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係河南省新鄉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共收錄該館7868條古籍數據,凡宣統三年以前的寫本、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皆在收錄之列。著錄項目有普查編號、索書號、題名捲數、著 者、版本、冊數、存捲等內容。本目錄後附書名筆畫索引,方便讀者使用。
新鄉市圖書館始建於1928年3月,現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國傢二級圖書館。該館以曆史文獻為主要館藏特色,藏有近20萬冊綫裝古籍,其中善本有760餘種。
《河南省新鄉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編委會1
《河南省新鄉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前言1
410000-2206-0000001至0007860(古籍普查登記編號)1
書名筆畫字頭索引371
書名筆畫索引387
新鄉市圖書館的前身是中山圖書館,創建於1928年。1935年,更名爲河朔圖書館。1949年平原省成立,又更名爲平原省圖書館。1953年平原省撤銷建製,改名爲新鄉市圖書館。新鄉市圖書館組建時,從平原省圖書館接收瞭14萬冊古舊綫裝書,奠定瞭古籍收藏基礎。在此基礎上陸續徵集、收購、外齣重點采購,館藏古籍逐年增加,截至1988年底,館藏古舊綫裝書已達20萬冊,形成瞭以古代文獻典籍爲主的館藏特點。
我館藏有極其珍貴的善本書共760餘種20800餘冊,其中有不少是稀有版本。目前已有141部古籍善本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讀易大旨》等10部古籍入選《國傢珍貴古籍名録》。2009年5月,新鄉市圖書館被國務院命名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成爲河南省第一傢獲此殊榮的地市級圖書館。
我館古籍編目由來已久。1955年,組織專人對館藏古籍進行整理。用“四庫法”進行分編,並采用書名音序進行排列。1957年,編印齣館藏古籍目録第一部《叢書子目書目》。1959年,編印齣第二部《史部書目》。1963年,編印齣第三部《子部書目》、第四部《集部書目》。1978年結閤全國古籍善本書目普查,對館藏古籍重新進行整理,並精選善本。1982年從數萬冊古籍中選齣60多部地方誌分編上架。1983年結閤書庫調整,又挑選齣13000餘冊古籍分編上架。1984年,對古籍進行清查,建立古籍財産登記賬,並修改補充古籍書目卡片,編齣《館藏中州文獻書目》。
200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頒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拉開瞭“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序幕。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組織、參與收藏單位最多的全國性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首要任務,也是全麵開展古籍搶救、保護和利用的基礎。經過我館老一輩古籍工作者對古籍的整理,雖然建立瞭基本的目録卡片,但是著録的信息較爲簡單,無法滿足現在的需求。古籍普查工作開展後,我館在各個方麵對普查工作給予支持,古籍部由原來的3人增加到6人,又配置瞭六臺電腦及兩臺掃描儀,促進我館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有序推進,取得豐碩的工作成果,目前共核查、勘定、登記古籍數據7860條,上報省古籍保護中心,古籍普查著録基本六項的階段性工作結束。在古籍普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瞭很多比較珍貴的典籍,比如,對我館館藏特色“中州文獻”做瞭進一步整理,挖掘齣瞭一些珍貴文獻,爲學術研究提供瞭更爲全麵的資料,對我省古籍保護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古籍原生性和再生性的保護刻不容緩,我館積極推動古籍修復室的建立和古籍影印工作,對古籍進行搶救性和再生性保護。
古籍普查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並非衹是簡單地按照著録規則將古籍信息録入電腦而已,每一個古籍編目人員、每一位古籍管理者都清楚地知道,古籍普查人員要有一定的古漢語、歷史學、版本學、計算機應用等相關知識,並把相關知識轉化爲實際工作能力。我館古籍普查工作人員積極鑽研,剋服各種疑難,爲科學、規範地完成普查而努力工作,2017年終於圓滿地完成瞭我館綫裝古籍的普查登記工作。
中華民族的典藏文獻浩如煙海,其數量之豐富、內容之深厚,舉世無雙。這些豐富的典籍不僅承載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並且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産生瞭深刻影響,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産。保護好這些古籍,對促進文化傳承、聯絡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傢統一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新鄉市圖書館
2017年11月
我這次跑來圖書館,主要是為瞭追溯一個宋代瓷器工藝的民間傳說,據說新鄉附近有古窯址的綫索。翻閱這本《河南省新鄉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時,我一開始是抱著找一本“工藝典籍”的心態去掃視的,期待著能找到一些關於製瓷技藝的圖錄或記載。然而,這份目錄的側重點顯然更偏嚮文史、經史子集等傳統學問。雖然直接的“技術手冊”沒怎麼看到,但我注意到裏麵收錄瞭大量的關於地方風土人情、鄉土教育的刻本。這些材料雖然不是直接講燒窯,但它間接反映瞭當時社會對實用知識的重視程度和文化傳播的載體。舉個例子,目錄裏有一本記載瞭清代地方義學教材的條目,光是看書目名稱,就能推斷齣當時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民間對實用技能的追求。這種宏觀的文化背景信息,對於理解特定手工藝在當地的生存環境,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側麵佐證。它的價值在於構建瞭一個更廣闊的文化生態係統,而不是孤立地展示某一項技術。
评分這本冊子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很古舊,散發著一股子老圖書館特有的,混閤著灰塵和墨香的味道。我本來是衝著新鄉地區一些地方誌的綫索來的,想看看能不能淘到一些關於明清時期鄉紳活動的零星記載。結果發現,這份目錄更像是一張精細的網,把那些平日裏藏在深閣,鮮少人問津的“寶貝”都一一羅列瞭齣來。它不像那種印刷精美的現代藏書誌,而是帶著濃厚的年代感和手工痕跡,筆跡遒勁有力,注釋簡潔明瞭,每一個條目背後似乎都凝結著普查人員多少個日夜的辛勞與堅守。雖然我手頭上的研究課題並不直接指嚮這批古籍的全貌,但僅僅是翻閱那些書目的名稱,諸如《某氏傢譜續編》、《豫北詩鈔匯編》之類,就能勾勒齣一個地方文脈傳承的脈絡。尤其是那些隻有孤本的條目,讀起來讓人心頭一緊,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溫度。這不僅僅是份清單,更像是一份承載著一個地域文化記憶的“身份證”,其價值遠超書目本身所記載的文字內容,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研究的文物。
评分說實話,我一個搞文學研究的,對這種偏嚮檔案學的工具書通常敬而遠之,總覺得枯燥乏味,不如直接去讀那些原汁原味的大部頭。但當我看到這個普查目錄的排版和細節時,我的看法徹底改變瞭。這份目錄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是簡單的按時間或著者排序,而是似乎融入瞭更多的“物理狀態”的考量。比如,對破損程度、裝幀形式的標注非常詳盡,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判斷文獻存世難易度的研究者來說,是極其實用的“情報”。我正在整理一篇關於晚清小說傳播的研究,常常需要分辨哪些是民間刊刻、哪些是士大夫私藏的孤本。目錄中那些關於“蟲蛀程度極高”或“扉頁殘缺”的描述,簡直就是綫索,它們暗示瞭這本書在曆史上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以及它所經曆的坎坷。這份目錄就像是古籍的“體檢報告”,它告訴你的不隻是“有什麼”,更是“它現在怎麼樣瞭”,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是任何數字化檢索係統都無法替代的。
评分我這次拜訪新鄉圖書館,主要是想對華北地區抗戰時期的民間救亡組織進行文獻梳理。我設想中會找到一些早期報刊或傳單的綫索。這份古籍普查目錄,雖然大部分內容聚焦於更早的年代,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構成瞭一種無聲的背景音。它讓我清晰地感受到,在這片土地上,知識的傳承從未因朝代更迭而真正中斷,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那些刻印的書捲也以某種形式被保護瞭下來。目錄中收錄的清代義學、地方書院的藏書記錄,與我研究的抗戰時期基層教育的斷裂與重建形成瞭強烈的對比。目錄的嚴謹性,體現瞭圖書館人對“保存”這一行為的敬畏之心。這種對文化遺産的係統性梳理和記錄,本身就是一種與曆史對抗的努力。它讓我明白,當我們談論曆史文獻的價值時,不僅要看其內容,更要看它是如何從一個時代艱難地過渡到另一個時代的,這份目錄,就是這段“過渡期”最忠實的見證者。
评分我對明代中後期社會階層流動性的課題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通過科舉或商業緻富後,如何尋求文化身份認同的過程。我本來指望在一些名人的傳記或科舉錄中尋找答案。偶然翻到這份普查目錄,我竟然在其中發現瞭數本關於“宗祠重修”和“鄉賢事略”的族譜類文獻的記載。這些書籍通常不被主流史學界重視,但它們恰恰是社會基層動態最直觀的反映。目錄裏對這些族譜的收錄細節非常到位,甚至標注瞭修撰人的具體身份,是地方士紳還是新貴。這讓我意識到,一個地區文化積纍的深度,往往體現在這些“邊緣”文獻之中。通過這些目錄條目,我得以窺見那些地方豪族如何通過纂修傢譜、編撰地方文獻,來鞏固自身文化地位的策略。這份目錄,無意中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明清鄉土社會權力結構轉變的後門,其提供的綫索比那些正式的官方史料更具人情味和煙火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