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必理的映射,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每一个微小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微行为心理学》,就是通过人微妙的行为来分析心理,让你了解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教你看清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带你揭开人性诡谲的面罩,参透行为的规律。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拨云见日,看懂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以更有效地在工作、生活中获取准确信息,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由外到里一层层剖析,参透行为动机,破解人性密码!
我们把太多行为当成理所当然,我们在看人看事时很难深入分析,也就不能明白其深层次的行为动机。这样一来,我们就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甚至是关键的信息和策略。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源上了解自己和他人心底的秘密?
人的心理其实并不神秘,它有一定的规律,这一切都可以从微行为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微行为心理学》告诉你,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心理的映射,都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每一个微小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本书就是通过人的种种易或不易察觉行为来揭破人的心里隐藏的秘密,内容丰富而全面,详细分析我们身边各种各样让人费解的行为,让你了解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教你看清周围形形色色的人。
王新菊,女,汉族,甘肃民勤人,硕士学历,国内某大学讲师。对心理学颇感兴趣,曾参与多个心理学方向的课题研究。
第一章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迹可循
别人哈欠连连时,我们也受传染_2
危险来临,身子却僵住不动_5
地铁抢座时人们总喜欢靠边坐_7
冥思苦想不得,无心而为却成_9
眼镜戴在头上却四下寻找_11
喝醉酒之后总有人喜欢狂打电话_13
有些场景总觉得似曾相识_15
第二章 习惯性行为,最真实的心理反应
详细描述事情的人更容易被相信_18
走背字时多想想好的事情_20
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名字很敏感_22
寻求帮助时,别朝着一群人呼救_25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_27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_30
DIY 的东西更被人欣赏_32
第三章 透视行为,有效辅导孩子学习
不喜欢的科目总是很难进步_36
找一个可激起竞争意识的比较对象_39
大声朗读,胜于默念默读_41
给孩子好奇的学习权利和时间_44
关键处稍作停顿,激发孩子的求知欲_46
用积极的期待督促学习_48
孩子自愿学习时,别给他奖励_51
第四章 见微知著, 在感性和理性间权衡
大钱小花,小钱大花_54
为什么我们总会买一些没用的东西回来_57
打破“便宜没好货”的消费心理_60
在无关紧要处说一些产品的缺点_62
“买一送一”的活动背后_65
名人“同款”总让人招架不住_68
第五章 关注行为, 不动声色地影响
受关注,就会表现的更积极_72
要转变他人的态度,就强迫其参与相关活动_74
出力不讨好_76
“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_78
承诺影响行为,保持一致是普遍心理_80
虚拟的电视情节也会让人情不自禁_82
第六章 以行揣思,练就职场达人
给工作懈怠的员工来点危机感_86
犯些小错,更让员工亲近_89
以商量的方式下达任务_91
适时缺席,引起重视_93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_96
第七章 守护爱情,破解耐人寻味的举止
面对压力:男人沉默,女人倾诉_100
满足男人的视觉,调动女人的嗅觉_103
恋爱中的女人总喜欢姗姗来迟_105
偶尔做一顿浪漫的早餐_108
三分好奇,成全万般想象_111
棒打鸳鸯反而会爱得更深_114
漂亮的外表产生的爱情_116
第八章 游刃社交,从微行为找到突破口
过分的卷入,会让人倍感压力_120
在演唱会上大喊大叫的腼腆人_122
即使再熟悉,也要保持距离_125
触碰带来的神奇效用_128
礼物太昂贵就会让人产生负债感_131
见面次数长,不如见面次数多_133
善待别人的尴尬_135
“谢谢”说多了反而让人感到虚伪_137
第九章 捕捉生活,于行为中发现蛛丝马迹
生活在一点一点之间变麻木_142
淡看得失,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_145
周日晚上失眠,周一早上心烦_147
买买买,买东西不如买经历_149
因为“惦记”,所以心不在焉_151
面包在增加,幸福却随之减少_153
买彩票的人总是收不住手_156
第十章 诱导行为,一场无硝烟的心理角逐
提要求时,要逐步开始_160
告诉犹豫不决的人:大家都是这样的_163
一开始认同,往往就会一直认同_165
说服别人时只提供两种选择_168
打感情牌,缩短心理距离_170
给他人赋予高尚的动机_173
第十一章 引导行为, 不打不骂的家教智慧
重复性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烦_178
孩子哭闹时,先安慰再教育_181
正话反说引起正向行为_184
用“你很努力”代替“你很聪明”_186
忽略孩子的坏脾气_188
孩子的愿望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_190
第十二章 于细微处下手,培养超强大脑
我们总是会忘记自己要干得事儿_194
过目不忘与转身就忘的差别在哪里_196
记得对方,却叫不上名来_199
情绪高昂时,记忆力才会最佳_202
“我能记住”是关键_205
第十三章 在一举一动中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顶级大师的演奏却无人问津_208
“稀缺”往往比较有吸引力_211
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_213
发现自我的力量_216
让流言在你这里停止_218
幽默是种影响力_220
第十四章 行为看见端倪,读心赢得人生
“今日运气”总是说的很准_224
在众人面前说出你的决心_226
关键场合,往往发挥失常_228
夫妻越长越像,行为越来越相似_230
畏惧,便会停滞不前_233
中国人吃饭总喜欢抢着买单_236
先减还是后增,这是个诀窍_238
第十五章 心舞飞扬,一颦一笑皆幸福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_242
大哭一场之后心里会畅快许多_244
让“白日梦”成为有益的自我交流方式_246
诉说烦心事,舒缓心灵_248
随机“包裹”带来的意外惊喜_251
境由心造,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_254
你的一举一动别人也许并没有看在眼里_257
与愁眉苦脸的人待在一起你也会郁闷起来_260
走背字时多想想好的事情
早上出门上班,在公交上钱包被盗;刚到公司就被主管叫去狠批一顿;午餐时叫了外卖,居然等到上班时才送到;下午接到老公电话,又莫名其妙的吵了一架……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吗?为什么人不走运时,坏事、闹心的事都会蜂拥而至,接连不断的发生?
行为故事
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上尉认为他的一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他在不经意间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后来,由这句话延伸出现一些其他表达形式,如:
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
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
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却动的更快了。
你越是害怕的事物,就越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往往等公车太久没来,就走了的人,刚走公车就来了。
越想要什么就越不能得到什么。
怕什么,来什么。
人走背字时什么倒霉事都会碰到,像撞了邪似的。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墨菲定律。
关于墨菲定律,最简单的表达形式是越怕出事,越会出事。对此,有人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你兜里装着一枚金币,害怕别人知道也害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金币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最后终于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丢失了。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
不然,在运气欠佳的一天,人的情绪也会整天处于低迷的状态,继而出现“证实偏见”。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赞同某个方案(特别是那些自己提出的方案),也会举出众多理由,数据的、图片的、事实的、分析的,来不断支持该方案,使其越来越正确;我们讨厌某个国家(包括我们自己的国家),那么,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国家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国家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对某个人,对某部电影,对某个产品,甚至对某个种族,我们都容易陷入证实偏见的思维;而在发生“墨菲事件”的当天,人们总想着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使得自己持续关注并记住消极的事件,而且这种消极的想法会引发散漫消极的心态。
证实偏见总让你关注和记住某一件事情,与其总关注不愉快的事,自制“墨菲的日子”,不如专注于好的事情,所谓“境由心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
我不得不说,《微行为心理学》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情绪管理大师”的养成手册。我一直以来都为自己情绪的波动而烦恼,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变得烦躁不安,有时候又会陷入莫名的低落。书中对于“情绪传染”和“情绪调节”的深入探讨,让我醍醐灌顶。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影响,也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作者提供的心理学技巧,比如如何通过深呼吸、正念冥想来缓解焦虑,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来重塑消极的思维模式,都让我感到非常受用。我尝试着在感到压力大的时候,运用书中的一些放松技巧,效果真的非常明显,我能够更快地平静下来,并且更清晰地思考问题。而且,书中对于“损失厌恶”的分析也让我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发现,原来自己在很多时候,为了避免“损失”而做出的决定,并不是最理性的。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加理性地看待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我内心的一位“解语者”,它用一种温柔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帮助我理解了那些我一直以来都未能触及的内心世界。我曾经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简单的你来我往,但《微行为心理学》让我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复杂和微妙。书中关于“依恋理论”的讲解,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我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比如对距离的敏感,或者对承诺的渴望。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探讨了不同的依恋类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让我不再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在关系中的某些“困境”,而是能够更加理解和接纳自己。而且,书中对于“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我们内心的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并且最终会“实现”我们所相信的。这让我开始更加审视自己的信念系统,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那些积极、健康的信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看懂别人”,更是关于“看见自己”的一次深刻旅程。
评分我本来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像那些“心灵导师”一样,上来就给你灌输一些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用一种攻击性的、评判性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反而会引起对方的抗拒和防御。作者提供的“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沟通模型,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能产生巨大的改变。我尝试着在与家人发生争执时,运用这个模型,结果发现,虽然第一次没有完全做到,但双方的情绪明显缓和了许多,也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共同点。此外,书中对于“承诺和一致性”原理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它解释了为什么一旦我们做出某个承诺,就倾向于去履行它,即使这个承诺后来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很多小事上的犹豫不决,以及如何通过做出小小的承诺来帮助自己达成更大的目标。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读懂别人”,更是关于“理解自己”的一本绝佳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定价。它就像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包含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行为模式以及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学奥秘。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锚定效应”的解释,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商家设置的第一个价格会如此重要,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最终判断。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曾经在很多次的购物中,都被这个效应悄悄地影响着。作者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些心理学概念与我们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另外,书中对于“社会证明”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为什么人们总是倾向于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及这种心理机制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被广泛应用的。这让我开始更加警惕那些看似“大家都这样做”的趋势,而是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判断。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们学会用更批判、更深入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微行为心理学”这个名字听起来会比较枯燥,充其量就是一些学术理论的堆砌,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它不像那些厚重的学术专著,上来就给你甩一堆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极其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把那些深奥的心理学原理一一剖析开来。书里举的例子,简直就像是从我身边发生的故事里直接提取出来的一样,无论是工作场合里同事之间的微妙互动,还是家庭聚会时亲戚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绪,亦或是社交媒体上那些看似随意的点赞和评论,作者都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其中的心理机制。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认知失调”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做出某个决定后,即使那个决定并不那么完美,也倾向于为自己辩护,甚至改变自己的看法来合理化这个决定。读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几个选择,那些当时觉得有些纠结的事情,现在看来,原来背后都有这么清晰的心理逻辑。而且,这本书并不只是停留在“解释”层面,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在理解了这些微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它还会引导你去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提升沟通效率,甚至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比如,书中提到的“互惠原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很难拒绝别人的请求,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它来建立更良好的人际互动。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双“读心术”的眼睛,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社交生存指南”,让我这个曾经在人群中有些笨拙的人,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我一直对那些看起来游刃有余、八面玲珑的人感到好奇,他们是怎么做到与各种各样的人都能相处得那么融洽的?《微行为心理学》就像是为我揭示了他们成功的秘密。它没有教我如何去“演戏”,而是让我理解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底层逻辑。比如,书中关于“情感共鸣”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被那些能够理解我们、与我们情感相通的人所吸引。我尝试着在与朋友聊天时,更加积极地倾听,并且适时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效果立竿见影,朋友们似乎觉得我比以前更能理解他们了,我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近。另外,书中关于“印象管理”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教我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下,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自信和对他人的尊重。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印象管理”,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心理学原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能够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改善自己社交体验的实践者。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去“诊断”你,而是帮助你“理解”你。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喜欢参加聚会,也总是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感到担忧。《微行为心理学》并没有说“你内向是不好的”,而是深入探讨了内向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在这种特质下,也能建立起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书中关于“趋利避害”原则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倾向于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的事物,而回避那些可能带来风险和不适的挑战。这让我不再责备自己为什么不够“外向”,而是更加理解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如何在保持自己特质的同时,也能有效地与他人互动。比如,关于如何巧妙地加入别人的谈话,以及如何利用一对一的交流来建立更深的连接,这些都非常具有针对性。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不一样”也可以是很有价值的,我不再需要去强迫自己变成别人眼中的“社交达人”,而是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方式。
评分我必须承认,起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总觉得“微行为”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洞察力。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神秘感,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新视角。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实却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一一揭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习惯”形成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习惯有多重要,而是深入剖析了习惯是如何在大脑中扎根,以及我们可以如何通过改变微小的行为来重塑根深蒂固的习惯。读到这里,我回想起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拖延症,总是习惯性地把事情推到最后一刻。书中提供的一些策略,比如“番茄工作法”的变体,以及如何通过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来辅助习惯的养成,都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人类行为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一面,比如“从众效应”和“晕轮效应”,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独立和理性。通过了解这些心理偏见,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购物、决策以及评价他人时,是不是也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这本书就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让我不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能够更理性、更深刻地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在我原本就有些迷茫的人生航线上投下了一束明灯。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太擅长与人打交道的人,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尴尬或者误会,但《微行为心理学》就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操作指南。它没有教我如何去“操控”别人,而是让我学会去“理解”别人。通过书中对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是说话语气中那些细微之处的解读,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对方传递的非语言信息,从而导致了沟通的障碍。比如,作者关于“眼神接触”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在不同的文化和情境下,眼神交流的含义是多么丰富和复杂。以前我可能只是简单地认为,对方不看我就是不在乎我,现在我才了解到,这背后可能涉及自信心、戒备心、甚至是羞怯等多种心理因素。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心理学小技巧,比如如何通过积极的反馈来鼓励他人,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冲突。我尝试着在工作中运用了书中的一些沟通技巧,比如在提出不同意见时,先肯定对方的观点,再提出自己的建议,效果竟然出奇地好!同事之间的气氛明显变得更加融洽了,我也感到更加自信和放松。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足,同时也给我提供了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心理学”这个词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觉得那是专业人士才需要研究的领域。但《微行为心理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原本看似高深的心理学原理,化繁为简,变得生动有趣。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模糊化”和“具体化”的描述,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模棱两可的表达会引起误解,而清晰、具体的要求却更容易被理解和执行。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汇报和与他人沟通时,经常因为表达不够清晰而造成的困扰。作者提供的建议,比如在使用“是的,但是…”这样的句式时,需要更加谨慎,以及如何通过使用具体的数字和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把解锁更好沟通的钥匙。而且,书中对“非理性决策”的剖析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理性的,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都受到了情绪、偏见甚至是一些潜意识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更能够理解他人的局限性。
评分物流快,包装好。内容不错,值得一读。学到很多。
评分中医古籍精华之作,后世中医必读经典。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作序推荐
评分书本质量挺好,搞活动价格合适!
评分东西很不错,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物流快,包装好。内容不错,值得一读。学到很多。
评分##书很好价格便宜,质量不错。只是包装,仅仅用一个京东塑料袋装着。硬质书皮的全部都破损严重,上次的书都是因为破损严重全部退回了。希望袋子里面再有一层,保护书的包装。
评分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自己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错像,只有自己慢慢理解琢磨
评分挺好的第二本了!
评分好书、好料、好服务,今年已经在京东买了100多本书,超赞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