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索倫·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傢、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産,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齣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
譯者簡介:
京不特(馮駿,徵修)。Jimbut / Jun Feng。生平簡述:1965年生於上海。2000年丹麥國籍。現住柏林——哥本哈根。1986年上海師範大學數學係理學士。1999年歐登斯南丹麥大學哲學係文學士,2002年哲學碩士學位。
本書是《剋爾凱郭爾文集》的第七捲。全書論述瞭基督教的愛為研究對象,對基督教的“愛的隱秘生活以及它在它的果實之上的可辨性”、我們的“去愛我們所見到的人們”的義務、愛是律法之圓滿、愛是良心的事情、我們的“去駐留在相互所虧欠的愛之債務中”的義務等。本書寫作體現瞭作者作為基督教神學信仰者對基督教的批判。,也體現瞭基督教學者對基督教的反思精神。
##剋氏的書每一本書都是他天纔思想發齣的“尖利閃電”,都是在開闢新的疆土,且環環相扣。《緻死的疾病》講瞭人的存在狀態是絕望。本書馬上開齣藥方:愛,基督教的愛。開篇寫道:愛是從哪裏來的?愛是從哪裏獲得它的本原和它的淵源?這對於人來說,真的是一個極好的問題,是應該被列為最高優先級的問題啊!記得剋爾凱郭爾有一句話:所有“理解”的共同秘密在於,去理解意味著你要高於那被理解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一種比人類高的存在:上帝,就是說的通瞭。而愛隻能是來自或者等於——剋氏認為是等於,上帝。話說,讀本書時,讀到流眼淚竟然有兩次,剋爾凱郭爾可以說是最好的牧師瞭。
評分 評分 評分##愛不是(現代)哲學的,愛是神學的。現代哲學隻說愛欲愛欲的對象之類的欲望張力,這跟愛根本是背道而馳。所以說現代哲學裏沒有愛的存身之地
評分##或許這本書的良好僞裝可以拿它在教堂布道,但心有靈犀的人可能會在每個星期天都為字裏行間隱藏的辛辣諷刺(勉強用這個詞)感受到如同荒蕪已久的大地突然接受到清泉一般的顫栗,這個顫栗中有喜悅也有被“欺騙”之後自己解開結的豁然...第十二夜裏那個解不開的結的原因,纔是真正的欺騙。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