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拉肚子了,相亲发烧了,面试牙痛了……关键时刻怎能感冒?!当人生大事遭遇疾病,怎么办?历史人物也是人,他们也有这种囧时候,他们是怎么看待怎么处理的,他们的结局如何?新浪微博红人@烧伤超人阿宝 告诉你——怎么破。
1.一本让你脑洞大开、讲述关于“死得明白”的故事;
2.读一遍,捧腹大笑,促进血液循环,茅塞顿开;读两遍,刷新史观,提高精神免疫力,警醒人生!
3.聊一点与身体和疾病有关的历史,医生都不一定知道,但读者一定看得懂!
4.以“疾病与历史人物”为主题,聊一聊疾病如何改变个人命运和历史进程。
5.新浪微博红人@烧伤超人阿宝 直面历史进行跨时空诊断——压力大工作忙肠胃病缠死了诸葛亮。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的要了吴佩孚的命……
埃及艳后的死跟毒埃及艳后的死跟毒蛇无关,而是未能继续“克夫”;
打败拿破仑的除了俄军和严冬,还有斑疹伤寒;
维多利亚女王携带的血友病基因改变了俄国的历史;
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除了枪炮,还有西班牙流感;
吴佩孚不是被日本人谋杀,而是死于一种牙科并发症;
从医学角度,犀利晓畅地解读了一系列中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文学作品人物,在浩瀚的历史中探求真相,在香艳的八卦中普及医学知识。即使你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文史爱好者,在你熟悉的文史领域里,有着你所不知道的、与疾病有关的历史。可能,这些医生都不一定知道。书中所写看似一些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实则处处流淌着医者的人文情怀。
阿宝,本名宁方刚,现为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出身贫农家庭,自幼喜爱读书,16岁作为无知少年考入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走上行医不归路。从此牢记《医学生誓言》,时刻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自警。后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拜入烧伤大师张国安教授门下,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全国好的烧伤中心之一--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工作。现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烧伤外科医生,擅长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抢救及各种复杂创面修复和功能重建。曾多次参加国内公共事件伤员抢救工作,并圆满完成任务。
心宽体胖,不爱运动,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业余时间唯喜读书,涉猎广泛,古今中外诸子百家无所不揽,尤爱文史。2013年开始“烧伤超人阿宝”ID注册微博,科普医学常识,解说医患关系,评点医疗改革。文采飞扬文笔流畅,时而幽默诙谐,时而犀利辛辣,时而催人泪下,深受广大粉丝喜爱。
序一 我行医生涯的三次流泪
@烧伤超人阿宝(宁方刚)
第一次流泪
有一次,和实习的小学弟聊天,他对现在医生的执业环境充满担忧,对前途充满迷茫。他问我:师兄,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你有想过离开这个行业吗?
我说:你见我哭过吗?
学弟说:没有,我觉得你挺乐天派的。
我说:那好吧,让乐天派的师兄给你讲几个我哭的故事。听完后,也许你就对医生这个工作有更充分的认识,并找到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
几年前,我曾经救治过一个中年患者,他是救火英雄,在火场被烧伤。患者先是送到当地医院就诊,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情迅速恶化,患者带着呼吸机滴着升压药转到我们医院。领导点名让我负责救治。
这个患者的情况非常糟糕,早期植的皮基本都没活,全身到处都是没有皮肤保护的裸露感染创面。患者入院时已经心脏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患者痰液里、血液里、创面上均培养出两种对当时临床可获得的全部抗生素均耐药的超级细菌。
自从接手这个病人,我就基本住在科里了,只是偶尔回家换换衣服。儿子生病住院,我匆匆去看一眼然后赶紧回医院,儿子当时拉着我的手哭着不让我走。好在他爷爷奶奶都在,家里倒不用我操心。
我就这样守在患者床边,人盯人严防死守地抢救了整整31天。
你知道什么叫危重吗?危重的意思就是:你翻遍所有的文献和教材,最后发现大家只有一个共识:这种情况很严重。
你知道怎么治疗危重病人吗?就是人盯人的严防死守;就是全副武装不眨眼地站在患者面前,用你全部的知识和智慧,不停地挡住死神不断伸出的镰刀;就是把你的心放在油锅里不断地煎熬,熬到你无悲无喜,熬到你灵台清明,熬到你终于看到那根架在两座悬崖中间的细若发丝的钢丝,然后想办法搀扶着患者在狂风暴雨中走过去而不会失去平衡。
我曾经距离成功很近很近,但最终还是失败了。31天时间,我使出了自己全部的力气,用尽我全部的智慧,批隙导窾,闪展腾挪,然而,我失败了。
直到今天,我依然能记清楚他每一个病情变化,记清楚他每一个化验结果,记清楚我每一个处理措施。我依然记得,最后接近成功时那功亏一篑的挫败和绝望。
患者去世后,家属没有任何意见,患者的孩子跪在地上给我磕了三个响头对我表示谢意。
当他们把尸体接走后,我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监护室,望着那张空空荡荡的床,筋疲力尽、心力交瘁。31天,患者一直在昏迷中没有醒来,然而在冥冥中,我总觉得我们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是同生共死的兄弟。
我导师过来,拍拍我肩膀,说:不要难过,你做得很好。
我低下头,双手掩面,泪如雨下。
第二次流泪
某年,我接诊了一个从外地转来的危重患者。患者身世很可怜,从小没有父亲,由母亲抚养长大,孩子长大后倒也争气,自己开了一个小工厂,不想工厂爆炸,孩子全身大面积烧伤。伤后在当地医院就诊,因为有严重吸入性损伤,病情一直极不稳定,患者全身多脏器衰竭,尤以呼吸衰竭为重,完全靠呼吸机维持呼吸。
大面积烧伤患者一般要求早期去除坏死皮肤,以微粒皮植皮等办法修复创面。但患者由于病情极其危重,难以耐受手术,手术一直没有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全身坏死,皮肤开始出现严重感染,导致患者病情一步步恶化。抱着一线希望,家属联系了我们,我亲自带救护车,患者吹着呼吸机被接到积水潭医院。
这段转运的过程极其凶险,患者进入我们重症监护病房不到30分钟即心跳停止,经过紧急抢救复苏,患者的心脏才终于恢复了跳动。时至今日,我想起此事依然后怕不已,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转运途中,以救护车上有限的设备条件,患者极可能救不过来。
患者情况非常严重,我得和患者母亲做一次深入的谈话。结果我刚一开口,患者母亲一摆手拦住了我:医生你不要说了,你要说的那些话我已经听医生说了无数遍。情况我了解,救不活我不怨你们,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请你们尽最大努力。费用你不用担心,大不了我把房子卖了。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残废了,我养着他;他死了,我也不活了。
我无言以对。
患者当时的情况已经极其危险。患者要想有一丝活下去的机会,就必须立即手术,将患者坏死皮肤去除并妥善覆盖。但是,这个手术损伤非常大,而患者当时已经奄奄一息,随时有死亡的可能。
不做手术,必死无疑,但在患者这种身体条件下做这么大的手术,手术过程会极为凶险,极有可能出现医生最怕碰到的局面:患者死在手术台上。医生为什么怕,看看湘潭事件就知道了。
即使患者勉强从手术台上活下来,手术本身对患者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手术后患者病情会在已经极其危重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患者已经在死亡的边缘上,再恶化下去,极有可能就是死亡。
当然,最幸运的结果,是患者能在医生全力以赴的救治下,顽强扛过手术的打击。在全身大部分坏死皮肤去除并妥善覆盖后,在滑向死亡的深渊之前,达到那个病情的转折点,并最终得以存活。
我问患者母亲:赌不赌?
母亲说:我赌,我相信你。
我说:那我陪你赌。
手术结束了,患者历经千难万险终于从手术室活着回到病房。但是,和预期的一样,此后患者全身脏器功能快速恶化,心肺肾都已经衰竭,完全靠机器和药物在生死线上挣扎。
那段时间,我像红了眼的赌徒一样,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操纵着最尖端的各种抢救仪器设备,和死神进行疯狂的搏斗,一次次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我的每一个判断,我的每一个操作,我的每一个医嘱,都可能决定患者的生死。这时候的医生,就是守在生死线上的天使,就是挡在死神面前的勇士。
但是,患者情况依然无法阻挡地不断恶化。某一天的凌晨2点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缓慢却难以阻止地降到了85%以下。85%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再降下去,患者脏器就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氧供应,而此时,患者的呼吸机已经被我用到了极限,无论如何调整都没有办法改善了。
我坐在监护室的椅子上,一遍遍反复检讨我的治疗方案,最后我确信:我已经没有办法了。
我默默拿出一张死亡证明书,将患者全部信息填写完毕,只留下死亡时间一项空白。
当我放下这张死亡证明书的时候,突然听到护士喊:宁医生,患者血氧开始回升了。
我抬起头,看到监护仪上的数字缓慢而趋势明确在上升,87,90,92。
患者血压开始稳定,尿量开始增加。
我苦苦等待的转折点到来了。在距离死亡无限近的地方,死神的镰刀已经碰到了患者的咽喉,但最终擦着咽喉而过。
我们,赌赢了。
剩下的,已经难不倒我了。
患者终于恢复神智,拔掉气管套管,宣布脱离危险,转到了普通病房。
母子相聚,抱头痛哭。
我悄悄地跑到一个无人的角落,擦掉了眼中的泪水。
很多人问我:做医生你后悔吗?
不后悔!
纵然前路坎坷,有怨,却无悔!
第三次流泪
(待更新)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历史感兴趣,但总是觉得有些“枯燥”的事件背后,总是有更深层的原因被忽略了。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很多我们现在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在古代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是“迷信”的。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医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那些关于疾病、治疗、养生甚至生育的观念,简直比宫斗剧还要精彩!我尤其喜欢关于古代人们如何看待“瘟疫”的那部分,那种既敬畏又无力的感觉,以及他们摸索着寻找解决办法的艰难,让我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同情。而且,书中那些关于“中医”起源和演变的探讨,也让我对一些流传至今的说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人云亦云。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很多历史事件,比如某位皇帝的早逝,某次战争的胜败,甚至是某个朝代的兴衰,都可能与当时的医疗水平和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让我意识到,健康是多么重要,而医学的发展又是多么的曲折和不易。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历史新视角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充满“八卦”的古代中国。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八卦医学史:不生病,历史也会不一样》这本书时,以为会是一本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毕竟“医学史”三个字听起来就有点劝退。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沉浸式”的,让我如同穿越回了古代,亲眼目睹了那些与疾病、健康相关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生动,一点也不枯燥,他没有罗列一大堆专业术语,而是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八卦”故事,将医学的发展巧妙地融入到历史的洪流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古代“巫医”的讨论,那种从迷信到理性,从鬼神论到经验医学的转变过程,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让我们看到古人是如何一步步揭开疾病的神秘面纱。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宫廷秘闻的解读,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原来很多皇帝的健康问题,甚至是他们的政治决策,都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私事,它甚至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兴衰,朝代的更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事件上,而是能够深入到那些更深层次的、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层面。
评分这本《八卦医学史:不生病,历史也会不一样》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与“生老病死”息息相关的秘辛。我一直以为历史的进程是由政治、经济、军事等宏大叙事所驱动,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巧妙地将医学的演变融入到历史的脉络中,从古人对身体的认知,到各种奇特的治疗方法,再到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古代皇室养生秘术的描写,那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偏方”,以及帝王们为了延年益寿所付出的代价,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深思。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些“八卦”的故事,展现了医学的进步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命运,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健康观念,如何能够改变整个社会的走向。这本书让我明白,当人们免于疾病的折磨,或者能够更有效地对抗疾病时,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乃至整个社会的形态,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医学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生存智慧和对生命探索的深刻反思。
评分读完《八卦医学史:不生病,历史也会不一样》,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古代“医道”派对,充满了惊喜和惊叹。作者的笔触相当老辣,一点不回避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秘闻和宫廷轶事,反而将它们作为切入点,层层剥开医学在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隐秘角色。我之前对古代医学的了解非常有限,多是些皮毛,比如什么“望闻问切”,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医学世界。从古代人们对“鬼神”的恐惧如何与疾病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到那些看似荒诞的“巫医”行为如何逐渐被经验和观察所取代,再到一些看似“奇迹”的康复背后,可能蕴含着朴素的医学智慧,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既新奇又有趣。尤其是一些关于女性健康和生育的描写,在那个时代,这些话题是多么的禁忌和神秘,作者却能将其娓娓道来,让我们窥见了历史深处被压抑的女性声音和她们的生存困境。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决策和命运,原来,有时候一个人的生死,甚至一个王朝的兴衰,都可能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改变。这种“蝴蝶效应”般的历史解读,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读到的最“有味道”的历史读物了!《八卦医学史:不生病,历史也会不一样》这本书,顾名思义,它不是那种死板的教科书,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挖掘了医学在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一直觉得历史书里的人物和事件都太过“高大上”,充满了宏大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谋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更“人性化”的一面——那就是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对疾病的恐惧,以及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时代,他们是如何与病魔抗争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房中术”和养生理论的探讨,这些内容在正史中往往被一带而过,甚至被视为“禁忌”,但作者却能从医学的角度,将其与当时人们对生命、繁衍的认知联系起来,展现了古代社会在追求长寿和生育方面的种种尝试和困惑。读到这些,我仿佛看到了古代人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身影,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愚昧,他们的希望和绝望,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而且,作者还巧妙地将这些医学故事与重大历史事件相串联,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真的能够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
评分减去一颗星的原因,是内容并非书名那么有意思
评分阿宝的人不错,书也是好书。
评分书很好,正品
评分很不错的书,是正版的,赞一个,特价买的,超值!
评分新鲜的观点看看很有意思
评分一次买了六七本书,价格实惠
评分特别崇拜的阿宝写的书,很接地气,介绍周围朋友都在关注他,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医学史也能八卦,厉害了我的宝哥!
评分说真的,纸张不好,有点盗版的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