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

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丽安 著
图书标签:
  • 朱家骅
  • 学术思想
  • 教育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学术研究
  • 教育改革
  • 史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近代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7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9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628
字数:5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首次对朱家骅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做出系统评述的论著。作者查阅了朱家骅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国史馆”等数处档案,参考各种已出版的相关文集、书信、日记、传记、回忆录、年谱和研究著作,搜集材料之丰富,几乎穷尽了海峡两岸相关的原始档案材料和相关研究文献。书中以时为序,特别着重朱家骅在中研院制度化及国家学院体制化等方面,层层递进,自成逻辑,充分发掘、利用大量一手档案文献资料,从而保证了其论证的可靠性。

作者简介

黄丽安,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目录

序 一【欧阳哲生】/Ⅰ
序 二【黄克武】/Ⅰ
绪 论/1
第一章 学术事业能量之养成(1893~1926)/23
  第一节 教育学成/23
  第二节 教育学术网络之铺成/46
  第三节 党政能量之蓄积/56
  本章小结/84
第二章 整顿中山大学(1926~1930)/89
  第一节 朱家骅的学术观与学术理想/90
  第二节 整顿学风与革新体制/104
  第三节 以培育人才为中心思想革新课程/146
  第四节 学术研究环境之创造与风气之养成/157
  本章小结/178
第三章 朱家骅与创建时期的中研院(1927~1938)/187
  第一节 中研院的创立及其初基之奠定/188
  第二节 中研院草创阶段朱家骅的贡献/213
  第三节 继任总干事/222
  本章小结/238
第四章 抗战时期守成不易(1940~1945)/249
  第一节 出任中研院代理院长/249
  第二节 守成与开创兼具的治院方针/282
  第三节 中研院的燃眉之急/304
  第四节 困境中求发展/316
  本章小结/340
第五章 战后国家学院理想之逐步推进(1946~1949)/357
  第一节 战后学术建国之理想/358
  第二节 国家学院理想之逐步推进/366
  第三节 中研院的留离/406
  本章小结/428
第六章 在台重建学术研究中心之努力(1949~1957)/432
  第一节 力求稳固已有基础之困难/433
  第二节 学术研究事业与组织体制之恢复/462
  第三节 奠定台湾学术研究基础/485
  本章小结/499
结 语/507
主要参考文献/529
索 引/582
后 记/596

前言/序言

序  一

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作为民国时期最高科学研究机关,在其创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曾经聚集了中国学术界的一批精英人物:蔡元培、胡适、杨杏佛、丁文江、傅斯年、赵元任、陈寅恪、任鸿隽、李四光、竺可桢、丁燮林、萨本栋、周仁、唐钺、汪敬熙……他们借鉴近代西方的科学制度,先后创设了历史语言、地质、天文、气象、物理、化学、工学、社会科学所、心理学、动植物诸所。1930~1940年代,在社会动荡、国家分裂、日寇入侵的艰难条件下,中研院同人本着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怀抱振兴中华学术的历史使命,孜孜追求学术,挑起了复兴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重任。中研院作为国家体制化的科学研究机关在人们心目中亦成为学术独立、科学典范的象征。
与中研院纯然的学术品貌不同,朱家骅的个人经历相对复杂。他不但在教育学术领域出任过国立北京大学德文系主任兼地质系、史学系教授,国立中山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与地质系主任、校长,两广地质调查研究所所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理院长等职;而且担任过诸多党政要职,如教育部长、交通部长、浙江省主席、行政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兼秘书长、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三民主义青年团干事会之常务干事兼代书记长等。其任职之多、跨行之广,可能在同代学人中无出其右者。朱家骅复杂的人生旅程,一方面表现了他本人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和干练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与执政的国民党有着深厚的人脉关系,他是国民党权力核心圈的人物之一。凭借自己在各方面具备的优越条件,1940年蔡元培病逝后,朱家骅参与角逐中研院院长候选人,顺理成章地成为蔡元培的继任人。
朱家骅与中央研究院的关系既长且深。从中研院初创时他被聘任为筹备委员与地质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到被选为中研院评议会评议员,再到蔡元培聘任其为总干事,最后到担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1940~1957),朱家骅为中研院的建设可谓倾注了极大的心血。担任中研院代理院长是他一生任职最长的一个领导职务,也是历任中研院院长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为维持中研院的发展,朱家骅在抗日战争中艰难支撑危局,继续拓展中研院的事业;在国共内战的硝烟中排除各种干扰,创设院士会;1950年代完成中研院新的布局,在台湾重建学术研究中心。可以说,朱家骅对中研院的发展承先启后、至关重要。不过,与大家将焦聚对准蔡元培不同,对朱家骅与中研院关系的研究却相对冷寞,海峡两岸相关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其中的原因固然一言难尽,但由此可见,研究“朱家骅与中央研究院”的关系,只要把握得当,应是一项既具历史价值、又有学术含量的课题。
黄丽安2002年秋来北京大学求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当初与她商量博士论文选题时,考虑以“朱家骅学术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为选题。其缘由有二:一是这是一个基本上无人涉及的问题;二是在台北中研院保有朱家骅档案,鲜见人利用。基于这两点理由,尽管起初开题时存有不同意见,我鼓励黄丽安选择这一课题。在北大的六年,黄丽安一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与大陆同学和睦相处,积极融入北大学术圈子,给我的学生群体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一方面一头扎进自己的学业,冬去春来,图书馆、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每天如此,年复一年。北大历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时间,最初规定是三年,后来延长到四年,事实上许多博士生的学习时间多至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里自然蕴含着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比一般学校更高。这样长的学习时间和较高的学业要求,确实为国内其他大学所少见。正因为如此,在北大历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对每一位博士生来说都是一场艰苦的磨砺。为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黄丽安自动地一延再延,克服诸种困难,表现了顽强的求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她最后交出了满意的博士论文,在答辩时获得评委的高度认可。这对她来说,可以想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朱家骅学术思想及其实践》就是黄丽安以她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的一本专著。该著在材料方面,作者查阅了朱家骅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台湾国史馆等数处档案,参考已出的中研院年度总报告和各种已出版的相关文集、书信、日记、传记、回忆录、年谱和研究著作,搜集材料之丰富,几乎穷尽了海峡两岸相关的原始档案材料和研究文献,这是该书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值得肯定之处。在结构方面,全书按时序主要对朱家骅早期学术能量之养成(1893~1926),朱家骅整顿中山大学(1926~1930)、朱家骅与中研院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关系(1928~1937、1940~1945、1946~1949、1949~1957)做了清晰的梳理,同时对1928~1957年中研院这四十年的历史作了系统的清理,从而大大充实了中研院前期历史的研究。无论是从中研院院史来看,还是从朱家骅个案研究来说,该书都有其独立的学术价值和特殊的文献价值。该书是黄丽安在北大的学习成果,某种程度上它也表现了北大历史学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朴学之风。
黄丽安已于今年4月9日不幸辞世,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她最牵挂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全书的后记,实是她向大家最后的告别词,一一细细交代,给人淡定从容之感。她因病魔缠身,身体不支,书稿未修改完就倒下了,真正是以身殉学!作为她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闻此哀讯,不胜悲痛。此书的出版,我想是对逝者的最大慰藉,也是对我们生者的一次鞭策。丽安的音容笑貌和乐此不疲、匆忙奔走两岸的身影将长驻我心!

欧阳哲生
于京西水清木华园
2017年11月12日


序  二

2017年4月初,黄丽安博士透过网络跟我即时通信。她表示现在还住在医院,情况时好时坏,“十二月摔伤至今尚未痊愈”,“几乎每天发烧,极为不舒服”,而且前景不太乐观,医生已经和她讨论安宁病房的事情了。接着她又告诉我两件事:第一件是她在中研院博士后阶段在我指导下所做的科研成果《朱家骅中研院书信选》已经校对完成;另一件是她希望我为她即将出版、由博士论文改写的新书《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写一个序。她还开玩笑地表示当我序写好之时,“那时我也不知道在哪里”。不久她就离开了人世。我为她的辞世感到十分悲伤,也希望借着这一篇序言完成她生前未了的一个心愿。
我与黄丽安博士认识大约是十多年前她在北大历史学系跟欧阳哲生兄攻读博士学位之时。不记得是2004年还是2005年,那一年我与张朋园先生去北京开会,张先生约了丽安出来陪我们四处走走,又一起吃饭、看戏(我还记得我们在王府井剧场看的是曹禺的《雷雨》)。她也告诉我她正在撰写有关朱家骅的博士论文。后来她返回台北之时,常到南港来看张先生与我。2008年她自北大毕业,先在南台湾的屏东担任教职,后来申请中研院的博士后。2013~2014年在中研院随我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在这两年期间,她一边修改博士论文,一边也在近史所档案馆看中研院档案,并抄录朱家骅档。我建议她集中整理朱家骅与中研院学人之间的通信,将每一封信誊录、打字,以备日后出版。在整理朱家骅书信之时她常常和我一起讨论信件内容,我们一起解决了一些难字的辨识与诠释问题。此即上文所提到的《朱家骅中研院书信选》。我也希望此一史料将来有机会能够问世。2012~2013年时,她参加了我主持的“蒋中正与1950年代台湾”共同研究计划。丽安在此项计划中发表了《1950年代蒋中正发展科学之政策研究》,以1949年迁台至1959年“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创设为重心,探讨蒋中正在台湾发展科学之政策。此文后来收入我主编的《重起炉灶:蒋中正与1950年代的台湾》(2013)一书。
黄丽安的博士论文《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曾获得2010年台北“国史馆”的国史研究奖助。当时此一奖项规定书稿长度不得超过25万字,因此丽安将博士论文之中与中研院相关的部分抽出来,出版了《朱家骅与中央研究院》(2010)一书。全书依时间段落,分别处理1928~1957年朱家骅与中研院的关系。然而因为字数上的限制,许多部分必须割爱。此次出版约四十万字的《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版本,由此可以全面了解丽安对朱家骅的研究。
这一本书是学界中第一本广泛利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朱家骅档案”所撰写完成的有关朱家骅的一本专书。作者将朱家骅定位为学官两栖的“参政型知识分子”。他一方面拥有德国的博士学位,担任过大学教授,后来转任党政要职。不过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学术、文化与教育事业方面,尤其集中在担任中研院代理院长之时。因此丽安强调本书主旨是以朱家骅的个案探究民国时期“参政型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学术转型的贡献与影响。朱家骅的角色尤其表现在调和学术与政治之间,建立学术共同体、坚持学术自由以达到学术救国。
朱家骅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位关键人物,透过他的一生可以解开许多近代史的谜题。我相信所有处理民国时期党政关系、学人从政、学术发展之议题的学者都会从此书之中得到许多重要的讯息。丽安的学术生命虽然短暂,但我坚信此书所发出的学术光芒,将永存于世。

黄克武
2017年11月10日
《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图书简介 《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一书,以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全景式地呈现了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朱家骅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朱家骅个人经历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着眼于其贯穿一生的核心价值——学术理想,并深入剖析了这一理想如何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通过其多方面的实践而得以体现和发展。 本书的叙述始于朱家骅的青少年时期,追溯了他早年接受新式教育的经历,以及由此萌发的对科学救国的深切渴望。在德国求学期间,朱家骅接触到了当时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学术训练,这为他日后在物理学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对学术研究的纯粹追求和对科学精神的崇尚。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德国的学业成就,以及回国后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早期探索。 本书的重点篇章集中于朱家骅在中国近代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关键作用。他不仅是多所著名高校的创建者和管理者,更是教育改革的积极推动者。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在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重要职务期间,如何秉持“通才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的理念,致力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从校园建设、学科设置,到师资引进、学术研究的鼓励,再到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评价。特别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朱家骅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保护和发展高等教育,维护学术的独立与尊严,更是本书着力展现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研究领域,《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着重探讨了朱家骅作为一位物理学家的成就,以及他对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发展的贡献。书中梳理了他早期的科学研究成果,并着重分析了他作为科技政策制定者和领导者,如何规划和推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他对于发展中国自己的工业科技、建立科研机构、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所提出的前瞻性设想和付诸的实践,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示。本书也探讨了他作为“原子能”概念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如何预见到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 本书另一条重要的线索是朱家骅在推动中国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方面的贡献。他深知闭门造车难以实现真正的学术进步,因此积极倡导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书中详细记载了他作为中国科学界代表,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经历。他与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建立的深厚友谊,以及为促进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所做的努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和教育家的远见卓识。 《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也深入剖析了朱家骅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和艰难抉择。作为一个身处时代漩涡中心的人物,他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政治的风云变幻。书中坦诚地讨论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在维护学术独立和追求教育理想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原则。本书并非简单地歌颂,而是力求客观地呈现其个人选择与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其学术理想在现实政治中的复杂实践。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朱家骅在文化传承和国家建设方面的角色。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有识之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将其融入到现代教育的理念中。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初期的相关工作,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担当。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孤立地看待朱家骅的个人成就,而是将其置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科学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对朱家骅学术理想的追溯,本书折射出的是一代知识分子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如何以科学、教育为载体,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其学术理想,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和追求,更是对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深切期盼。 本书在材料运用上,广泛搜集了朱家骅先生的亲笔书信、日记、讲话稿、政府文件、学校档案以及相关学者的回忆录等一手资料,并结合了大量的二手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史料翔实,论证严谨。语言风格上,本书力求朴实、客观,避免空泛的溢美之词,而是通过细致的史实还原和深入的理性分析,展现朱家骅先生人格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总而言之,《朱家骅学术理想及其实践》是一部内容丰富、视角独特的学术著作。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二十世纪中国重要知识分子群体的窗口,揭示了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一群心怀学术理想的教育家和科学家如何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中国的科学、教育和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不仅是对朱家骅先生个人学术生涯的全面梳理,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次深刻回溯和生动展现,对于理解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知识分子的角色与担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位杰出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以其独特的学术追求和实践,为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著作,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触摸到了一个时代的脉搏。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行文之间,逻辑之严密,论证之充分,让人不得不佩服。尤其是在梳理学术思想的演变脉络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记得其中一章对某个具体理论框架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每一个论点都有充分的史料支撑,引用的文献之广博,涵盖了从早期手稿到近现代研究的各个维度。读完之后,我对这个领域的基础认知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很多之前模糊的概念,此刻都变得清晰起来,犹如拨云见日。那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贯穿始终,让人感到一种由衷的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微观史,展示了一位学者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并发展其核心理念的艰辛历程。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近乎朴素的真诚感。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贴近口语化,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学术“黑话”,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较为顺畅地进入作者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作者在描述具体实践环节时,那种亲历者的视角,让文字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对于某些关键决策的背景分析,细致入微,仿佛带着读者一同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去感受当时的困境与抉择。这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拒人千里之外,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读到某些感人至深的片段,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案头伏案疾书时的神情,那种对学术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投入,通过文字的力量,真实地传递了过来,让人深受感染和鼓舞。

评分

从宏观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巧妙地将主题和思想脉络进行交织对比,使得不同时期的思想火花得以相互映照,产生出更深层次的张力与对话。这种跳跃式的结构安排,对于理解“理想”与“实践”之间永恒的张力关系,有着极大的启发性。我发现,作者在论述一个抽象的概念时,总会习惯性地将其放置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土壤中进行考察,这使得理论的阐述避免了空泛的玄学化倾向,变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读到中后期,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正在跟随一位智者进行长谈,他不仅向我展示了知识的疆域,更重要的是,他教导了我如何去思考知识的边界与可能性。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算低,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消化那些密集的信息和复杂的论证链条。然而,一旦你适应了作者的节奏,随之而来的回报是丰厚的。它不是那种消遣性的读物,而是能够真正触及你思想深处,引发自我审视的重量级作品。书中对于某些哲学思辨的探讨,精妙绝伦,触及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持。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精神的马拉松,考验着耐力,但也最终让人品尝到坚持后的甘甜。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久久萦绕的,不是具体的条目,而是一种被塑造和提升的思维高度,这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纸张的质感极佳,墨色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附带的那些珍贵图片和手稿影印件,为理解核心内容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觉佐证。这些图像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想必耗费了作者巨大的心血。它们不仅仅是作为点缀,而是深度嵌入到论述结构之中,常常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能够瞬间打通理解上的障碍。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系统上的处理,详尽而规范,每一个引文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规范性。这使得本书在作为深度研究参考的同时,也具备了作为案头工具书的实用价值,方便读者随时查阅和印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