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前沿(2016~2017):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

新媒体前沿(2016~2017):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正荣,周亭 著
图书标签:
  • 新媒体
  • 人工智能
  • 虚拟现实
  • 媒体技术
  • 信息技术
  • 数字媒体
  • 前沿科技
  • 技术发展
  • 传播学
  • 新兴媒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77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244
字数:2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正在揭开时代变迁新篇章。本书在跨学科和跨行业的视野下,关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历史发展、研发现状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前景。多位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围绕这两大技术的发展进行讨论,呈现了多元的视角和富有见地的观点。本书还介绍了机器人新闻和传感器新闻等新闻业态的变革、虚拟现实技术给新闻从业者及新闻生产模式带来的变化、新技术对媒介使用场景和受众认知的重构以及为艺术报道领域带来的新突破。

作者简介

胡正荣,男,1966年5月出生于宁夏银川市,祖籍河南开封。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1986年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客座研究员(2005)、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Leverhulme访问教授(2006)、新加坡《亚洲媒介》编委、韩国首尔大学《传播研究》编委、英国《全球媒介与传播》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理论、媒介政策与制度、传播政治经济学、新媒介与国际传播等。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5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9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科学研究,课题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管理创新体系研究”,2000年列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周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中传-京东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国际传播》期刊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国际传播、媒介生产等。

目录

人工智能的应用、趋势与反思【周 亭 戴立为 曾柔珺 曾 越】/001
虚拟现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周 亭 沈英子 廖小欧 谢 地】/022
“互联网+”时代的连接升级【马化腾】/047
VR:媒体的终结【翟振明】/050
消失的边界:新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与媒介【彭 兰】/058
虚拟现实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喻国明 谌 椿 王 佳】/075
新闻遇上VR:新闻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沈 浩 李婉娇】/087
虚拟现实新闻还是新闻吗?
  ——试析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新闻理念的影响【常 江 杨奇光】/100
VR新闻生产中的真实性问题【赵春光 龙 耘】/113
VR能成为新闻的未来吗?
  ——美国新闻业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观察【张 晶】/120
VR技术的应用对电视使用场景的重构【王润珏 白一宁】/127
沉浸还是隔离:虚拟现实新闻叙事的伦理风险【朱瑞娟】/133
虚拟与现实之间:AR技术如何影响人的认知?
  ——以AR技术在电视节目领域应用为例
    【刘 琛 高雅靓 宋冬毅 田思雨 邢佳娜】/143
神话与反神话:新闻从业者群体的虚拟现实技术话语研究
  【王蕾明 褚传弘 范佳秋 袁鸣徽 周小溪 陈鑫盛】/153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王文勋 韩春霞】/164
对话、理解、写新闻——机器人的自然语言理解【李 磊】/178
人工智能与艺术报道【汪 婷】/187
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善治理论的视角【李 明 龙 婷】/198
传感器新闻:以数据制胜的播报工具
  【钱 蓓 赵颖文 李海滨 陈晓霞 刘晓琳 刘昕璐 王瑜明 方 珂】/210
TV+互联网,电视场景化营销下玩转互动新体验【连冰玉】/219

前言/序言

序言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带来的颠覆与反思
胡正荣

2016年3月,谷歌旗下公司领衔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阿尔法围棋)在与世界围棋冠军、韩国职业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中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引起了全世界广泛关注,也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和深度学习等概念进入公众视野。
从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夏季研讨会上“人工智能”第一次被确定为学科名称至今,人工智能已经因为人们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而两次陷入低谷。1993年,科幻小说作家、计算机科学家弗诺·文奇首次提出了计算“奇点”的概念:在这个点上,机器智能将取得飞速进步,它将成功地跨过那个门槛,然后实现飞跃,成为“超级人类”。1997年,计算机系统“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里程碑事件。2006年,Hinton提出“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使人工智能获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人工智能企业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虚拟个人助理、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美国、中国、英国在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融资规模方面位居前列。谷歌、微软、华为、百度、小米、腾讯等企业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在虚拟助手、医疗和交通领域进行开拓。在媒介领域,人工智能的影响已初步显现,信息推荐系统、机器新闻写作是目前最常见的应用,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内容的生产和分发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媒体人将面临集体失业的灰暗未来。未来的媒介领域,将由人机协同完成内容的发现、创作、传播与反馈。
人工智能在感知、决策与反馈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短期来看,人工智能将延续当前的发展方式,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将触角延伸至更多应用领域。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将极大改变人类生活,重塑诸多领域。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但要跳出“人工智能将统治人类”的常见误区,还要反思和警惕伴随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偏见、隐私侵犯及技术性失业等问题。
同样是在2016年,随着社会资本的大规模投入,虚拟现实产业热潮涌起,大众对该领域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虚拟现实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研发,至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而虚拟现实理念的产生则更早。
19世纪60年代,艺术家就已经开始通过创作三维的全景壁画探索虚拟现实。文学作品中也曾有对未来世界中的头戴式设备提供的“沉浸式体验”的最早描述,它“可以为观众提供图像、气味、声音等一系列的感官体验,以便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1968年,计算机图形学之父伊凡·苏泽兰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与电脑直接相连的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达摩克利斯之剑,标志着虚拟现实从小说走进了现实。1987年,作为美国VPL公司创始人的杰伦·拉尼尔设计出一款价值10万美元的虚拟现实头盔并正式提出虚拟现实一词。拉尼尔将虚拟现实设备推向了民用市场,开启20世纪90年代虚拟现实的第一次热潮。各种与虚拟现实相关的电影作品和科幻小说大热,各类科技公司也纷纷在虚拟现实领域大力布局。但是,不管是1991年笨重的“Virtuality 1000CS”头盔还是1995年任天堂推出的价格昂贵且用户体验欠佳的“Virtual Boy”家用游戏机都让人们对这项技术的现实应用感到失望,市场迅速对这个领域失去兴趣。
尽管虚拟现实设备在市场上不受青睐,但作为技术的虚拟现实并没有止步不前。2006年,美国国防部开发了一套虚拟现实设备,对专业人士进行应对城市危机的能力训练和测试。2008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利用虚拟现实游戏治疗因参加伊拉克战争而患有应激障碍的军人。2014年,当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 VR公司时,沉寂了十多年的虚拟现实终于再次爆发。从Google的CardBoard到三星的Gear VR,各种消费级别的虚拟现实产品层出不穷。
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已在军事、航空等高精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应用于影视、游戏、社交、教育等领域的潜力也日益凸显。尽管目前粗糙的用户体验、昂贵的硬件设备、尚未成形的行业标准等问题依然制约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但从长远看,未来虚拟现实将在视频娱乐、事件直播、视频游戏、零售、教育、医疗保健、房地产等领域创造出全新的市场。
在媒介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感与新闻报道中力求展现新闻真实这一点不谋而合。新闻机构在新闻现场全景式画面采集、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全方位展现新闻现场的虚拟现实报道方面也不乏探索。但是,新闻从业者很快发现,制作周期漫长、制作成本过高使突发性新闻并不适合结合虚拟现实报道,并且虚拟现实技术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新闻理念范式构成巨大挑战,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边界的模糊要求新闻从业者尤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当我们沉浸在对虚拟现实创造的美丽新世界的幻想时,也更应警惕虚拟现实超级世界的背后掌舵者。技术由人创造,以服务生活为导向,但技术同样由人掌控,也有可能成为控制观念、重塑社会的力量。
本书聚焦“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两大技术,希望在跨学科和跨行业的视野下,关注这两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现状和应用前景,探讨它们如何影响社会结构、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并深入思考由此带来的伦理问题和文化现象。
关于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历史、应用与反思,本书提供了两篇基于文献梳理的研究报告《人工智能的应用、趋势与反思》《虚拟现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供读者参考。
《“互联网+”时代的连接升级》(马化腾)、《VR:媒体的终结》(翟振明)和《消失的边界:新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与媒介》(彭兰)三篇文章分别提到了“互联网+”“扩展现实”和“泛媒时代”,在我看来这是业界和学界对当下和即将来临的时代的定义。
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各行各业都可以积极拥抱的能源形式,他认为所有的行业都应清楚地看到,互联网不是一个和自己无关的新经济、新领域,而是一个必须积极拥抱的新领域。通信、金融、零售、O2O(Online to Offine)、交通等领域的企业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完成了商业模式的转变。
2017年4月,以哲学系教师身份开设人机互联实验室,因开发“虚拟与现实之间无缝穿越体验系统”引发学界业界极大关注的中山大学翟振明教授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讲座,并汇总梳理该讲座内容形成《VR:媒体的终结》一文。在文中他厘清了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扩展现实的区别,分析了传媒领域热议的虚拟现实新闻、虚拟现实直播二者与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的区别。他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革命性改变,抹平了屏幕框架内的空间和人所处空间之间的分界线。虚拟现实会终结媒介,创造一种沉浸式的新世界——扩展现实的世界。他认为在人机交互方面最基本的原则和最关键的伦理是人们必须建立相应的产品标准,严格控制信息流和信号流的流向,保证作为主体的人能充分控制外物,而不被外物控制。
清华大学彭兰教授认为,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原本与非传媒行业有着清晰边界的传媒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两者的边界开始淡化和消失。新技术在改变传媒业与媒介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义新闻生产。公共信息生产的领地边界变得模糊,媒体渠道边界被侵蚀,媒体产品与其他类型和行业的产品不再泾渭分明,市场边界日益模糊。传感器新闻、机器写作、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改变了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体验,正在重新定义新闻业。
本书部分作者还从“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两种技术出发,深描并反思当下媒体行业的变革。
关于虚拟现实,作者们的研究关注点较为集中,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其一,虚拟现实带来的新闻样态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如《虚拟现实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喻国明,谌椿,王佳)和《新闻遇上VR:新闻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沈浩,李婉娇)两篇文章均关注这一方面。其二,虚拟现实新闻的真实性探讨,如《虚拟现实新闻还是新闻吗?——试析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新闻理念的影响》(常江,杨奇光)和《VR新闻生产中的真实性问题》(赵春光,龙耘)两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这一方面。常江和杨奇光认为,虚拟现实新闻与传统新闻之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观念上的承续关系。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新闻价值观与传统新闻真实观的“改写”,更多是围绕技术的独特属性所做的因地制宜的改良,远谈不上颠覆。其三,虚拟现实带来的伦理问题,如赵春光和龙耘提出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颠覆旧有传播环境下的内容生产模式,进而影响现存的伦理道德机制。虚拟现实作为一项新技术,未来一定会使新闻在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方面发生变化,前提是其负面效应被有效控制。朱瑞娟在《沉浸还是隔离:虚拟现实新闻叙事的伦理风险》一文中指出,虚拟现实新闻中隐藏的记者和镜头在帮助新闻创造绝对现场感的同时也会让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并可能扭曲受众的认知。
学界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涉及诸多主题,而本书收录的两篇文章则分别从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负面影响切入进行深入分析,这两个角度也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角度。《人工智能与艺术报道》(汪婷)一文介绍人工智能如何通过捕捉和分析人类的生理反应来推断人的情感状态,以丰富艺术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不过作者认为在艺术报道生成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与新闻记者发挥各自优势,无优劣之分,记者并不会因人工智能介入艺术报道而被取代。《传感器新闻:以数据制胜的播报工具》(钱蓓等)一文指出传感器新闻存在隐忧,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个人化终端传感器日益增多,获取个人隐私数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因缺乏对个人隐私数据使用进行限制的法律法规,未经处理的精确数据的公布将会为个人带来困扰。
此外,本书还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在电视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公共传播中的应用,相信这些都能给读者带来启发。
最后,我想感谢《新媒体前沿(2016~2017)》的作者们贡献的智慧,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们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朱瑞娟、博士研究生张萌初、硕士研究生向雅琴和杨钰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心力。
新媒体浪潮中的先锋探索:洞察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交汇点(2016~2017) 在数字信息爆炸式增长,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时代,媒体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展和重塑。2016年至2017年,是人工智能(AI)和虚拟现实(VR)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并开始深刻影响媒体业态的关键时期。这两项极具颠覆性的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催生了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模式以及用户体验。本书《新媒体前沿(2016~2017):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便聚焦于这一变革的洪流,深入剖析了AI和VR在2016年至2017年间对新媒体领域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其独特的融合形态。 人工智能:驱动内容革新与个性化推荐的引擎 在2016~2017年,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应用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切实地改变着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首先,AI在新闻内容的自动化生成方面展现出惊人的潜力。例如,简单的财经报告、体育赛事摘要、天气预报等数据驱动型新闻,已经可以由AI算法在短时间内高效产出,极大地解放了记者的生产力,让他们能够投入更多精力于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新闻的挖掘。这不仅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也为大规模、多语种、多平台的新闻分发奠定了基础。 其次,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成为提升用户体验和 engagement 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兴趣偏好、社交互动等海量数据,AI算法能够精准地为每一位用户推送定制化的内容。这使得信息茧房的形成成为可能,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用户获取感兴趣信息的效率。内容平台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大杂烩”,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独特性,呈现出一个“量身定制”的信息世界。这种个性化推荐不仅体现在新闻资讯,也渗透到了社交媒体、视频流媒体等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 再者,AI在内容审核与舆情监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面对海量的信息,人工审核已难以应对。AI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能够快速识别并过滤掉虚假信息、低俗内容、恶意攻击等不良信息,维护了健康的网络内容生态。同时,AI还能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帮助媒体机构和企业及时了解公众情绪和社会热点,做出快速响应。 此外,AI赋能的智能编辑工具也在悄然兴起。图像识别、语音转文字、视频内容分析等AI技术,为内容的后期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AI可以自动为图片打标签,识别视频中的关键场景,甚至辅助进行初步的剪辑和配音,大幅缩短了内容创作的周期。 虚拟现实:开启沉浸式叙事与全新感官体验的视界 与人工智能的技术驱动不同,虚拟现实(VR)在2016~2017年带来的最大变革在于其对沉浸式体验和感官叙事的重塑。VR技术通过头戴式显示器(HMD)等设备,将用户完全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中,打破了传统二维屏幕的限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临场感和代入感。 在新闻报道领域,VR新闻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它能够让观众“亲临”事件现场,无论是战地采访、灾难现场,还是历史遗迹的重现,VR都能提供一种比文字和图片更加直观、更加震撼的体验。例如,观众可以通过VR视角,漫步在叙利亚的废墟中,感受战争的残酷;或者“站”在珠穆朗玛峰之巅,体验征服的壮丽。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情感冲击力和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在娱乐内容制作方面,VR电影、VR游戏、VR直播等蓬勃发展。VR电影打破了传统的观影模式,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视角,甚至影响剧情走向。VR游戏则提供了极致的沉浸感,让玩家仿佛置身于游戏世界之中,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体验。VR直播也开始尝试将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活动以沉浸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VR技术催生了新的社交互动模式。在虚拟社交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虚拟化身进行交流、互动、甚至共同参与活动,这为远程社交和跨地域协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虽然在2016~2017年,VR社交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其潜力已初露端倪。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交汇:重塑媒体未来 2016~2017年,AI与VR的融合并非各自为政,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智能化、沉浸化的媒体生态。 AI为VR内容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AI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辅助生成逼真的虚拟场景,减少了大量手动建模的工作量。AI还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为VR内容赋予智能化的NPC(非玩家角色),使其更具交互性和生命力。同时,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算法,也能帮助用户在海量的VR内容库中找到最符合其兴趣的内容。 VR则为AI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场景。在VR环境中,AI可以通过虚拟形象与用户进行更自然、更具情感的交流,例如虚拟客服、虚拟教师等。VR还可以作为AI训练的理想平台,例如训练自动驾驶的AI,可以在高度仿真的VR环境中进行反复模拟测试,大大降低了实际路测的风险和成本。 AI与VR的结合,也加速了媒体形态的演进。我们可以设想,在不远的未来,AI将能够根据用户的实时反馈,动态调整VR内容的走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叙事”。AI生成的个性化VR体验,将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推送,而是能够根据用户的即时情绪和需求,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展望 当然,在2016~2017年,AI和VR技术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AI技术的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内容安全等,开始受到广泛关注。VR技术的普及门槛,如高昂的设备成本、晕动症等问题,也制约了其大规模推广。内容生态的构建,无论是AI生成内容还是VR沉浸式内容,都需要大量优质的原创资源。 尽管如此,2016~2017年的探索为新媒体的未来描绘了清晰的蓝图。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内容的生产、分发和消费的智能化,而虚拟现实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沉浸式、交互式体验的大门。这两者的深度融合,预示着一个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更加引人入胜的媒体新时代的到来。本书,正是对这一关键时期新媒体前沿探索的忠实记录与深入洞察,为理解当下及未来媒体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领域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审慎态度。它没有被当时媒体上铺天盖地的乐观情绪所裹挟,反而保持了一种冷静的“技术怀疑主义”。对于那些听起来很美好但落地困难重重的概念,作者总是会追问“成本在哪里?”、“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技术成熟度是否支持这个商业模式?”。这种反复的质询,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扎实、接地气。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热衷于描绘乌托邦式的未来,而是聚焦于在现实的资源限制和工程挑战下,技术如何一步步被“驯化”并投入实用。特别是对早期原型产品和概念验证阶段的描述,那种粗粝感和不完美性,恰恰反映了创新的真实面貌。阅读它,就像是翻阅了一份内部的、未经美化的技术路线图,看到了那些在光鲜发布会背后,工程师们为了实现一个小小的功能迭代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面临的无数妥协。这种“去神话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这本书的价值更显珍贵。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不像那些学院派的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对话感和一种知识分子的幽默感。在讨论一些复杂的算法原理或者市场竞争格局时,作者会不时地抛出一些形象的比喻,让人瞬间就能抓住核心要义,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分析市场情绪波动时所采用的笔法,那种对群体无意识的捕捉和描绘,简直像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在观察人类行为。书中对当时新兴概念的命名和定义也极其讲究,很多现在已成定论的术语,在书中首次被赋予了如此清晰且富有逻辑的界限。这种对语言精确性的追求,让这本书即便在几年后重读,也不会显得过时,因为它定义了那个时间点的“语境”。它成功地将严肃的行业观察与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却又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洞察,是一种非常高效且愉悦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份回顾录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连接性”的挖掘上。作者没有将各个技术分支视为孤立的发展线索,而是着力描绘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催化,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例如,它如何论证了计算能力(硬件发展)如何直接解锁了特定类型的软件应用,进而反作用于硬件的需求升级,这种正反馈循环的机制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能清晰地看到,在那个短暂的两年窗口期内,哪些技术路线是处于“交叉路口”的,是等待突破还是注定被淘汰。书中对生态系统构建的讨论尤为精辟,它不仅仅关注“谁的技术更强”,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谁能更好地构建壁垒和兼容性”。对于那些试图在技术集群中寻找自己生态位的人来说,这种宏观的、跨领域的视角,远比聚焦于单一技术指标来得更为重要和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更像是一张当年的“技术势力图”,标明了主要玩家的布局和潜在的冲突点。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其对“前沿”二字的精准拿捏。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过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2016到2017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到底错过了哪些信号,又过度放大了哪些泡沫?作者对行业内那些“看似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行了非常犀利的解构,揭示了其背后脆弱的技术基础或者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用户心智成熟度的分析,这往往是衡量一项技术能否真正“落地”的隐形指标。书中对几家新兴公司的早期融资阶段和产品迭代逻辑的侧写,简直像一份精妙的商业案例分析报告,每一个决策点都充满了博弈和取舍。它迫使我这个长期关注这个领域的人士,重新审视自己过去一年中的判断是否过于乐观或者过于保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校准了一遍,不再满足于表面上的热度,而是开始探究支撑起这些“热度”的底层逻辑链条是否稳固。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带有批判性思维的梳理,对于任何想在技术前沿做出明智投资或职业规划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某种未来感的简约风格,恰到好处地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刻性。初翻开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过去两年技术浪潮时,那种清晰的脉络感和强烈的洞察力。特别是对几个关键技术节点——比如深度学习在特定应用领域的突破,以及VR技术从概念炒作走向实际落地的那个微妙的拐点——的剖析,简直入木三分。它没有陷入那种空泛的、人人都知道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流派之间的微妙竞争和思想碰撞之中。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并以一种近乎编年史的方式将它们串联起来的。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技术发展史,变得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商业大片,充满了冲突与转折。虽然书中涉及的专业术语不少,但作者的解释往往能做到既准确又不失温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穿越迷雾重重的技术丛林,直抵核心地带。这绝非那种走马观花的年度回顾,而是一次对特定时期科技生态的深度扫描和精准定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