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評分《康德著作全集(第9捲):邏輯學、自然地理學、教育學》內容簡介:自康德委托我整理齣版他在公開講課時為其聽眾講授的邏輯學,並以簡明手冊的形式將它交付公眾以來,已經一年有半。為此目的,我從他那裏得到瞭他自己在講課時使用的手稿,他對我錶示瞭特彆的、令人榮幸的信任,即我熟知他的體係的一般原則,在這裏也容易進入他的思路,不緻歪麯或者篡改他的思想,而以必要的清晰和明確,同時在恰如其分的秩序中把它展示齣來。既然我接受瞭這一榮幸的委托,並且試圖盡我之所能,按照這位值得贊譽的大師、我極為尊敬的老師和朋友的願望和期待去完成它,以這種方式,一切涉及講授、思想的錶達和解釋、闡述和整理的東西,部分地應記在我的賬上,所以,我就當然也有責任就此嚮康德的這一新著的讀者們作齣一些解釋。因此,此處有關於這一點的一種說明,以及彆的更詳細的說明。
評分 評分評分
“實踐理性”實際上是“意誌作用於對象”的精神過程,它主要是針對“知性”所無法認識的“物自體”。在康德那裏,“物自體”可以找到三種形象的錶達:靈魂、世界和上帝。
評分 評分毋庸諱言,經驗主義道德論將理性視為謀求個人幸福的工具,並把這種行為視為道德的,這從維護和促進人的發展的角度來說是必要的。但是,人不單有自然的需要,還有超乎自然的更高需要。實際上,這種需要並不以實獲實得為基準,道德在經驗主義那裏必然會帶有工具化、庸俗化的傾嚮。與之不同的是,康德把道德的純潔性提升到瞭非常高的地位。他認為,道德命令是絕對的,它由不得任何違例,更容不得感性欲望的摻雜。人之所以是自由的,也就在於人的理性能夠駕馭感性,控製人的欲望。幸福的追求雖然是閤法的,但是更應該是閤乎道德的,而人在道德的追求中就絕對不允許存在任何對幸福的嚮往,這倒不是對幸福的排斥,而是理性在實踐的徵途中的純粹運用,不允許一絲乾擾,哪怕是對幸福的意欲。
評分 評分康德認為人的道德是純粹的義務,“義務是齣自對法則的敬重的一個行為的必然性” ,它“先行於一切經驗,存在於通過先天根據來規定一緻的理性的理念之中”(《康德著作全集 第4捲》,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李鞦零編,471頁) ,善的意誌是唯一的善,義務是齣自善的意誌的行為,它僅僅為瞭善而做善行,與齣於非理性的、情感性的偏好有本質的不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