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张文宏教授及其合作者长达10余年沉浸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论与方法及其经验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不仅系统评述了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及研究方法在西方和中国大陆的发展脉络、未来趋势,而且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中国职业流动、职业资源配置、城乡居民社会支持网、阶层地位网络区隔与分化的实证研究中,研究发现对于与西方经典理论的对话和交流、推动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的本土化具有积极作用。
张文宏, 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分别获南开大学哲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上海大学从事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市新移民等问题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分层流动的和谐互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Social Networks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为《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
目录
第一章当代社会网络研究述评(1)
一社会网研究在欧美的形成和发展(1)
二社会网的研究方法(9)
三几个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案例(12)
四简短的评论(15)
第二章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17)
一社会资本概念的不同界定(17)
二社会资本的分析层次(28)
三社会资本的概念化和测量指标(31)
四社会资本理论的局限性(34)
五结语(36)
第三章下岗与再就业过程中的社会网络机制(38)
一研究问题(38)
二文献评述(39)
三研究设计与资料的收集方式(62)
四下岗与再就业的基本状况(64)
五结论与讨论(94)
第四章城市劳动力的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100)
一社会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作用(101)
二研究设计(105)
三社会网络在职业流动中作用的动态分析(106)
四流动者和关系人结构地位的动态分析(111)
2 社会网络、职业流动与劳动力市场五结论和探讨(117)
第五章社会网络资源在职业配置中的作用(119)
一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的职业流动者(121)
二求职效率与目标收入分析(124)
三职业流动去向的分析(128)
四劳动力与职业的吻合程度的分析(133)
五结论与讨论(135)
第六章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阶层构成(139)
一研究主题与文献回顾(139)
二研究架构、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143)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147)
四结论与讨论(152)
第七章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阶层差异(155)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评述(155)
二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157)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161)
四结论与讨论(165)
第八章阶层地位对城市居民社会网络性质的影响(172)
一文献检讨与研究问题(172)
二研究设计、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174)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176)
四结论与讨论(182)
第九章城乡居民社会支持网的比较研究(186)
一导论(186)
二研究方法(188)
三研究发现(191)
四讨论(199)
第十章农村居民的社会网(204)
一社会网研究回顾及其在当代社会学中的地位(204)
二研究方法(206)
三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209)
目录 3四结论与讨论(215)
附录1天津下岗职工访谈资料(221)
附录2天津市下岗职工的贫困现状和脱贫举措分析(281)
参考文献(296)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简洁的几何图形,给人一种既专业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非常适合学术专著的定位。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触感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最值得称赞的是其排版布局,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字间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理论概念和数据图表得以清晰呈现。尤其是那些关于复杂关系模型的图示,设计者在保证信息密度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和线条的区分,使得原本抽象的结构变得直观许多。书中大量引用的案例和统计数据,其表格和图表的制作也极为精良,无论是清晰度还是信息的完整性都达到了专业水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和出版社在学术出版规范上所下的苦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值得细读的作品,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略有涉猎的读者,我特别关注这本书在理论框架构建上的严谨性与创新性。作者在开篇部分对既有研究的梳理非常到位,特别是对“社会资本”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理论流派中的解读差异,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辨析。这种对理论源流的追溯,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欣赏作者没有固步自封于单一的解释模型,而是积极地引入了多层次分析的视角,试图在个体能动性与宏观结构约束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书中对一些关键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也颇具匠心,显示出作者在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测量指标时的细致考量。虽然有些模型的假设条件相对严格,但这正是保证研究精确性的必要前提。总体而言,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审慎和思辨深度,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努力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机制,这对希望进行更精深学术研究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
评分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对实证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展现出的高超技巧。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相关性分析,而是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时间序列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这使得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大大增强。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网络嵌入性”对“晋升速度”影响的检验部分,作者通过巧妙地构建网络密度和中心性指标,并结合面板数据的优势,有效控制了潜在的遗漏变量偏误。分析结果的呈现方式也十分清晰,除了常规的统计检验结果外,作者还辅以大量的可视化解释,比如某类职业群体的网络结构演变图,这些图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叙事张力,使得原本枯燥的统计数字变得鲜活起来。尽管部分计量模型的解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统计学背景,但作者在脚注或附录中对模型选择的理由解释得相当详尽,体现了高度的学术透明度,这对于希望学习高级分析方法的读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如果以一名关注政策应用的研究者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政策启示价值是相当显著的。作者在最后一章对研究发现的总结,并非简单地罗列结论,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发现对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公平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例如,书中关于“弱连接”在特定高流动性职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论证,立刻让人联想到如何在职业指导和人才引进政策中优化对“外部信息获取渠道”的扶持。行文的语调在最后的总结部分,从严谨的学术描述转向了更为积极的政策建言色彩,但又始终保持着基于证据的审慎。这种从“是什么”到“应该怎么办”的自然过渡,使得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它清晰地指出了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症结所在,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有数据支撑的干预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学术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选择和地域覆盖范围,令我印象尤为深刻,它成功地超越了以往研究中常见的局限于单一行业或单一发达城市的窠臼。作者似乎费了大量心血去搜集和整合来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行业背景的职业群体的案例数据,这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和外延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新兴技术行业与传统制造业在劳动力市场流动模式上的对比分析,这种跨领域的比较视角,揭示了技术变迁对社会结构重塑的复杂路径依赖。通过这些鲜活的、来自不同社会情境的个案,读者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理论模型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和变形的。这种广博的视野,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象牙塔内的理论探讨,更像是连接了宏大理论与微观实践的一座坚固桥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