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最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他敏锐地发现两个社会的差异性以及忽视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荒谬的结果。类似充满见识的分
析全书随处可见。
本书在美国出版后,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度被列为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参考书。对于当今的中国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具体生活,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国难当头之际所展现出来的坚强隐忍、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近来连续阅读了多部外国人作为亲历者描写近、现、当代中国作品,本书的深度算是其中上品,尤其提供了抗战中后期前线战区(1941年的洛阳和1943-1944的昆明与桂林)难得的一手纪实资料,把KMT统治下的自由中国与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所作所为忠实还原给读者,再度印证了KMT转进台湾的结局早在1944年就已注定。本书最后对KMT与中国内战命运的总结毫无悬念地与白修德、谢伟思、贝尔登等人完全一致(当然也愈发不解在所有在华美国人都洞若观火的情况下,美国政府1945之后的对华政策怎么会如此离谱)。当然书中也不免出现此类作品(从民国至今)中作者在所谓西方文明优越感视角下偏见性论述的通病,中西方文明间真正的理解和平等对话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若以此大历史观的角度来对比审视当今的中美关系,唏嘘,唏嘘,唏嘘。。
评分##旁观者清
评分##3.5星。单就战时民间的百态而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因为史书往往聚焦上层精英与主流新闻报道,很少能看到民间的故事。后面对于战争后的设想实在暴露了美国人的优越和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浅见,比如建议国共分而治之,联合国参与中国内政的管理等等。
评分##格兰姆·贝克是一位敢于在生逢乱世,离开书斋,背井离乡,为了心中的梦想来到中国的美国记者作家,他在本书中显示出了极高的记者客观真实的素养和坦率求真的精神,并且能够深入社会底层、战争一线,乃至中美外交中,将自己的见闻客观的记录下来,加以自己的专业评说,既不为尊者讳,也不为权者谋。无论是在成一家之言的历史价值上,还是对于研究战乱时中国各地风土人情的文化价值上,或者是本身书写上那种轻松明快的笔调,以及内容上乡野趣闻,都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阅读价值。同样,这也是一部让今人能够更加准确还原当时当地客观历史真相不可多得的历史读本。
评分##先挑写云南的一段来看
评分##3.5星。单就战时民间的百态而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因为史书往往聚焦上层精英与主流新闻报道,很少能看到民间的故事。后面对于战争后的设想实在暴露了美国人的优越和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浅见,比如建议国共分而治之,联合国参与中国内政的管理等等。
评分##近来连续阅读了多部外国人作为亲历者描写近、现、当代中国作品,本书的深度算是其中上品,尤其提供了抗战中后期前线战区(1941年的洛阳和1943-1944的昆明与桂林)难得的一手纪实资料,把KMT统治下的自由中国与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所作所为忠实还原给读者,再度印证了KMT转进台湾的结局早在1944年就已注定。本书最后对KMT与中国内战命运的总结毫无悬念地与白修德、谢伟思、贝尔登等人完全一致(当然也愈发不解在所有在华美国人都洞若观火的情况下,美国政府1945之后的对华政策怎么会如此离谱)。当然书中也不免出现此类作品(从民国至今)中作者在所谓西方文明优越感视角下偏见性论述的通病,中西方文明间真正的理解和平等对话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若以此大历史观的角度来对比审视当今的中美关系,唏嘘,唏嘘,唏嘘。。
评分##旁观者清
评分##近来连续阅读了多部外国人作为亲历者描写近、现、当代中国作品,本书的深度算是其中上品,尤其提供了抗战中后期前线战区(1941年的洛阳和1943-1944的昆明与桂林)难得的一手纪实资料,把KMT统治下的自由中国与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所作所为忠实还原给读者,再度印证了KMT转进台湾的结局早在1944年就已注定。本书最后对KMT与中国内战命运的总结毫无悬念地与白修德、谢伟思、贝尔登等人完全一致(当然也愈发不解在所有在华美国人都洞若观火的情况下,美国政府1945之后的对华政策怎么会如此离谱)。当然书中也不免出现此类作品(从民国至今)中作者在所谓西方文明优越感视角下偏见性论述的通病,中西方文明间真正的理解和平等对话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若以此大历史观的角度来对比审视当今的中美关系,唏嘘,唏嘘,唏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