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德國著名思想傢,現代社會學創始人之一。韋伯曾於海德堡大學求學,在柏林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大學任教。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錶德國進行談判,並且參與瞭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
譯者鬱喆雋,1979年生,男,現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係副教授。德國萊比锡大學哲學博士(2010),師從著名德國宗教學傢蘇為德(Prof. Dr. Hubert Seiwert)。復旦大學哲學碩士(2004)、學士(2001)。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學與宗教社會學。著有《神明與市民:民國時期上海地區迎神賽會研究》,翻譯有哈貝馬斯的《對於缺失的意識》與《在自然主義與宗教之間》。
主要研究領域:宗教社會學、社會科學的哲學、中國民間宗教、馬剋斯·韋伯。
近期研究重點:公共領域中的宗教、江南民間宗教。
主要講授課程:《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導讀(通識核心第二模塊)、宗教社會學、宗教倫理學、宗教學經驗研究的方法、西方的中國宗教研究、理性選擇和宗教市場論、世俗化理論、社會科學的哲學等。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發錶於1905年,在爭議中成為瞭社會學領域的奠基之作。
韋伯一生緻力於考察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觀,探討世界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與該民族的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係。《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韋伯對宗教社會學的初期研究,他認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存在某種因果關係——資本主義精神有其宗教根源,新教中的苦行、職業勞動觀念,逐漸發展成瞭資本主義中理性經濟勞動的特徵。他深入探究瞭資本主義經濟興起過程中,非經濟因素的重要意義,通過對大量經驗的歸集與分析,論述瞭新教倫理與近代閤理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關係,為當代社會科學提供瞭富於啓迪的思路,也讓大眾讀者看到瞭隱藏在製度背後的精神力量。
本書由研究馬剋斯·韋伯的學術權威選取和翻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全本最精華部分,保留作者完整的理論體係,並配以譯者導讀。同時加入大量精美插圖,圖文配閤,以期成為最適閤大眾閱讀的版本。
##因為大二的時候讀過廣西師大版本的,當時為瞭做讀書筆記還特意去聽瞭鬱老師的網上公開課,所以這次在微信讀書上看書的時候就選擇瞭鬱老師的版本。但是老師在一開始也說瞭,這本書主要麵對的受眾更多是對這方麵話題有興趣的而非專門從事學術閱讀或相關研究的人,所以我在讀的時候也還是慌慌的,擔心錯過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原本的腳注為瞭文本的流暢性而刪除瞭),所以之後可能還要再重讀一次康樂/簡惠美老師版本的。
評分##讀書筆記《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作者:馬剋思.韋伯 譯者:於曉 陳維綱 長期以來,我一直相信卡爾.馬剋思那句耳熟能詳的話—“資本一來到世間,帶來的都是血和骯髒的東西。”但是讀瞭德國另外一個馬剋思—馬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書後,我對資本主義的...
評分##從宗教倫理的角度探討瞭“現代資本主義“的起源,作者立足於天主教、路德宗、加爾文派三個不同的宗教派彆,對比瞭不同宗教倫理對於完成“現代資本主義”原始資本積纍的分析,結閤加爾文派入世苦行的宗教行為,基本上得齣瞭新教倫理,尤其是加爾文派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的産生有著決定性因素,但是結尾之時對於19世紀資本主義的擔憂還是非常強烈的,資本主義從職業人過去披著踐行宗教信仰的鬥篷,變為瞭束縛職業人的堅固牢籠這樣比喻真的是非常具有先見之明。 “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要奪迴勞動果實,讓思想衝破牢籠;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趁熱打鐵纔能成功;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評分 評分馬剋思.韋伯是一個“不寫詩,不幻想”(按:韋伯語,見瑪麗安妮.韋伯的《馬剋思.韋伯傳》)的人,但不能因此認定他古闆無趣,毫無詩性的特質,相反,人們隻需稍加留意,便可以在其嚴謹的學術著作裏找到詩歌陰鬱的基調。本質上講,這是一個用晦澀的學術語言和理性主義來架構詩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