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被看作中国近代了不起的大教育家。从本书中,我们有幸能看到他在北大和教育部时期的文字和演讲,看到真实的蔡先生并非某个完美计划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而是在种种困难的情形下改革北大,转变中国教育与学术风气,“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梁漱溟先生语)。显示出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梁漱溟先生曾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本书共收录了蔡元培先生的作品和讲稿43篇。分为北大改革篇、学生篇、教育理念篇、文化篇、世界观篇、生平篇6个篇目,从各个侧面来呈现蔡元培先生开风气之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毕生倡导科学民主,注重美育。历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及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长,为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16年12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创了北大“学术自由”之风,为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在‘大’字上又加了一个‘zui’字,因为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冯友兰
蔡先生自身就是一本大书,如果我们要了解北大、理解北大精神的魅力,如果我们要了解大学、思考“何为大学,大学何为”的问题,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北京大学校长 林建华
北大改革篇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国立北京大学校旗图说
大学改制之事实及理由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之演说
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致辞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北京大学一九二二年开学日演说词
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
?欢迎会演说词
在北京大学平民夜校开学日的演说
北京大学民国十四年哲学系级友会纪念刊题词
《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序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学生篇
对于学生的希望
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
读书与救国
怎样才配称做现代学生
教育理念篇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中国大学四周年纪念演说词
在南开学校敬业励学演说三会联合讲演会上的演说词
在保定育德学校演说
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序
科学之修养
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与社会》
?杂志社讲演词
教育独立议
《社会学方法论》序
大学教育
我的读书经验
关于读经问题
文化篇
文明之消化
《学风》杂志发刊词
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
东西文化结合
杜威六十岁生日晚餐会致词
世界观篇
世界观与人生观
洪水与猛兽
劳工神圣
义务与权利
美育
以美育代宗教说
美育与人生
生平篇
传略(上)
传略(下)
后记
教育独立议
(1922年3月)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例如,鼓励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今日的政党,往往有此等政策,若参入教育,便是大害。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中国古书说:“一年之计树谷;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可见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政党不能掌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
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因为后人凭着前人的成绩,更加一番功夫,自然更进一步。教会是保守的:无论什么样尊重科学,一到《圣经》的成语,便绝对不许批评,便是加了一个限制。教育是公同的:英国的学生,可以读阿拉伯人所作的文学,印度的学生,可以用德国人所造的仪器,都没有什么界限。教会是差别的:基督教与回教不同;回教又与佛教不同。不但这样,基督教里面,天主教与耶稣教又不同。不但这样,耶稣教里面,又有长老会、浸礼会、美以美会,等等派别的不同。彼此谁真谁伪,永远没有定论,只好让成年的人自由选择。所以各国宪法中,都有“信仰自由”一条。若是把教育权交与教会,便恐不能绝对自由。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教会以外。
但是,什么样可以实行超然的教育呢?鄙人拟一个办法如下。
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大学里面,一区以内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如通信教授、演讲团、体育会、图书馆、博物院、音乐、演剧、影戏……与其他成年教育、盲哑教育等等,都由大学办理。
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
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
教育部,专办理高等教育会议所议决事务之关系于中央政府者,及其他全国教育统计与报告等事,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
大学中不必设神学科,但于哲学科中设宗教史、比较宗教学等。
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
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各区教育经费,都从本区中抽税充用。较为贫乏的区,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后,得由中央政府拨国家税补助。
注:
分大学区与大学兼办中小学校的事,用法国制。
大学可包括各种专门学术,不必如法、德等国别设高等专门学校,用美国制。
大学兼任社会教育,用美国制。
大学校长,由教授公举,用德国制。
大学不设神学科,学校不得宣传教义,与教士不得参与教育,均用法国制。瑞士亦已提议。
抽教育税,用美国制。
(据蔡元培手稿)
守正创新,引领未来
北京大学校长 林建华
蔡元培先生出生于1868年1月11日,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1916年12月26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为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学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正是因为蔡先生注重学术研究,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从而奠定了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北大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这本“大家小书”《大学教育》,主旨就是守正创新,引领未来。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对于当代的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01年,北京大学启动以蔡元培先生命名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元培计划;2007年,元培学院正式成立。16年来,元培学院始终积极稳妥地推进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元培学院是北京大学实行教学改革的“尖刀班”,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在北大的教学制度、教育方式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这个成就不仅体现在元培学院本身的发展上,也体现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改革成就上。教育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仍然在路上。让我们共同纪念元培校长,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北大办得更好,为中国和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只有转变发展模式,大胆地、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子,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站到世界最前沿。审视当下,知识、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渗透空前紧密,大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影响同样空前紧密。在这个高度竞争、机遇无限、跨越发展的时代,北京大学应当如何回应时代需求、承担时代责任?
首先,北大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青年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培养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要有清晰的价值导向,明确大学是培养人和实践人类创造的场所,必须严守学术独立和学术尊严,坚持和追求真理。
第二,作为中国基础最雄厚、思想最活跃的大学之一,北大要致力于基本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努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杰出贡献。
第三,北大应当继续担负起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带头推进综合改革,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出重要探索,努力营造更加宽松和谐的学术和文化氛围,真正使北大成为世人向往和敬仰的学术殿堂,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重塑大学的公信与尊严。
我们把以上这些使命,凝练为“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所谓“守正”,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和坚守大学的传统尤其是北京大学创办百余年来的光荣传统,正道而行、弘扬正气,重塑大学的公信与尊严;所谓“创新”,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全面深化大学综合改革,始终挺立时代潮头。所谓“引领未来”,就是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的全局,突出自身的主动性与首创性,积极推动改造现实和开创未来。
当然,要完成这样的使命,还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模式。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科学和高等教育事业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照着发达国家的样子来摸索自己的道路,发展模式一直未能摆脱“跟踪模仿”的定势。人家走了弯路,我们也跟着走了弯路,人家的那一套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的情况,但我们也搬过来用了。今天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只有转变发展模式,大胆地、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子,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站到世界最前沿。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京大学应以创新发展为方向指引,努力摆脱原来的以“跟踪模仿”为主的发展模式,实现大胆跨越、后来居上、前沿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大考察时特别强调,要“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于北京大学而言,就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服务、支撑和引领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脚踏实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道路。
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思想理念一直传承到现在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美国哲学家杜威对蔡元培先生的评价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我们今天纪念蔡元培先生,是为了弘扬元培精神。今天的北大比起100年前,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进步;我们更加要铭记蔡先生的教诲,北大人要有志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真正把北大办成引领中国未来的伟大的大学。
蔡先生自身就是一本大书。如果我们要了解北大、理解北大精神的魅力,如果我们要了解大学、思考“何为大学,大学何为”的问题,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我希望广大学子通过读这本书,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蔡先生一向把培养“完全人格”作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我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读读这本书,把蔡先生的思想作为当代大学教育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基础和参照。
*为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将蔡元培先生有关教育思想的43篇文稿结集出版为《大学教育》,谨以此书献给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封面那种复古的油画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充满求知欲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非常考究,既保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典雅。每次翻开它,就像在进行一场与先贤的无声对话。内容上,作者对知识的梳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得让人叹服。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核心精髓。特别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部分,简直是点睛之笔,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空泛说教,而是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进行剖析,让人真正体会到“思辨”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如何学习”的修行指南。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书后附带的索引和注释,那里面藏着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推荐的延伸阅读,可见其用心之深。对于任何珍视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都是值得拥有的珍藏本。
评分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韧性”。它不是那种迎合潮流、追逐热点的畅销书,而是一部沉淀下来的、能够抵抗时间冲刷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学养和沉稳的文风,让人感到由衷的信服。他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无论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是资深的学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知识的社会责任”这一维度的探讨,他将个体的学习与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联系起来,使得阅读的目的性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发展,而是上升到了更宏大的层面。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引用和类比都恰到好处,没有卖弄学问之嫌,而是将复杂的思想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像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知识的殿堂。读完后,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一种对待世界和知识的敬畏之心。
评分第四段评价: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在学术界获得的极高声誉去的,本以为内容会非常晦涩难懂,更偏向于纯理论的探讨。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成功地在“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和“贴近个体经验的微观观察”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书中对于“如何建立终身学习的动力系统”的论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他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秘籍”,而是深入剖析了动机的底层逻辑,让人从根本上理解了持续学习的必要性和内在驱动力的来源。此外,书中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尊重和探讨,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调整方向。装帧上的用心之处也值得称赞,纸张的质感极佳,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真正触及灵魂、改变思维习惯的佳作。
评分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一开始有点让我望而生畏,我担心自己可能读不完,或者读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几乎没有感到任何枯燥。他似乎深谙读者的心理,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或者一个犀利的观点,让你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回味。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局限于某一门学科的狭隘边界,而是采取了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整合视野来审视“学习”这件事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现代教育弊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温和而坚定的批判精神,既不失尊重,又不流于妥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搭建了一遍,对于自己过去接受的教育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审慎的认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速食”读物,更像是床头常备的“精神加油站”,随时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思考”的可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总是被碎片化的数据裹挟着前进,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对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的打磨。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容器”,让我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真正重要的、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智慧上。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用词精准,没有晦涩的术语堆砌,即便涉及复杂的哲学概念,也能被处理得像日常对话一样自然。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历史典故时的方式,他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将历史人物的困惑与我们当下的处境进行巧妙的勾连,让人感觉古人的智慧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每一章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促使读者立刻将书中的理论付诸实践,去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而非被动的接受。
评分很好。
评分偶然在书店发现的一本书,随便翻开看看便被吸引了
评分偶然在书店发现的一本书,随便翻开看看便被吸引了
评分偶然在书店发现的一本书,随便翻开看看便被吸引了
评分偶然在书店发现的一本书,随便翻开看看便被吸引了
评分没收到就被签收了
评分没收到就被签收了
评分偶然在书店发现的一本书,随便翻开看看便被吸引了
评分没收到就被签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