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也寫耀韓),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曆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係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 長,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
梅貽琦先生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37年,抗日戰爭時,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閤並為西南聯閤大學,梅貽琦任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翌年任西南聯閤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一直到抗戰勝利。《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即收錄瞭梅貽琦先生從1941 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華大學和西南聯閤大學校務時期的日記(其中有間斷和不少缺失)。
日記所記錄的時間正是西南聯閤大學在昆明八年的關鍵時期,真實記錄瞭梅貽琦先生的思考活動、經曆見聞。第一,物價飛漲,生活緊張,不少教工兼職增加收入,而學校領導到處籌款,設法增加教職員工補助。第二,經常跑警報,生命財産沒有保障,當時敵機經常來轟炸昆明,日記中有炸毀聯大財産,炸死聯大職工的記錄。第三,校務繁重,梅貽琦先生同時掌西南聯大和清華大學,事務繁重可想而知。第四,應酬頻繁。為瞭維持聯大,爭取科研、教學經費,提高聯大的聲譽,一要和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打交道,二是要和金融界、銀行界打交道,三是要和軍界打交道,四是進行國際聯係,接待外國使團、學者,等等。
可以說《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和《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一樣,是瞭解、研究西南聯大曆史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很高的價值。
##餘對政治無深研究,於共産主義亦無大認識,但頗懷疑;對於校局則以為應追隨蔡孑民先生兼容並包之態度,以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於此注意也。(1945.11.5)
評分##這樣的流水賬,為什麼不加個人名索引和大事年錶?
評分##12月29日,是寡言君子梅貽琦月涵先生的生日。他有一句名言: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仿佛不見得。 一邊聽著男聲《赤仱》,一邊寫這點書評。看前麵的日記倒未傷感,文未附的“西南聯大與梅貽琦校長”倒令人感慨,文章是他兒子梅祖彥寫的,開頭的序也是他寫的。 在日記中,梅貽琦也提到過祖彥,不無關懷之至,對於孩子妻子,梅貽琦在日記中涉及的不多,以至我都沒搞清他的妻子是...
評分##小粉絲看偶像日記的觀感嘻嘻
評分##上流社會,流水賬,還是節選。
評分##和平養無限天機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