研究方向。 版本考证: 目录中详细的版本信息,为古籍的版本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辨别真伪、厘清传承。 文献整理: 为古籍的点校、整理、校注、影印出版等提供基础数据,推动古籍的深度研究和传播。 学术史研究: 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学者们的学术活动和思想流派。 2. 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保存记录: 目录本身就是一份对珍贵文化遗产的保存记录,它永久地标识了这些文献的存在。 保护策略制定: 详细的品相描述,为图书馆制定针对性的古籍保护和修复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延缓古籍的损毁。 防盗防损: 清晰的著录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也便于在发生遗失或损坏时进行追溯。 3. 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承价值: 普及知识: 向社会公众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人们对古籍的认知度和兴趣。 激发民族自豪感: 了解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公众服务: 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历史、汲取智慧的途径。 4. 图书馆管理价值: 馆藏管理优化: 规范化、系统化的古籍信息,有助于图书馆提升古籍的编目、典藏、流通等管理水平。 资源共享平台: 成为与其他图书馆、研究机构进行文献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决策参考: 为图书馆未来在古籍收购、保护、研究项目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使用指南 对于希望利用《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读者而言,了解其使用方法至关重要。 1. 了解目录结构: 在使用前,请仔细阅读目录的“前言”或“凡例”,了解该书的编纂宗旨、收录范围、著录体例、分类方法以及目录的整体结构。 2. 查找路径: 按学科/朝代/作者查找: 如果您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或目标,可以直接根据目录的分类体系进行查找。 模糊查找: 如果您只知道书名或作者的大致信息,可以先利用目录提供的索引(如有)进行检索。 浏览发现: 如果您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时期感兴趣,也可以通过浏览目录,发现可能感兴趣的文献。 3. 解读著录信息: 题名: 准确识别古籍的书名。 作者/朝代: 确定文献的创作者及其所处时代。 版本: 理解不同版本的含义(如宋刻、明抄、稿本等),这对于考证和研究尤为重要。 著录要点: 关注目录中对古籍特点的简要描述,这可能包含重要的学术线索。 品相: 了解古籍的保存状况,这将影响其研究价值和使用方式(如是否适合公开阅览)。 4. 联系图书馆: 目录提供了古籍的基本信息,但具体的馆藏情况、阅览规定、复制服务等,仍需直接联系新乡市图书馆进行咨询和办理。图书馆的古籍阅览通常有严格的规定,需要预约、登记,并可能需要出示相关证明。 5. 结合其他资源: 目录是古籍资源的第一层入口,结合图书馆的其他数据库(如古籍善本数据库)、学术论文、研究专著等,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相关古籍。 总而言之,《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是一份严谨、专业、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工具书。它不仅是对新乡市图书馆珍贵古籍资源的一次系统梳理与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古籍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这份目录,更多人将有机会了解、接触和研究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智慧与历史记忆的古代典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明代中后期社会阶层流动性的课题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通过科举或商业致富后,如何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我本来指望在一些名人的传记或科举录中寻找答案。偶然翻到这份普查目录,我竟然在其中发现了数本关于“宗祠重修”和“乡贤事略”的族谱类文献的记载。这些书籍通常不被主流史学界重视,但它们恰恰是社会基层动态最直观的反映。目录里对这些族谱的收录细节非常到位,甚至标注了修撰人的具体身份,是地方士绅还是新贵。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地区文化积累的深度,往往体现在这些“边缘”文献之中。通过这些目录条目,我得以窥见那些地方豪族如何通过纂修家谱、编撰地方文献,来巩固自身文化地位的策略。这份目录,无意中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明清乡土社会权力结构转变的后门,其提供的线索比那些正式的官方史料更具人情味和烟火气。

评分

我这次跑来图书馆,主要是为了追溯一个宋代瓷器工艺的民间传说,据说新乡附近有古窑址的线索。翻阅这本《河南省新乡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时,我一开始是抱着找一本“工艺典籍”的心态去扫视的,期待着能找到一些关于制瓷技艺的图录或记载。然而,这份目录的侧重点显然更偏向文史、经史子集等传统学问。虽然直接的“技术手册”没怎么看到,但我注意到里面收录了大量的关于地方风土人情、乡土教育的刻本。这些材料虽然不是直接讲烧窑,但它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实用知识的重视程度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举个例子,目录里有一本记载了清代地方义学教材的条目,光是看书目名称,就能推断出当时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民间对实用技能的追求。这种宏观的文化背景信息,对于理解特定手工艺在当地的生存环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侧面佐证。它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生态系统,而不是孤立地展示某一项技术。

评分

这本册子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古旧,散发着一股子老图书馆特有的,混合着灰尘和墨香的味道。我本来是冲着新乡地区一些地方志的线索来的,想看看能不能淘到一些关于明清时期乡绅活动的零星记载。结果发现,这份目录更像是一张精细的网,把那些平日里藏在深阁,鲜少人问津的“宝贝”都一一罗列了出来。它不像那种印刷精美的现代藏书志,而是带着浓厚的年代感和手工痕迹,笔迹遒劲有力,注释简洁明了,每一个条目背后似乎都凝结着普查人员多少个日夜的辛劳与坚守。虽然我手头上的研究课题并不直接指向这批古籍的全貌,但仅仅是翻阅那些书目的名称,诸如《某氏家谱续编》、《豫北诗钞汇编》之类,就能勾勒出一个地方文脉传承的脉络。尤其是那些只有孤本的条目,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这不仅仅是份清单,更像是一份承载着一个地域文化记忆的“身份证”,其价值远超书目本身所记载的文字内容,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研究的文物。

评分

我这次拜访新乡图书馆,主要是想对华北地区抗战时期的民间救亡组织进行文献梳理。我设想中会找到一些早期报刊或传单的线索。这份古籍普查目录,虽然大部分内容聚焦于更早的年代,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背景音。它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知识的传承从未因朝代更迭而真正中断,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那些刻印的书卷也以某种形式被保护了下来。目录中收录的清代义学、地方书院的藏书记录,与我研究的抗战时期基层教育的断裂与重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目录的严谨性,体现了图书馆人对“保存”这一行为的敬畏之心。这种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梳理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与历史对抗的努力。它让我明白,当我们谈论历史文献的价值时,不仅要看其内容,更要看它是如何从一个时代艰难地过渡到另一个时代的,这份目录,就是这段“过渡期”最忠实的见证者。

评分

说实话,我一个搞文学研究的,对这种偏向档案学的工具书通常敬而远之,总觉得枯燥乏味,不如直接去读那些原汁原味的大部头。但当我看到这个普查目录的排版和细节时,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这份目录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是简单的按时间或著者排序,而是似乎融入了更多的“物理状态”的考量。比如,对破损程度、装帧形式的标注非常详尽,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判断文献存世难易度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实用的“情报”。我正在整理一篇关于晚清小说传播的研究,常常需要分辨哪些是民间刊刻、哪些是士大夫私藏的孤本。目录中那些关于“虫蛀程度极高”或“扉页残缺”的描述,简直就是线索,它们暗示了这本书在历史上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它所经历的坎坷。这份目录就像是古籍的“体检报告”,它告诉你的不只是“有什么”,更是“它现在怎么样了”,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是任何数字化检索系统都无法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